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小时候,每到这个春光明媚的时节,总喜欢和邻里的孩子们,带上锄头镰刀、塑料口袋甚至背篓,去田埂边、地边地角、坡坡坎坎,挖折耳根(猪鼻孔)和野葱葱(野叫苔儿),回家洗干净,凉拌起下饭真好吃,当年也算得上农村饭桌上的一道佳肴,常常得到父母长辈的夸奖。回想起来,这味道之好,不仅仅在于它是野生的,更重要的是体验了自己动手的幸福滋味和成就感,感受了劳动的光荣和与大自然的亲近。
折耳根总是生长在长年水分充足的土壤中,尤其是才露红色尖尖角的时候,其根又白又嫩,和泥挖出后,总会小心翼翼地掰开泥巴,生怕折断了。谁要是连出一根又长又嫩的折耳根,伙伴们就会投来羡慕的眼光。但也有忘乎所以的时候,一群“挖友”挖垮了别人家的田埂或土坎,主人家也难免会骂上几句“龟儿子”什么的。
听老人家讲,野葱葱(野叫苔儿)吃了是可以开胃口甚至治疗胃病的。经验告诉孩子们,野葱葱总是出现在向阳、稍微干燥的砂质土壤里,与折耳根很少生长在同一个地方。野葱葱最让小伙伴向往的是根部的圆形葱头。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日益推进,折耳根虽然在餐桌上也很常见,但在农村生活生长的孩子愈来愈少,即或生长在农村,他们的生活习惯和爱好也被城镇化了。作为一种传统,也可以算得上生活实践,挖折耳根这样的活动仍有向孩子们普及的必要。春天来了,周末等课余业余时间,不要把孩子宅在家里,带他们去大自然走走看看,动动手动动脑,让他们多接一接地气,多嗅一嗅泥土的芳香,因为他们的血脉里永远流淌着一种不能割舍的农耕情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