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这些资源主要集中在民族地区。如何高效率地开发这些丰富的资源,避免曾经出现过的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单纯的GDP增长,是“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胡锦涛总书记2006年1月9日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这是一个高屋建瓴的全新战略,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环境资源开发指明了一条道路——
由于历史和地理等方面的原因,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在生产方面存在着沿袭传统耕作制度的情况,此类行为不仅效益低,而且造成环境恶化。
传统耕作制度消耗大、效益低 中国西部地区水源少,蒸发量大,可是西部许多农村却沿用传统的大水漫灌的方式浇地。漫灌行为消耗、浪费的河水很多,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状况,又造成土地盐渍化。宁夏、青海、甘肃和新疆4个省区因漫灌造成1573万公顷土地盐渍化,其中重度盐渍化的部分农田被迫撂荒。统计数据显示,全国盐渍化土地总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8.5%,其中大部分位于西部地区。
随意大量围垦、不断地截流引水灌溉,加剧土地荒漠化 21世纪初,中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3%,是全国耕地面积的两倍,相当于14个广东省的幅员;全国沙化土地面积为168.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7.6%。宁夏、内蒙古、陕西、青海、甘肃和新疆6省区的荒漠化土地就占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的80%左右。由于大量土地退化沙化,西部地区出现了一些生态难民。这种状况于民于国都不利。
过度开采、捕杀动植物药材资源 目前中国中药材资源的年需求量约为6万吨,而且逐年递增。中药材的开发量正以每年超过10%的速度增长。可是由于不合理的采掘制度,中药材资源受到严重损失。2006年6月完成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名贵中药金刚藤主要产自湖南省,2005年的产量约390万吨,主要出自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但是现在该省金刚藤的蕴藏量与上世纪末期相比下降了约1/3。甘草属于用量较大的中药,主要产自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西部民族地区,上世纪50年代蕴藏量在200万吨以上,目前不足35万吨。麝香价格昂贵,野生麝因此遭到滥杀。全国现有野生麝资源约200多万头,与上世纪50年代中期相比下降了1/3以上。遭此厄运的药用动物资源还有蕲龟、蕲蛇、塞加羚羊、梅花鹿等。这种杀鸡取卵的方式危害极大。
城镇生活垃圾污染日趋严重 随着经济增长,人们生活逐步富裕起来。城镇的商品供应增加,民众日常消费量加大,生产生活垃圾也增多,可是这些垃圾处理却严重滞后。不少城镇的生产生活垃圾只是简单地运到城外,倾倒或掩埋于农村原野。其结果是城镇被巨大的垃圾场包围,农村自然环境被严重污染。海南省蓝洋温泉国家森林公园是一个镶嵌在宝岛上的绿色明珠,可是由于对生产生活垃圾疏于管理和没有实施无害化处理,这个公园成为附近儋州市的城市垃圾倾倒场。垃圾占地数十亩,堆积约有10米高。附近数千城乡居民被迫与垃圾和被污染的河水相伴,已经7年有余。
上述事例表明,改革不合理的经济体制,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刻不容缓。
为了遏制目前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必须要有对应挑战的新体制、新办法,找出曾经隐藏在传统生产生活方式表象之后的结构性经济缺陷,通过经济体制改革加以弥补与完善。
明确实施三大转型 20世纪后半期中国经济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表明,要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必须实施三大转型,即从计划经济转型为市场经济、从农业社会转型为工业社会、从封闭社会转型为开放社会。每一个转型都是破旧立新,都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一个步骤或阶段,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革命。为此,要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集中人财物力,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中心,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和维护国家生态环境安全为基础,充分尊重自然法则,依照经济规律行事,把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坚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动员和组织全社会力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要积极改革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废止大水漫灌等高消耗、低效益的做法。实施灌溉用水收费制度,物尽其用,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降低土壤盐渍化。同时,要采用科学先进的耕作方法,耕播良种,合理施肥,精耕细作,遏制土地荒漠化势头。
积极推进科技创新 当今的经济发展靠的是高新科学技术的支持,强者制胜的诀窍几乎全在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创新成果。没有自主创新,企业生产就难以突破知识产权壁垒的限制,难以从根本上解决企业自身发展所面临的重大战略问题。自主创新也是国家安全和生存发展的基础。
政府要制定科学可行的激励政策,支持基层经济组织和农户走自主创新之路,坚决制止过度采掘和捕杀野生动植物的错误做法,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扩大人工种植和饲养药用动植物品种,积极寻找更加简单易行的替代办法。用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的方法,提高生产中医药产品的原材料消耗。要在公共服务方面为企业创造条件,为农户提供支持,通过农牧业生产中关键技术提高,使核心竞争力加强,促进整个社会形成放弃眼前小利、追求长远福祉的氛围,将生产者的眼光引向从宽广的全球市场来判断利益得失的全面创新境界。
深入实行体制改革 自然环境恶化的现象容易被人们看见,落后的生产方式对环境的破坏则不容易被发现,而制度缺陷对环境造成的威胁就更难被察觉。落后的生产方式破坏了生态环境,导致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而资源枯竭又阻碍了经济发展,使改造陈旧生产方式缺少资金支持。西部地区似乎陷入一个发展与环境矛盾交织的怪圈之中。实践表明,怪圈的中心有个危机源:旧有体制的滞后和新兴体制的缺陷,或者新旧体制摩擦。这种制度内耗使一些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到毁灭性的破坏。显然,只有通过政府制定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政策,才能保护生态环境,确保城乡居民生活在一个适宜居住的环境之中。
民族地区要对未来发展方向做出合理的预期,积极建设垃圾处理工厂,及时分类收集城市生产生活垃圾,实施无害化处理。同时,将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和严肃的法制惩罚相结合,扭转一些地方出现的城乡环境污染的状况,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大力生产绿色产品 调查资料显示,2005年,全球绿色食品的消费量超过了350亿美元。绿色产品并不仅仅指食品或农业产品,它们几乎囊括了所有生产领域,是随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而兴起的新潮流,是以高新技术为依托的产业结构转型。绿色产品开发展示了一种新的发展观念,其生产目标是通过适度的生产技术、理性的经济行为、加工安全优质食品和其它更富有人性化和亲自然的产品,以保持人类生命力、自然生命力、经济生命力和社会生命力,并且使之和谐持续发展。
民族地区企业要抓住世界民众消费的潮流,深度合理地开发当地的自然资源,生产特色绿色产品,要因地制宜,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加速农业、牧业等产业的科技进步与创新,实现产业升级。要通过培育优质新品种,发展高档次农牧水产品来提高竞争能力,通过提高土地、阳光等自然资源利用率来降低绿色农产品的生产成本,通过发展丰富的农牧水产品加工业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在这方面,内蒙古蒙牛集团做出了表率。该集团的产品是通过科学研究开发的无病毒、无污染、营养成分高的优良乳制品,是包括良畜饲养、牛乳加工、保鲜储运、包装技术等系列化的畜牧商品。这种依靠产业换代生产的高质量绿色产品,不仅可以为企业带来可观的利润,还会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为建设新农村添砖加瓦。
必须批判泛市场化思潮 过去一段时间内,在阻碍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前进的各种力量中,危害性最大的是一种荒谬的论调。该论调蛊惑人心地宣扬用市场经济法则处理一切事务。属于商品的东西交易,不属于商品的事务也要安排交易,什么问题都用买卖方法来解决。国家对经济事务的管理和调控,被贬为“走计划经济的老路”。其实这是一种鼓吹泛化的市场建设的谬论,而且在一段时间内,这种荒唐的伪经济学理论披着科学的外衣横行于中国大陆。在这种带有浓烈煽情形式思潮的误导下,一些部门与行业的操作也开始市场化。有人甚至天真地认为可以通过泛化的市场经济改革,在中国达到一个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结局,这就从根本上歪曲和异化了中国改革的真正目标和方向。
具有浓郁环境资源特性的产品具有公共产品的特性,是市场机制无法调节的商品。因此,在建立人与自然和谐一致的经济社会过程中,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功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同时,随着有利于制度创新的国家政策的相继出台,环境保护工作将会逐步成为亿万群众的自觉行为,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终将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