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露雯 春的清晨,果农田大哥还在半睡半醒间,只听着屋外车水马龙、人声鼎沸,他仔细一想,对了,樱桃红了,大伙儿都来摘樱桃了。田大哥赶紧起床,帮忙招呼着客人,把他们分片带到樱桃树下。今年的樱桃又红又大,光是看着都招人喜爱,吃一颗在嘴里,甜味都涌上了心头。由于樱桃不易存放,往年的出口量都不太大。然而,伴随着航线的恢复和高压低温保鲜技术的推广应用,樱桃的“短时间、长距离运输”变成了现实,成都、北京等地的水果市场对攀枝花水果的需求量和依赖度与日俱增,这些都给像田大哥这样的果农带来了可喜的收入增长。田大哥带着梦想的喜悦继续想着:赶明儿我也去参加政府为咱果农开办的培训班,学习新媒体技术,在网上零成本开个水果店,把我家的枇粑呀、芒果呀,都卖到国外去…… 夏日的午后,攀钢退休工人老张坐在社区花园的藤椅上纳凉,明媚的阳光穿过茂密的树叶洒在眼前。在这斑驳的明暗间,老张忽得听到有轻微的“沙沙”声作响,他闭上眼睛仔细倾听寻找,梦想就在此时萦绕了他的身旁:依旧是熟悉的厂房车间,失去了以往震耳欲聋的机器轰鸣声和令人窒息的废气刺鼻味,自动化流水线头尾相连,工人们仔细审查着每个零部件。随着全市工业结构路线图的调整升级,攀枝花实现了以钢铁能源为主的单一产业结构向以钢铁、钒钛、能源、化工、机械设备制造等多产业协调发展的转变。空间布局和规模利用的优化带来了企业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变,产业流程和技术装备的优化带来了产品从粗加工向精深加工的转变。老一辈三线建设者欣喜的看到,攀枝花这块举世称奇的“聚宝盆”,在新时期发展存亡的严峻挑战下,不辱使命,创新驱动,迎着“城市转型、产业升级”的春风,重焕新活力! 冬的夜晚,郑蕊和家人围坐在火炉边烤火取暖,窗外的雪已纷飞了好几天。看着柴火堆中不停跳跃的火苗,郑蕊眼前有画卷慢慢展开:从未离开过家乡的她,第一次坐上了飞机,在元宵节这天来到了早就听人说过千百遍的全国唯一一座以花命名的城市——攀枝花。一下飞机,习惯了“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郑蕊就大吃一惊,在这样的深冬里,攀枝花依旧绽放着青春的气息:温暖的阳光使得她不得不立刻脱下了身上的厚棉袄,金沙江畔柳暗花明、鸟语花香。一阵微风拂来,绒白色的木棉花絮就在天空中舞蹈,整个城市一片清洁明亮、生机盎然之象。阳光花城,果然名副其实!郑蕊要继续乘着梦想的翅膀,去红格泡氡气温泉,去二滩看水力发电,去格萨拉等待索玛花开…… 秋的黄昏,新入学的大一新生王磊独自在湖边漫步,才刚从家里出来没几天,他就止不住的想念羊肉米线、大田烧烤还有盐边牛肉的味道。想起毕业典礼上朋友们一起朗读的“如果可以,我们能不能一直留在攀枝花”这篇网上流传甚广的小诗,心中不免荡起了涟漪。梦想就在这时,在湖中心的余晖中,开了花:早期的攀枝花学子,学成后都不愿意回家,他们说想留在北京、上海,因为那里更繁华。然而,依靠着攀枝花领导的坚强引领、伴随着攀枝花人民的不懈努力,借助着“四个转变”、“三个加快建设”等措施的出台落实,攀枝花的城市形象、综合竞争力、居民幸福感都有了明显提升。在外漂泊的攀枝花人纷纷把自己的事业带了回来,同时也带回了更多更好的发展理念,如此良性循环,攀枝花不仅不再人才流失,反而吸引了更多外地人才的加入。人们都说:阳光花城,宜居宜业,我们的梦想就在这里开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