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至县放生乡金龙井村是老旱区,水成为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去年冬天以来,金龙村借助实施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的机遇,积极组织动员群众,大兴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水利面貌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修渠铺管引水
山上挖掘机不停运转,村民们抬条石、修建水渠……吆喝声、凿石声此起彼伏。一条6公里多的电力提灌渠沿山蜿蜒,穿越山野、伸入到田间。
据村支书秦唯理介绍,附近有一座1979年建成的岩板滩水库电力提灌站,但由于水渠长期停用,许多地段淤积、损毁严重,已完全不能使用。去年冬天以来,村上积极组织开展渠系改造配套建设,新建渠道3.15公里,整治渠道2.7公里,铺设管道200多米,大部分工程均已完成。
承担工程建设的四川昌达建筑公司项目负责人说:“公司从雁江、安岳等多地组织民工80多人,从去年11月就来到这里,一直就未停过。”来自雁江区丹山镇的炊事员陈云龙也表示,这些民工为了赶工期吃住都在这里,早上6点过就要上班,晚上8点多才收工,有时连早饭都要给他们送到工地上去吃。
现场还有几个花甲老人正在渠道旁参加回填劳动,69岁的杨胜珍说:“儿媳都到成都打工去了,修水利自己受益,为后人造福,我来出点力、尽点义务是应该的。”
挖塘筑堰囤水
山脚下机器轰鸣,挖掘机、推土机来回穿梭,一座座精修的山坪塘静卧在山丘中。
在塘边挖土的一位60多岁的农民说:“自从农村土地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堰塘就没清过淤,蓄水能力下降;这口塘4亩多,比原来挖深了2米,可以蓄水5000多方,灌溉农田100多亩,解决这个湾200多名村民生产用水。”
“近30年来,农村大多数塘堰未清淤,围埂塌陷减低,蓄水能力大为下降,群众用不到水,干部急,群众怨,村委会下大决心,挖塘清淤修堰。”秦唯理说,像这样的塘今年4、7、9组都挖了,全村挖了5口,目前已有3口衬砌全面完成。
挖凼建池蓄水
田边地角挑沙、运砖,人来车往,川流不息,一个个蓄水池在阳光照耀下水光滢滢。
去冬以来,金龙井村积极组织开展旱耕地小微水利建设,蓄水池建设如火如荼展开。
村民积极主动把自己承包地里的青苗扯了,不要任何补偿,让出地来在田边地角修建蓄水池。据统计,目前全村已动工开挖100立方米以上的骨干蓄水池25口,完成18口,新增蓄水3100多立方米。蓄水池建设做到有引水沟、排洪沟,沉沙池,能引能蓄,方便群众取水。
“有了这些蓄水池,种地就再不用为水发愁了,以前怕浇不上水不敢种的菜也能种了,我们的生活会越来越好了。” 金龙井村村民王老汉指着村里新建的蓄水池,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感谢党的好政策,不仅为我们解决了用水难,更带动了整个村子经济的发展,让我们的日子一天比一天更红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