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代国的故事
转帖}文章来自“胡代国的博客”http://hudaiguo888888.blog.163.com/blog/static/273618142008783856110/edit/
老五降生
一九四六年,位于四川省安岳县大平乡瓦窑沟(又名石庙子村)住着一家七口人的农户,男主人名叫胡万富,当年32岁,主人的父亲名叫胡宝金,当年70岁,主人的母亲早年去世,主人的弟弟胡万贵被国民党抓去当了壮丁。主人的妻子名叫胡刘氏,又名胡万金,当年30岁。那个年代兴指腹为婚,童子婚姻。因家贫穷,胡刘氏几岁就嫁到胡家作小宝媳妇。当年主人的大儿胡代光十二岁、二女胡代容九岁、三女胡代芳六岁、四儿胡代志三岁。
这年的腊月,这家的女主人忙着纺线挂纱,男主人准备杀猪过年。说起过年,几个小孩更是跳跳蹦蹦,打打闹闹,高兴的不得了,真是大人望种田,小孩望过年。
27日这天申时,一个男婴降生在这个热闹快乐的家庭,取小名叫五娃子,书名叫胡代国。一家老小都为老五的出世高兴万分,感到吉祥,母亲立即请八字先生胡天郎算了个八字,先生说:老五的八字带魁罡,会读书做文章,逢事有贵人相助……是个好八字。
亦农亦商
当时的社会,胡家夫妇二人要以种地维持一家八口人的生产、生活,难度很大。
当年胡家自有祖传旱地十二块共计十多亩,分散在半条沟的这边山和那边山坡上 ,其中有对面鸡公坡上的大干田1.6亩、小麦土1.2亩、长田、过路田、后坡上的大土、包谷土……在这些土里,分别播种小麦、豌豆、红薯、包谷。那时,只有自然肥,父亲用的粪桶可装120-150斤粪。农忙季节,早晨三-四点钟就将肥料运到相距近千米的坡土里,然后进行播种施肥。那时的产量很低,丰年小麦亩产一百十斤,豌豆亩产几十斤,红薯亩产几百斤,灾年收成更少。
胡家有祖传水田地四块,共计三亩多。当时丰年亩产可达300斤左右。
追述胡家的家史,还得谈起湖广填四川的故事,胡家祖宗三兄弟是清朝乾隆年间从湖南被绑送到四川安岳宝华乡开荒种地的,后来胡万富的公公的老公公迁移到太平瓦窑沟买下上述土地。
胡家人一边种地,一边纺纱、织布、染布、卖布,生意鼎盛时期下云南贵州等地卖布。
到了胡万富这一代,只纺纱不织布,生意已经压缩了许多。1946-49年间,胡万金和大女胡代容纺线,二女胡代芳代弟弟,还常常背着老五放线团挂线,全家不分白天黑夜拼命地干活,那时重男轻女,胡家只有老大胡代光可以去读私塾,二个女儿是不能去上学读书的。
失地免灾
多子多福,是旧社会的传统习惯。胡家的人口越添越多,按照三岁一胎的时间计算,1949年,胡家又要添人进口,老六即将降生了。
由于胡家勤爬苦争,节衣缩食,年年有余,积蓄了一笔钱,为了儿女后来有地种有饭吃。1948年底至49年初,胡家在离自己几里地外的甘孜奥买了几亩田土,刚交完大部分土地款,正准备过户,打算过户后出租给别人耕种的时候,49年底解放军来了。胡家被划成自耕中农成分。既没有分共产党的地也没有出地,只是交了钱的那部分地失去了。失了钱免了灾。如果晚解放一年,胡家就可能划成地主成分,一家人就可能永世不得翻身。
土匪横行
49年年底,各地大闹土匪,当地有称“清天南宝太平”之说。即清流、天林、天宝、南熏、太平五乡土匪横行。在胡家的坡背后就有以魏水娃、唐子川为首的两股土匪。1949年腊月,胡家杀了过年猪,熏好了腊肉,一家人正准备过个闹热年。记得大约是腊月十五的一天夜里,劳累一天的全家人刚好进入梦乡。突然来了一伙人,使劲地打门叫开门,惊醒了全家人。孩子们吓得用被子捂住头。父亲胡万富点上油灯,开了堂屋大们,看见一伙化了装的土匪装模作样,为首的一个大个子土匪一边骂道:“为什么迟迟不开门”,一边伸手就给胡万富一个耳光。接着十来个土匪串进屋内,将家中的鸡鸭猪肉等物品抢过精光。胡万金想看看是些什么人,刚探出头来看,就被一个土匪打了一巴掌。土匪怪声怪气吼道:看什么?有什么好看的!就这样,胡家的过年货就被一伙土匪抢光了,全家人哭成一团至天亮。
记得是腊月25日左右的夜里,胡全家刚好熟睡,又来了一伙土匪,闯进家里,由于家中没有什么可要的,有的土匪爬上胡的木楼上将柴草翻来翻去,有的在泡菜坛里翻,有的在灶灰垦里刨,有的撬开柜子左右翻,结果没有翻到好的东西,一伙人便将家中的几斗稻谷和几升大米抢走了。
又过了三天,也就是腊月28日夜里,又来了一伙土匪,由于胡家没有东西可抢,万恶的土匪把孩子们盖着的棉被抢了两床走。
大约是五零年初,解放军来了,当地解放了,一天傍晚在胡家屋后的草坪上,土匪魏水娃派人悄悄地退还了棉被给胡家。
新生活美好
1948年,公公胡宝金过世了。1950年胡家已有八口人。
共产党来了,打到了地主恶霸,平息了匪乱,穷人分得了田地,从此,天下太平,胡家八口人和全国人民一样,喜气洋洋,唱歌跳舞,开始了新的生活。
沟头的石庙子里有很多菩萨,那里是开会斗地主恶霸的地方,胡万富常去参加会议与大家一起喊口号:打到地主恶霸,打到反动派,拥护中国共产党……
在石庙子门外有一棵大黄果树。在外面有一口堰塘常年关满了水。
50年,老五已是四岁的孩子,父亲在庙里开会,调皮的老五一会儿去庙里看看闹热,一会儿跟着喊口号,一会儿在黄果树下的坝上翻跟斗。
五一至五六年期间,石庙子村树木成林,鸟语花香,胡家后山公婆的坟坪上有两棵古柏参天,一进石庙子村的垭口上是一口堰塘,塘边有两棵黄果树。多年来石庙子村和其他村一样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收,人民安居乐业,夜不闭户无盗贼,出门赶集无小偷。老五常常跟随母亲上太平街赶集,帮母亲看东西。街上的油粑粑一百钱(一分钱)一个真好吃。每次上街母亲总是给老五一百钱,老五舍不得吃,就把钱积起来。
由于连续几年收成很好,不缺衣少吃,一家人再也没有纺线了。
粮食收成后除了缴纳国家公粮外,胡家已经有吃有穿有余粮,年年有过年猪杀,1952年,胡家又添了老七胡代群。
提起五几年,真是好留念,白天大人把活干,夜间去进扫盲班,孩子上学把家返,夜间拉歌歌声响彻山沟间(这边院子与对门院子的大人孩子对歌,看谁的歌唱得好),还要藏猫开阳战,没有了土匪,没有了小偷,确实好玩好留念。
学校生活
解放后,中国政府号召学习苏联老大哥 ,村民组织起来,走合作化集体化的道路。
1953年村民成立了生产互助组,联组,55年成立了初级合作社,56年成立了高级合作社。这几年,村民家家有余粮,户户盖新房。胡家和其他村民一样,一年年富起来了,于是胡家将堂屋旁的草房盖成了一间五根石柱落脚的新瓦房,请木工特地做了一个能装数千斤稻谷的大木柜,木柜里常年装满了稻谷。随着人民生活的改善,国家大量兴办学校狠抓了教育。
1951-53年,胡家老三胡代芳、老四胡代志分别进入太平小学读书了,老二胡代容因超年龄只好在家干农活,夜里去石庙子里读夜课班扫盲。
1954年9月1日,老五取名胡代国,进入本村河坝小学读书,同去读书的有本院子的胡代才,胡代荣等同学。教书的是向全相老师,学校共有三个班,都由向老师一人担任全部课程。学校离家有五里路远,都是山间小路,雨雪天就是成年人也难以行走,胡代国每天来回四趟,步行近20余里。
1956年学校迁移到金娃寺,离胡家稍近一点。1958年学校迁移到离胡家一里路远的唐临门大院子,所有学生一律免费吃公共食堂。
58年9月1日胡代国考入太平中心小学校住校读高小,当时有四个高小班,胡代国被分到五三班,是朱文华老师的班主任。
==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