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朱承义先生介绍:这是1938年拍摄的釜溪河一段,拍摄者的位置大概在火井沱河边,也就是今天的新桥以北河西岸边.面对东岸.东岸的桥端有一座工艺十分考究的关圣木塔,塔的后边还有一座关圣殿.对岸高处的洋楼就是现在的教堂一带,李宗吾的族人李石锋就住在这个位置.现在还有一堵老墙尚存.
自流井善后桥
徐言昌
自贡地区盛产盐已有一千多年历史,盐都之誉,闻名遇迩,然自贡地处川中丘陵地带,山路畸岖.交通非常不便,其水上交通仅以发源于仁寿、流经荣威两县而人于自流井的釜溪河,但自贡两场郊隔在河的东西两侧。
据有关资料记载.仅自明代末至今,从位于牛角沱和火井沱之间的第一座桥老新桥起,到关外蜀光中学岸边的悬空索桥止,短短不足10 华里内,先后共建有各种桥梁10 座之多,现存于重要地段的仍有6 座。多少年来,这些横跨釜溪河两岸的桥梁,为白贡两地紧忙的交通运输,为城市经济的发展,地方繁荣,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很早前自流井通往贡井的唯一交通要道,是位于釜溪河上游文武庙坎下,明代修建的一座小石平桥,过去称为上桥,修建时只供行人步行,直到清康熙25 年(16 今6 ) , 始改孔通船,但该桥桥面狭窄、低矮、弯曲,极易水淹,洪水时期不能通行,两岸行人望河兴叹,时人限于财力工力,未能另建大桥。
到清代咸半同治年间,太平天国军兴,历时近20年,海盐梗阻,不能上运,各省人民苦于淡食。为川盐崛起,提供了绝好机会.于是自贡人民纷纷投资办井烧灶大兴盐业,心此人口骤增.同时.为了采购供应盐业生产生活之物资、产吊之销售,原来依靠上桥为自贡之唯通要道,至此.更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需要。
尽管自贡盐场年纳巨额敖税、而清政府和新生的民国政府,均将税款填人官吏私囊和偿还外债,乃至被劫为军阀混战军需之用,从未想及为自贡人民帕拨公款改善交通办件好事,以致自贡人民长期以来修建大石桥的强烈愿望,久久未能实现.
迁延至民国八、九年间,自贡两场盐商及广大商人深感不便,新建大桥已为自贡人民现实生活中急不可缓之大事,公款建桥迄无指望,只有大家自己动手,依靠商民集资捐建乃是唯一举措。
当时,适有自流井之李琼甫与贡井之黄教三、宋俊臣、罗树三在贡井合办德咸井成功,获利甚丰。李琼甫当即积极发动修建大桥.且以德咸井名义捐资大洋一万元作为首倡.继而自流井之李兰荪与贡井之刘焕斋共办亦出巨款,接着三多寨之高云从、李桐亥及该寨颜、李二巨族亦积极赞助支持,东西两厂商和广大人民亦纷纷热烈捐助,于是修桥已有的款.即由筹议成为行动。
随即推举王铭三、罗敬文负责桥工局事宜,于民国10 年(1921)动工,民自14 年夏竣工,是为现在的新桥。但修建此桥耗资巨大;在修建过程中,资金不足,司有我一巨绅李敬才劝募刘湘捐资1 万元,其不足之款,概由高云从独力扔助。因此可以说,大桥之建,不独高云从始终热合此事,尤其出钱出力为多。
新桥原名善后桥,“文化大革命”中改称东方红大桥,现名釜溪桥,为我社唯一最大的石拱桥。它横跨釜溪河两岸,直达上地坡方向,在龙门滩口张家沱上首与芦厂坝新街口之间为自流井通往贡井的必经之路。整个桥身全用坚硬细致的青陀石和屁石灰拌擂米浆浆砌而成。远望高大雄伟,质地坚固牢实,桥身高出水面7 米,长7 . 5 米,净宽6 , 5 米,大小7 孔,桥上石栏及每孔拱肩上,均有精细雕刻的神话人物及驱除水怪的鱼龙神兽,鬼斧神工.造型栩栩如生,极有艺术价值.
据闻尤以中间三孔下水上面每孔所雕的龙尾卷成空心园,从侧观测,三孔园圈一眼看穿,以桥测桥墩是否错位.关外的王爷庙也是修此桥石工陈保初所建,他在连接堡坎的望柱上,每根望往头端设有一园孔,也能一眼看穿,堡坎若有移动,其园孔变形或封闭,这是为了测定建筑是否倾斜而作出的“观测器”。这不能不折服我国劳动人民,虽米曾在高等学府深造,其发明创造的聪明智慧、亦颇有符合科学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此桥建成数十年,历经拱水冲击,敌机轰炸,仍巍然不动.建桥之功;陈保初实属功不可没.修桥石工陈保初,富顺毛头铺人,家住农村,来到三多寨后,一直寄居佛子寺庙中,虽是俗人,偶亦僧装,其实一未受戒.二未吃斋,依旧过其石匠专业生活。
他于清光绪22 年(1889年)在修建王爷庙时,因戏台堡坎要求伸入河内,以保加水、但堡坎三面空虚,中间压力过大,现垒现塌,经他细心研究,采用酒米粥调桐油石灰浆砌缝口.果然工程稳固奏效。建成的王爷庙雕梁画栋、魏峨壮丽,誉满全川.由此声名都起,称为能工巧匠。随后为李桐亥继母在凉高山修建贞节碑坊、遂与桐亥深结友情.再后他又于清末民初在三多寨经手修建了十余座中西厅堂建筑,设计优关、雕刻精细屯壮观华丽、美灸美伦,现在虽经百年,而其残存麟爪,尚现当年精美之一斑。
民国10年(1921年 ) ,新桥筹备开工之初,当事者认为,此桥工程浩大,耗资巨,关系重,必须慎选富有营造经验之工匠施工 ,方能保证质量,以达牢实稳固、能经洪水冲激不致崩按,以垂永远.由是逐经李桐亥之推荐,聘请久负盛名之老石工陈保初承担设计施工,其时他已60余岁。此老不负众望,昼夜辛劳负责修建,仍采用修筑王爷庙戏台堡坎方法,以糯米粥拌石灰浆浆砌全身,达到了稳固牢实的日的。
传说当年踩侨前夕,突然一夜之间即在今之滨江路拐处面河侨壁上发现一巨大寿宇,字大三、四米,不知何人用何法工具书此若大寿字,一时轰动传为神仙所书.但有人疑为陈保初所献绝技。确否?至今仍为一谜。综观陈保初一生数10 年.以石厂艺术高手著称于世,其人亦僧亦俗颇富传奇色彩,可借老年无家可归.抱病行乞,最后竟横死街头,凄凉之至。
修建善后桥时,我尚髻稚;为送姨母之丧,乘轿前往红塔安葬曾过此桥。其时桥身刚起已可通行,离竣工不远,但工程仍在紧张进行.主待大桥的总经手王铭三等,乃我l 家兄之岳丈,过桥时一见桥栏石刻精美,因呢要王姻伯雕一石狮相赠玩耍,不久送来一对石狮,且另雕~座莲台的观音相赠,其菩萨背后雕空一孔.盛以银质心、肝等勿,石狮、普萨皆饰金彩,极为精细.
大桥落成踩桥后,我曾到王家,其客厅挂有踩桥实况及大桥风景巨幅画片二帧,另有当时军阀赖心辉所赠横幅,自著衔名曰“振成将军四川省长”字样,
踩桥当日,适王妻诞生一子,因命名“桥生”!不久即疡。以上儿往事、迄今仍有印象。
为什么以‘’善后桥”命名.其中关系一段四川军阀混战历史.
当年四川各军阀于打败杨森统。战后,群集自流井召开善后会议,实系川、滇、黔三省军阀共谋瓜分盐税的分赃会议。参会的军阀有;刘湘、刘文辉、袁祖铭、赖心辉、邓锡侯、孙震、刘成勋、吕超、潘文华、唐式遵等10 余人,为集三省军阀头目之长,其时适值大桥落成,即举行盛大踩桥典礼.地方人士遂邀各军阀参加,该桥便以“善后’两字命名.碑名由善后督办刘湘题鲁。另外,为了象征大桥牢固味久,还诸来了百岁老人陈淮万踩桥,并由前清戊戌科三甲第八名进士,曾任贵州恩南府知府、前清遗老宜宾人陈湘涛撰写善后树碑记,文略日“四川动乱,还待善后,自贡人民跋涉艰难.此桥之成,已善其后而利涉大川矣”,此碑原立桥头,碑阴刻有建桥捐资单位及人名,儿时我亦见到,现已不知去向。
尚忆踩桥前,各军阀均住自流井,刘湘住陕西庙(今盐业厉史博物馆),刘文辉住大公所(今河对面火神庙),赖心辉住湖厂庙(今商业俱乐部),袁祖铭住井神庙(今自流井区政府)。此皆70 余年前往事,至今人世沧桑、风流云散
大桥建成十余年后,曰本帝国主义发动芦沟桥侵华战争,曾于1941年在大后方的自流井大肆轰炸、桥上中弹二枚,爆破一枚,而桥安然无恙。建国后,随着新、正二街及滨江路、光大街的改造扩建,我市工商业日趋发达,市场更加繁荣,人口骤增,交通工具不断增多.仅汽车流量比建国前激增数10 倍,于是此桥顿感狭窄,且部份裸露石砌开始风化,于是,人民改府决定扩建此桥。于1965 年3 月开工,同年6 月25 日竣上,次日即行通车。施工时虽经三次洪水、仍比预计工期提前三天完成任务。扩建后的桥,系拆除旧有部份桥梁及车道板、现浇硅边桥,次中梁反悬臂梁,并封闭部份风化石,为连接通道,保护桥台.另砌石档土墙以满足车行道,桥面比旧桥提高20公分,现浇边梁高15公分,以预制槽形板25 块缝宽,以利安装电源线,拆除旧桥面栏杆,改为钢管栏杆.使车行与人行分开,桥长增至100 公尺(原75 公尺· ),净宽9 . 4 公尺(原6 . 5 公尺今,人行道每边]. 5 公尺‘全宽,2 . 4 公尺)。
改造加宽后的大桥.更加美观雄伟,便利了行人,加快了车流,更大大提高了自身荷载,其承重能力由原来承重10 吨,提高到承重l00吨.由善后桥向东通行公路有二:一通内江至宜宾高速公路,一通富顺可达隆昌,向西通行公路:一可直达威远、一通荣县直达乐山。随着社会的进步,形势发展的需要,善后桥将为自贡经济的腾飞继续发挥积极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