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 庙 寻 古
(古城情思系列之)
文、图/鹤之翔
斗转星移,时光荏苒。位于阆中古城北街、火药局街、铁五显街一隅的古县文庙遗址,数十载被用作看守所后,于2013年9月10日教师节,来了个华丽亮相,首次向公众传达出了文庙修复竣工的信息。此后闭门布展直到10月1——7日国庆假日期间,首次免费向市民和游客开放。人们纷至沓来,络绎不绝,争相一饱文庙久违的真容…… 走进文庙“德配天地”的双扇红漆木门,甬道两旁墙壁上的书法和地上的鲜花,将人们迎进“圣域”门,门左侧设有一售票窗口,右侧设有“文庙导游图”,看来,国庆假日7天后,这里是要用钱才能进来的了?!难得这个免费游庙的机会!能参观就仔细认真,一目了然,留下永恒。 跨进“圣域”门,眼前豁然开朗,汉白玉的“泮池”与金碧辉煌的门、殿组成一座庄严神圣的建筑群,激荡着人们的目光。“泮池”又称“半月池”,上面的汉白玉龙腾拱桥称“泮桥”,“泮池”是古代官学的标志,科举时代,新入学的秀才要在当地官员的带领下,过“泮桥”从“棂星门”进去,入“大成殿”礼拜先师孔子,然后到“儒学署”拜见教官,此仪式为“入泮”。游人从踏上“泮桥”两侧的阶梯时,就接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官场洗礼。 登上牌坊状的“棂星(天田星、天镇星、文曲星、魁星)”门,象征着孔子可与上天施行教化,“尊圣如尊天”等意,“棂星门”里左、右两侧各有一座10柱“杏坛”。正面便是“大成门”(仪门、戟门),门前左、右柱书“先觉先知为万古伦常立极”、“至诚至圣与雨间功化同流”的对联,让人肃穆。步入“大成门”,便是正方形的宽敞明亮的“大成殿”院坝,左侧的“东厅”为“圣迹馆”,里面墙壁上的图文以“先圣孔子的一生”和“孔子思想精髓”的主题,介绍了孔子的人生轨迹。仔细咀嚼品味着这位古代教育家、思想家的精神世界,感受着传世的不朽!右侧“西厅”的“国学馆”,墙壁上的“孝经”和室内的讲台桌凳,成为人们接受国学知识,学会怎样做人的传统文化的课堂;“县学馆”里,则为人们简单介绍了古代阆中官学的历史,进入“龙门”和“明伦堂”等官场路,道路坎坷,凶多吉少。“范进中举”等悲剧,仅仅是封建官僚仕途凶险的一个缩影,辛辣嘲讽……;“名宦祠”室,却闭门谢客,不得而知? 登上“大成殿”白玉梯,香炉供奉的孔子的塑像端坐正殿中。殿门前左、右两柱各书“德冠生民潮地辟天开咸尊首出”、“遒隆启圣统金声玉振共仰大成”对联,把“万世师表”下龛座里的“至圣先师孔子神位”官像,烘托得格外神圣。真实的孔子形象,真是眼前如帝王般的威严?不得而知!当年孔子周游列国实现理想遭遇冷落非议的落魄,或许并非如此威仪?只不过把其神坛罢了?孔子,也应该走下神龛,恢复其芸芸众生的平民自然形象,永恒于浩瀚的中华历史文化的海洋中?像龛前的座殿上有自愿或被长辈要求跪拜的年少者身影,一脸的虔诚或茫然……孔子坐像两边,分别有孟子等“4配”和闵损(子骞)等“12哲”的坐像及其牌位陪伴孔子,几代文哲精英,承上启下,共扬中华文风浩荡……“大成殿”和“崇圣祠”基座两主体和正面的格式宫墙尚属于古建筑,体现了“修旧如旧”的文物保护理念。斑驳的9层石条基座和旧殿堂,无声地诉说着历史的沧桑。据史料记载,“至清咸丰元年(1851年),知县徐继镛始从东门外移城北门内”,庙内曾有县文庙3次迁移重建的碑记?古城大东街附近的县学坝街,或许就是前文庙的遗址处?阆中解放后,这里曾经是临时关押囚犯的场所,戒备森严的时空,凝集了多少罪犯的身影?有的,就此走上黄泉不归路!当年,关押在此的罪犯,会否感受到孔子神灵的教诲,心灵的洗涤?做坏人容易做好人难,难的是能够“仁、义、理、智、信”的自律永生!“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悲剧和教训,延续至今,不会停止……“大成殿”后院,就是“崇圣殿”,供奉着孔子的父亲和孔子4位长辈的坐像,简要介绍了孔子先世的历史。一人升官,亲友沾光等“光宗耀祖”的封建传统意识显而易见…… 自古以来,文化与政治是密切相关的,当意识形态与政治体制互相矛盾寻求统一时,文化思想作为一种调合剂而成为解决矛盾的切入点。也难怪历代封建统治者把孔子作为“圣人”供奉,文庙成为官庙,就为的是从愚民文化中巩固千秋万代的帝业?“5.4”运动的“新文化运动”,让愚昧落后的旧中国从此走上了思想变革之路,经过流血牺牲前仆后继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才初步实现了新中国的现代化。国学热、孔学热和借旅游大搞现代复古建筑风潮等现象,似乎与现代科学的“创新”思维进取精神有些格格不入?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有千丝万缕的传承,“古为今用”,用其精华,舍其糟粕,不应禁锢不变,什么都是“圣人”说得,未免太过于迂腐?总不能复古复到身上穿袍子、头顶扎辫子、口说文言文、手写繁体字、晃脑读圣贤、不用“创新”就实现梦想的封建时代?或者倒退到奴隶和原始社会?!“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2013年10月11日 星期五) 本帖最后由 鹤之翔 于 2013-10-29 17:39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