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不通、则行不效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0月18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半年多来国务院出台的促改革、调结构措施落实情况汇报,部署进一步抓好夯实经济稳中向好基础的相关工作。会议要求,一要以政策兑现为目标,毫不松劲抓落实。各地区、各部门要针对政策措施落实中的薄弱环节,加快完善和细化配套措施,以务实高效的工作,让政策措施尽快“落地”,进一步稳定来之不易的积极向好的市场预期与社会信心。二要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抓手,继续深化改革。加快实施政府职能转变,扭转政令不畅的“堰塞湖”现象,克服拖延应付和打折扣、搞变通的行为,研究推进改革的具体措施,让市场作用得到更好发挥,让政府管理更加到位,努力营造各类主体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三要以塑造竞争新优势为导向,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挖掘新的消费增长点,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大力培育新兴产业,有效化解过剩产能;加大金融等支持小微企业和实体经济发展力度,谨防各类风险;保持进出口稳定增长,鼓励优势产业“走出去”,更好参与国际竞争。四要以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可持续为准则,做好民生保障和改善工作。继续鼓励就业创业,切实落实促进大学生和困难群体就业各项措施,完善配套细则。健全困难群体基本生活保障机制,妥善安排灾区群众生产生活。 政令不畅的“堰塞湖”现象在当下的我国行政活动中是一个常见的病态的现象,一方面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路线,是以经济发展为主体,然后政府作为宏观调控经济发展的唯一力量,在制定相应的政策方针必定是根据全国大多数地区的特性来定制的,这导致一部分地区对政令没有很好的切合度,这一部分不适合当地具体情况的政令一定程度上在实施和执行上难免会大打折扣。另一方面基层行政机构和中枢行政机构的政令延时性,相应的政策方针出台,再一级一级的传达,一级一级的实施过程中每一级行政机关的实施程度都不能达到百分之一百,再传达到下一级难免有偏颇,导致政令不畅的现象。再一方面各级行政机构的行政效能不够,对政令的执行度达不到相应的完善度,导致政令不畅。 政令不畅的现象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是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执政为民,政令就是为民众而制定的,如果政令在实施的时候遭遇种种不畅,那么就会最直接和最根本的影响到我们的民众。我认为要想改善这一现象,首先要提高各级政府行政机构的效能,让行政方针切切实实落到实处。然后在相关的政策实施过程中可根据本地区相应的情况进行变通但是政策的中心不容撼动,将更多权力放手于基层行政机构让他们自己结合自己地区的相应条件和情况制定一些独具特色的政策方针,这样可以让当地民众的利益得到切实的保证。 @南须南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