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在《一号码头》发过一组叫《龙王沟的故事》的纪实散文,那中间全是我的当年的工友的故事。其中,写那些身怀绝技的师傅的,特别欢迎。于就有写那些已故的能工巧匠的故事的念头。 时,我那有近二十年给县政协文史资料撰稿的父亲,拥有的资料颇多,刚好,有一些能工巧匠的资料,于是,写来就省事不少。 父亲说过,“生不立传”,本着这个原则,我用了半文半白的文体,写了这些已故的能工巧匠。 我自己就曾经是个工人,不敢说是能工巧匠,但确是个不错的工人。因此,为这些已故的前辈立传,自认为是义不容辞。 不过说来容易,具体做,还是很难。这些前辈早已故去,凭我一已之力,却是不易。记得为了弄清那个织毯大师的出生地名和生卒年代,花了好长时间。幸好有电话,通过老家是六槐的朋友,几经周折,才联系到其后人。我说了其父亲的事,对方证实了,并纠正了其死因,及生卒年代。那个伞匠,也是如此。为了当年的熬明油,访问了多人。 至于文中的本地的人文地理、风俗习惯,好在有父亲在,比较容易弄清,这样作为故事写,就有了点看头,就是说自认为读来上口。 这样,我用了两种版本,一个是在一号码头发的半文半白,一个是用的讲故事的叙述法(另两个网站上用了《我们的手艺人》和《苍溪能工巧匠的故事》为题目),以期能引起人们,特别是这些前辈的后人的注意。 说来惭愧,我先后在三个网站上发过,时间几乎是三个月,回复甚少。点点击率也不高。 这些能工巧匠的后人,除了两个周姓的,其余的都在本城,也许是没有上网或没有关注我发贴的网站罢。 好在,当我以这些前辈历年逝世年代的先后发贴于《麻辣社区 苍溪论坛》时,收到了郑老前辈的后人的回复。郑老前辈的传记,后人们(子孙两代有几十人)认可并很感激,当面或专门到家中拜访致谢。 如今,我的这组文章已经发完,我自己也觉得是履行了当初说的是我的义务的承诺,也便如放下了块心病般的轻松了。 有高兴(文稿终于完成),也有遗憾(父亲逝世后才完稿),更有惆怅。 今天,我在给这些普通人立传,日后,会不会有人为我们这一代破产企业的工人中的身怀绝技的能人立传呢?我不知道。 2013-12-29草于苍城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