貌似智慧的诡计是人生的大敌,是利益与道义之间无数冲突的根源。 ——西塞罗
权谋文化是中国社会的毒瘤 !
罗建法
近日,看到的畅销书统计,有关中国古代权谋术数的书竟赫然成为主流!这几年来,无论是《中国式管理》,还是《水煮三国》|《孙悟空是个好员工》、还是所谓的〈管理的中国味道〉,至于其所衍变的什么做人学,什么职场兵法,什么成功学,什么老狐狸学,什么从历史学管理等等,可谓汗牛充栋,这些畅销书,莫不表现出对于权谋文化顶礼膜拜。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如何看待权谋文化的流行?
面对权谋文化的流行,我们需要认清权谋文化的本质。
其一, 中国的权谋文化,其本质是建立在一种封闭的农业文化之上的,对应的是一种威权政治,是长期的极权专制社会的产物。
无论用兵也好,从政也好,最后都逃不出一个权字,权谋者,谋取权力的策略也。特别是在中国,尚且残留着官本位的社会土壤和思想基础。权力对于人商业,对于个人,都有决定性的支配力量。国内的商业还没有走出威权社会的阴影。整个社会中存在的威权主义,以及文化心理定式,对全体社会人员的个人价值取向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我们很多的企业人士学习权谋用来干什么呢?最后,莫不是用来“控制”别人,所以,中国企业对于建议稳定的秩序,更重于企业的发展,喜欢把企业看作是个人的王国。在这个企业里操控一切,“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做企业的唯一主宰。企业不过是他们满足权力欲望,做领袖人物的意淫的“淫具”而已。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很多企业家不能容忍能干人,因为他们虽然为企业带来了业绩,但是却抢走了自己的光环。分享了自己的荣誉。
于是,各种庸俗的所谓“做人”学开始流行。大量的什么办公室兵法,什么老板兵法,什么职场兵法,什么成功学,在很多所谓的做人术中,教大家的,无非是如何学会世故,学会狡猾,以获得个人最大利益。
其二,权谋文化对于规则的践踏
所谓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兵法权谋的“水”的特性,不限于规则,很容易陷入另外一个误区,就是对于规则的蔑视,最后,“兵无常势”发展到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而所谓“手段”,结合实用主义和现实功利主义,很容易衍变为“诡道”,最后,形成崇尚智巧,蔑视规则,不讲道德伦理的习气。
崇尚权谋术数,蔑视规则,使中国企业陷入一个类似于博弈论中的“囚徒困境”,本来,最合理,最有利的做法是大家都遵守商业游戏规则,以达到双赢。但是,如果有一家企业不遵守商业规则,与它发生商业交往的企业还是遵守规则的话,它就得遭受损失,在现实利害关系的权衡下,另外一家企业最后也会选择不遵守商业规则,其结果,就是大家互相不讲究商业规则,你坑我,我骗你,最后是双输,使整个社会的商业交易成本大为提高。
其三,把梳子卖给和尚式的所谓“智慧”其实是一种最大的愚蠢。
权谋学崇尚机巧,不仅仅蔑视一切规则,更是倡导投机。最典型的是所谓“把梳子卖给和尚式”,其实就是提倡为眼前利益而偏离根本。这个做法跟现代商业本质是背道而驰的。虽然你暂时骗了人家,但是,也许世上很多想用梳子的人没有梳子用,不需要梳子的人却用梳子,而商业社会的一个基本的原则,就是满足需求和有效的资源配置,实际上把把梳子卖给和尚偏离了这个东西,这其实并不符合商业社会的精神,所以你暂时获得了利益,但是这种是绝对不能长久的。
你可以在同一时间内欺骗所有人,你可以在所有时间内欺骗同一人,但是你不可能在所有时间内欺骗所有人。
但是,我们很多人,恰恰以为可以凭借所谓的“聪明”,所谓的“智慧”,来欺骗所有人。但是,结果如何呢?那些从前的所谓“大师”,所谓的“点子大王”,最后好象是坐牢的多。
不脚踏实地,却处处想偷奸耍滑,是绝对不能长久的。而过于以来权谋,往往会演变成小聪明,难成大器。
其四,商业自有其规律,商场不等于战场。
国内的一些畅销书,动不动就拿帝王学,什么兵法来说事。妄图从中获得启示。而往往忽略了其前提。其实,商业与战争,与政治,都存在本质的不用,有的地方绝不能套用。
战争也好。政治斗争也好,都具有非常强烈的排他性,是一种你死我活的关系。纵使是“不战而屈人之兵”,核心也在于一个屈字,就是使人屈服。战国争雄也好,三国演义也好,最后都是要消灭敌手,要“大一统”。在政治领域,权力的斗争,也总是以一方胜利,一方失败告终。正所谓“一山不容二虎”,“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商战则不同,商业活动是创造性的,是非零和博弈,可以达到双赢甚至多赢。很多时候,对手是可以共存的,甚至是必须互存的。前几年,微软就差点被分拆,因为它强大到差点“一统天下”。
在国内,很多企业非常喜欢将兵法权谋应用到对外界的商业活动中,特别是对于竞争对手,对于同行业而言。最典型的表现,就是打价格战,在同一个行业,各个实力相当的竞争对手在拼完产品、服务后,发现还是没有把对方打倒,最后就疯狂地拼价格,打到最后,大家都没有钱赚,国内没有钱赚了,只好跑到国外,国外却不吃这套,告中国企业倾销,如果撇开民族情绪和国家暂时利益不谈的话,国外的做法确实没错,现在中国政府多多少少还在为企业地撑腰,但是这个局面不会长久,到时候,有些企业可能得都喝西北风了。
那么,为什么权谋学能在中国流行呢?
权谋文化作为传统文化中最讲究实用的部分,是早期国内国内企业的早期管理的巨大智力来源,无可否认,无数的企业家,都曾或多或少地用过传统的权谋学,以获得初期个人和企业的发展。
但是,国内企业存在着对于兵法权谋的严重依赖,数千年的权谋文化,使企业在管理上具有使用权谋的先天倾向。更有很多国有企业,本身与政治有千丝万搂的关系,浸淫其中,久而容易将政治中的一套用到企业管理中,这种怪象,使其倾向于在传统智慧中寻找解答。大大地延缓了国内企业对于外部思想的融合。
于是,我们看到的往往是一批人,不是去融合世界主流思想,而是热衷于到古人那里翻旧书。正如一些想发财的懒汉,他们往往不是去闯荡天下,开创事业,而是喜欢背着个锄头,在村子附近转悠。
干什么?
去撬棺材,挖古墓!在自己的祖人身上打主意,看看有什么古董值钱。
很多人说,人家韩国,日本,不也都喜欢学习中国的权谋学吗?孙子兵法,三国演义不也很流行吗?
但是,我们可以看到,日本和韩国的发达,恰恰不是因为他们沉迷于权谋学,而是相反,在于他们及时融入了世界主流,接受了现代化的思想,他们是儒家文化圈中把传统文化改造得最彻底的,而非撬祖宗棺材撬得最多的。
而中国,恰恰喜欢在"中国特色"的牌坊下,搞阴谋,耍权术,干一些黑暗中的勾当.所谓的"中国特色",最后变成了抗拒世界主流,维护既得利益的挡箭牌.
中国历史悠久的权谋文化,是一个普遍存在于我们每个人身上的社会生存本能。从出生的那天起,所有人都无一例外的浸淫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之中,从小到大所受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分别扮演着互相矛盾的奇怪角色,一方面家庭教育和社会现实给我们养成了“见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的权谋心理,另一方面学校的政治思想教育的全部目的却在于要求我们“听话” 听父母的话、老师的话、党和领导的话。一个原本活生生的人,在这种互相矛盾的教育传统下,在人格精神层面从小就被扭曲、塑造和强制适应着,双重人格在中国这样一个没有信仰的国度,普遍存在却并不会引发心理危机。权诈和权谋文化不仅成为一种不断被批量复制的人格精神,同时还作为一种上升到伦理审美层面的“智慧之花”而成为社会衡量成功的标准。正是在这样的社会文化心理下,《雍正王朝》、《康熙王朝》以及《汉武大帝》被如此众多的人们所欣赏、激赏乃至学习、模仿,才成为社会心理最真实最合理的反映。
在权谋文化主导下的中国市场经济,已堕落成世界上最混乱、最丑恶、最残暴、最野蛮和最没有理性与人性的原始市场经济!
中国是一个权谋文化和权谋政治的大国,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三十六计》这样的著作问世,而西方崇拜的马基雅弗利的《君主论》,相比之下不过是小巫见大巫。在这种文化习惯的影响下,中国社会的基层职员、职业经理人以及中小官吏等各个阶层,都普遍存在着心口不一、言行不一、甚至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的权谋行为。在他们或唯唯诺诺或狐假虎威的表演中,同样普遍地渗透着机巧的权谋心理、权谋技巧和权谋手段。在这样的社会文化氛围中,发端于西方的‘人力资本’很快就会演变成为出工不出力的‘人力成本’ ,‘知识经济’很快就会演变为‘权力经济’与巧取豪夺的代用品和遮羞布,民主政治下的‘公共政治’则会进一步蜕变成现代化的‘权谋政治’。最终的情况将是:整个社会在一种文化默契与共谋下,越来越走向混乱和无序,最终酿致社会崩溃。”
即使是现今中国社会成功人士参禅悟道式的文化追求,也依然带着浓重的权谋文化和权谋政治痕迹
在权谋文化和权谋政治的长期主宰下,中国文化传统中严重缺乏现代市场经济所需要的三种理性精神,即经济理性、科技理性与人文理性,也缺乏民主政治赖以建立的市民社会基础。
前者导致中国近现代商业文化、科学精神与人权观念无法深化,后者则导致中国近现代社会组织与权利意识的不发达。
小农社会的权谋文化传统明显不同于古希腊城邦制的商业文化传统,在“差序格局”(费孝通先生提出的概念)下很难形成稳定的商业扩展机制,在权谋政治下则很难形成稳定的政治合作机制。
所以,原本就缺乏商业组织能力与政治均衡机制的现代中国,不得不在民间组织文化与民主政治基础双重不发达的前提下,在宏观政治经济环境方面,仓促构建一种貌合神离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企业围观运营方面,匆忙模仿一种似是而非的“权谋政治企业文化”。
不可否认,这样的社会安排,无论在宏观经济发展还是在微观企业发展方面,短期内都取得了相当重要的成就。但关键的问题在于,这样的权谋安排根本缺乏在理性基础上长期延续的制度稳定性与组织稳定性,从而使我们的工作与生活变得无法预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