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979|评论: 1

[散文随笔] 品读作家张小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6-30 14: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小悟:我认为,作家通过对一个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在探索一种文学表达方式的同时,展示一种生活苦难的诗意,或者一种对社会苦难的反思或拷问,具有一定的、不凡的象征意义
本文系转载!
一、悲剧的美好意蕴
很久,一直,没有看到这么好的小说了!
记得许多年以前,刚刚读过《香水》之后就是这种感觉。当时读过小说心往下沉,沉甸甸的不想说话,对小说更是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略一回味,只有一种强烈感觉:好!美!好美。美得不可模仿,也不易拍成影视剧什么的。有的,只能独自品味。
我刚刚读过的张小童女士的中篇小说《完美的左手》,就是这样的感觉。
作家把几个生理残缺的人,既艺术又真实地聚合在一个特定的环境——家庭。他们,是被作家称之为“蛤蟆老鼠大眼儿贼”的一群,实实在在的一个社会细胞。人物的人生命运悲惨,家庭生活痛苦,社会地位完全可以忽略不计……他们在苦难里挣扎,与命运抗争,也在各自追求着理想中的完美事物,且在被鄙薄环境与反鄙薄自信里,展现出一股人性的独特魅力——残缺的现状,活着的美好,人性的本能。是的,他们有对美好生活追求、向往的权利,但常常,被社会冷漠,被人群不屑……重要的是,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坚挺地生存着……
我在初读作品时,知道作家在编小说,自己在看故事。读着读着,自己的心就逐渐随着情节的变换而阴晴起来。读过之后,觉得自然、真实、可信;清新、奇妙、特有味道。这是我读小童《完美的左手》后的第一感触。
其实打动我的,正是这股悲剧的力量,人性的魅力,生命的美丽和意蕴。
二、完美的残缺人物
小说在人物的塑造方面,是比较成功的。应当说,是作家给一组小人物定制的一座“群体雕像”。主人翁各自凄惨着也凄美着。残酷多舛的命运承载了许多生理的疾痛、心灵的创伤、精神的伤害,承受了命运不如人的遗憾,以及人间的不如人意。但他们别无选择,又必须承受和面对。从“我”的女儿海笑,母亲和她的丈夫,我姐,到那个着墨不多的小娘子,“作家”,读后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说人物生动,个性鲜明,优劣突出,跃然纸上。生理残缺的人物,默默追求着完满,体现出一种“残缺美”;肢体心智正常的人物,有着人格或人性的弱点和缺陷,展露出一种“美残缺。”人物形象的树立,确立了这部小说的基调,也夯实了小说成功的基础。hg6557.com/


慨叹一声:原来审丑之美也能这么美,小说也可以这么写!(这方面,文友、方家多有评论,在此不再逐一赘述。)
三、空灵的语言魅力
应当说,用空灵、唯美的语言,描摹一个惨痛得令心滴血的故事,且基本看不出怜悯痕迹,当是一个成熟作家功力厚重、行文大气的体现。
“海笑火苗样地一闪没了,又一闪也在床上扬展了红艳艳的小睡衣——光天化日中,她的左手,那么完满,那么好看……”
“一滴泪珠,闪着光,在我姐的眼睛里越聚越大,压弯了睫毛,开始在脸上沉沉地滑动,滑过寸长的路,凝成了一点滑不动的坨。”
“哈哈,高高低低远远近近地,天上挂满了人,全都是一丝儿不挂。女人,……。所有的女人都一样,都是那点东西。哈哈……”
作家就是以这些俯拾皆是诗性化语言,把独到的人文情怀用犀利的笔法弄成细节,巧妙地把主人公的苦难,弄成读者心灵或骨髓上的刺青。这种效果,实在发人深省,足以唤起共鸣。
愚以为,小童小说语言的创新,是这部小说的一大亮点。
四、独特的叙述方式
如果,按一般的阅读习惯看《完美的左手》,初读时可能会感到不怎么习惯。但读下去,就会有一种新奇之感。这部小说的多头并叙,情节的间或跳跃,事件的相互映照,时空的妙曼交织和过度等,约略正是作家的匠心独运和追求之处,成功之处。加上小说浑沌的叙述意境,有时让人觉得有点“魔幻现实”的味道。有时是梦,有时非梦。现实里有梦幻,幻觉里有梦境,梦境里又有现实。这种创作手法虽不算新鲜,但在这部小说里运用的不带斧凿之痕,也就显得更加难能可贵了。
正是某些亦梦亦幻、如诗如歌的叙述,增强了小说语言的魅力、感染力和震撼力。譬如,母亲死后,烧香的那段叙述就是如此。它于细节里展现出那种物“我”两忘的心绪,尤为动人:“半厘米长的香火头独自燃烧着,举着一缕烟,还举着一厘米的灰烬。眼看那点香火要烧尽了熄灭了却还在继续燃烧,眼看那截灰烬加长了又有些弯了却还是不肯塌陷。我数了十个数,它在坚持着。我一下一停顿地数完了又一轮十,它还在坚持着。我一口气数了一百下,它还在坚持着,只是香火头的身体更短,短得看不见,灰烬的身体更长更弯也更危险。我盼着它能再坚持十下:一、还没数二,它塌陷了。虽然它的塌陷没有声响,我还是觉得有啥东西塌陷了。”
在下以为,小说是语言的艺术,更是叙述的艺术。一部小说就是一个世界。如果把一部小说比作一棵大树,情节的干枝长在结构的躯干上,细节则是繁茂的枝叶。好的细节,加上好的语言叙述,更像似锦的繁花一样芬芳四溢,引人入胜。这部小说从语言到叙述,都是成功的,细节更是成功的。这方面小童做到了,且做得很好。
五、苦难的诗意象征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应当是社会某些形态的缩影。我一直觉得,小童的这部小说,不仅仅是为了展示一个奇特家庭的一种灾难、一个故事,更不是为了一种文化宣泄,或寻求一个什么卖点,迎合或取悦什么。倘若如此,无论从哪些方面说,都显得肤浅多了。
我认为,作家通过对一个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在探索一种文学表达方式的同时,展示一种生活苦难的诗意,或者一种对社会苦难的反思或拷问,具有一定的、不凡的象征意义。比如火炬,红睡衣,天上挂满裸体的女人,天山,拆解破字“石皮人”雕塑、处女膜……等等,即是作家隐而不露的艺术匠心之所在。
“异常漂亮光彩照人的六岁女孩儿,左手高擎着一把火炬,身体被美丽的妈妈托举着,和太阳一起沉入了海底。”是想表达什么呢?     
“带着海笑爬到了天山上,把手举到了天山上。我们‘冰冻’在了那里,冰冻成了一个完满的‘雕塑’……”。是在象征什么呢?
“我的鼻子也似乎长出个怀有新希望的钩来了——我,我可以做手术嘛,矫正我的斜视。还有,我要修复处女膜。”这又在隐喻什么呢?
一个个残缺的但又是活生生的人物,在作家笔下历经生活艰辛,心路历程磨难,精神饱受摧残之后,他们的灵魂逐步得到了转化,得到了升华。
是的,那些火炬、红睡衣、裸体女人,天山,“石皮人”、处女膜……等,其绚烂的色彩,具象的形状,文字的妙趣,无为的夙愿,肯定不是字面所展现的那么简单。一定是想表达什么,隐喻什么,象征什么。
那么,到底作家想表达出什么,在隐喻着什么,又在象征着什么?
这恐怕就见仁见智,各有各的理解了。
本文出自:bjl4582.com/转载 !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13-7-2 16:37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mala.cn/站群优化www.kuaiseo.net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