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楼主: qctzb

感悟温总理从两条标语中品出的“精神”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4-20 22:12 |

农民绘制《总理来到枣树村》昭示什么?

网友:陆志坚
 


2009年04月17日14:48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一幅用24种五谷杂粮作颜料,青川县枣树村15个村民用双手一颗一颗粘贴的特色工艺画《总理来到枣树村》,15日已基本完成。画作宽3.05米,高1.83米,用粮25公斤,真切表达了枣树村村民的浓浓情意。(4月17日 新华网)

  去年,在网上曾流行着一首被网民们称为“史上最感人的歌”,这首歌叫《人民心疼你》。“每当风雨来临,你就会来到我们中间,无论再大的风雨,都被你挡在了一边……你叫孩子们别哭,你自己却泪流满面。你叫我们多保重,你自己却一刻也不得闲……”。歌曲的字里行间,饱含着亿万人民对温总理的深深敬意,真切地体现了人民对总理的爱戴。显然,《总理来到枣树村》再现了灾区群众对总理感激之情、热爱之情,昭示着总理与人民群众永远心连心、心贴心。

  5.12特大地震后,温总理曾两赴极重灾区青川。在该县枣树村,总理看到村民自撰的“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的标语后赞不绝口,鼓励村民就是要发扬这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重建自己美好的家园。总理的话一直鼓舞着枣树村民战胜困难,用勤劳的双手建设幸福的新生活。

  而青川情仅仅只是总理情系灾区、心忧灾区的一个小小的缩影。在汶川地震后不到三个小时,温总理就乘机飞抵灾区亲自指挥抗震救灾,发出了“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百倍努力”的誓言;在离开灾区不到六天,总理又重返灾区部署安排灾后重建;而当堰塞湖险情没有化解时,总理又心急如焚第三次赶往灾区,指示“绝不能让一个百姓伤亡”。在前后二十多天的时间里,总理三次往返灾区,将“一切想着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为人民利益而工作”的深刻内涵解读得淋漓尽致。

  当总理踏着瓦砾奔波于重灾区,在废墟中因抢救学生而摔倒擦破手臂,因过度操劳焦虑而“半白的头发”,因连日的夜不能寐而吵哑的声音时,让灾区人民真切地感受到了总理对人民的爱,感受到党中央、国务院对灾区人民的关怀,那就是信心、力量、勇气与希望。正因为有了这种信心、力量和勇气,包括枣树村在内的所有灾区重建工作井然有序。“吃水不忘挖井人”,《总理来到枣树村》就是灾区人民自豪与喜悦心情的生动体现。

  从村民绘制《总理来到枣树村》,我们还读出了一种责任和情怀。那就是为官者只有像总理一样时刻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忧民之所忧,殚精竭虑地为民服务,作人民群众的贴心人,就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赢得群众的“心碑”。

  “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才会让你坐在台上”,村民自发绘制《总理来到枣树村》就是最好的诠释。

(责任编辑:徐连欣)

 楼主| 发表于 2009-4-21 11:40 |

图:黄坪乡灾后第一家新建农家乐正式开业

发布时间(2009-04-21 09:29) 信息采编:尹海波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4月18日上午,在阵阵欢庆的爆竹声中、在各方宾朋的祝福声中,黄坪乡枣树村枣树坝社村民李玉明家的农家乐正式开张了,这是黄坪乡灾后首家新建农家乐开张营业,标志着震后黄坪乡灾后产业恢复发展有了更新的起点和亮点。新房子、新桌凳、新碗筷,一切都是新的,无情的地震震垮了房屋,却震不垮群众努力重建家园、发家致富的信心和决心;新的面貌,新的风气,无不展现着枣树村民乐观向上、自力更生、坚韧奋进、感恩图报的新风尚。

  黄坪乡枣树村村民发扬“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的自强自立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采取“小活自己干、大活帮着干、技术活请人干”的方式积极重建家园,率先在全乡完成灾后农房重建。截至目前,全村206户已全部竣工,186户已安全入住,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在宁波援建黄坪分指挥部的全力帮助下,全村基础设施及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全面到位,工作重心已全面转入产业恢复发展阶段。经过充分调研,该村以农家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正式启动。目前,第一批两户农家乐已开业,第二批10户农家乐将在7月1日前开张营业,第三批14户农家乐将于10月1日前开张营业,全年预计打造26户,将带动该村蔬菜种植业、养殖业的全面发展,逐步增加群众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县对口办  王正一  何仁军)


 楼主| 发表于 2009-4-30 09:37 |

铭记(组图)

2009年04月30日 08:07   来源:新华网   
 

    四川省青川县黄坪乡枣树村一位村民在村里的大事记纪念碑上记录地震后村里发生的大事(4月25日摄)。

    在四川省青川县黄坪乡枣树村地震后新建的村子里,有英雄路、铭记园、纪念碑等,记录着汶川地震后人民子弟兵抗震救灾的英雄壮举,表达村民对全国人民和解放军官兵的感激之情。新华社记者何俊昌摄

    四川省青川县黄坪乡枣树村一位村民在擦拭新建房墙壁上镶嵌的歌颂人民子弟兵的标语(4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何俊昌摄

(责任编辑:王键)

 楼主| 发表于 2009-4-30 10:21 |

四川青川枣树村石光武:自立自强建家园

2009年04月29日16:02   四川卫视
  记者 梁云华 陈金龙 杨 柳 韩顶清 罗正勤

  【导语】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流自己的汗、出自己的力、自己的事情自己干。512大地震后,这两条充分展现青川人民自立自强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标语传遍了全国,让全国上下看到了四川人的乐观坚强;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在两条标语的背后,是一个残疾人自强不息、努力生活的故事。

  在广元市青川县,石光武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

  村民:石光武是枣树村的一个残疾人,512地震过后,十月份就自己把自己的房子建起了,他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

  石光武是广元市青川县枣树村的一位普通农民。早年的一场事故导致他右手残疾,妻子是先天性聋哑人。夫妻俩生有一儿一女,现在与儿子、媳妇同住。地震前,一家人靠着种地、开小卖部的收入,石光武家盖起了一幢两层楼的砖瓦房。然而,2008年5月12号下午,突如其来的一场大地震,震跨了一家人辛苦建立的家园。

  望着眼前的一片残垣断壁,石光武意识到,家,已经没了。惊慌痛心之余,他庆幸一家人还平平安安在一起,而在接下来的那段日子里,他想的最多的是:将来怎么办?一家人要住哪里?怎么生活?这时,村党支部号召村民修建永久性住房,石光武第一个站出来响应。

  石光武:我当时就拆(房子),拆了又码砖,码了两米多高,再码一两尺就可以打现浇了。但我一想以前这种(砖混)房子都摇成现在这样了,(难道)还要修这种房子?左想右想还是看到木架房抗震能力强,我就和我们儿子去买木架,买木架回来就把原来修的拆了,拆了又联系了木匠修木架房。

  时值7月,位于龙门山断裂带上的青川余震不断,谁也说不清将来会不会有更大的地震,村民们对石光武急着盖房的行为无法理解。

  石光武:就这么捱下去也不行,你不动、你不修,摆着光等光靠,靠政府,全县这么大的面积,又不是说哪一个县的一个生产队,(全省)普遍这么大的灾难,国家就像个家庭样有一定的困难。

  不顾大家的劝说,石光武下定决心要马上动手建房,他怀念地震前一家人的普通生活,他想让妻子和孩子们早日住进安全舒适的新房,找回全家人同心同力的干劲。


 楼主| 发表于 2009-5-1 09:20 |
汶川地震一周年:两条标语成为青川人民的"座右铭"
2009年04月30日 21:06:31  来源:新华网

    青川县关庄镇政府把“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标语放在镇口(4月25日摄)。

    “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这是四川省地震重灾区青川县黄坪乡枣树村村民打出的两条励志奋进标语,更是灾区人民自立自强、狠抓灾后重建的真实写照,目前这两条标语已在灾区广为流传。新华社记者 何俊昌 摄

    青川县黄坪乡枣树村村民把“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标语镶嵌在刚建成的房檐下(4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 何俊昌 摄

    几位妇女正在青川县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为建设工地背沙子,成了“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的真实写照(4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 何俊昌 摄

 楼主| 发表于 2009-5-5 10:58 |
五谷拼出总理画像 粒粒杂粮表青川人感激 
 
 四川在线  (2009-05-05 05:08:33)  来源:四川在线-天府早报
 
    清晨7点,前往青川县城经黄坪乡路段约2公里的弯口,一阵浓香随风而至。从未到过青川的人很难想象,如此偏僻的弯口内,蕴藏着一座美丽干净的村庄——枣树村。4月30日,35岁的李玉民正在厨房里独创米豆腐烧山鸡的招牌菜,妻子锁桂芳哼着小曲,收拾着院内的白色座椅。这天,是枣树村首家农家乐开门揽客的日子。锁桂芳指着屋后的林子说,不久,客人能在这里赏花、摘茶。近日,他们还将在乡政府的带领下,到成都龙泉向当地的农家乐老板取经。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标语响当当;随口答话 最感人标语诞生

  走进村口,一幅动人的画面映入眼帘。阳光暖暖地照着枣树坝,清亮的小河泛着粼粼波光,梨花、桃花一树接一树点缀着38栋新起的青瓦木檐农舍,错落成一幅农家最平实、最温馨的画面。画里最醒目的便是贴在农家门面墙上两条用红色写成的标语: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

  这条四川人乐观坚强标语的由来还得从44岁的断手人石光武说起。石光武是个残疾人,右手臂肘部以下截肢。“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就出自他的口。地震后,石光武就发动全家把地震震裂的三楼和二楼拆了,在没有较大损坏的一楼两间房子上加盖了青瓦屋顶,又在旁边新修了两间房。砖砌了两米高时,余震来了,把砌好的砖墙震松了,他怕了,拆了砖墙又筹划修木结构房子,拖着一只残臂跑了几十里,花8000元钱买了邻乡一个木匠的三排木扇。“温家宝总理来时,我正在修木结构房,他称赞我修木结构房好,还握了我的手。”石光武家两新两旧七八间房子,如今都内外装修了,全家6口人足够住了。

  锁桂芳的丈夫李玉民,地震后最早动手修永久性住房,当时他把除旧房子的工程承包出去,自己也在里面打工。有一天,一个过路的村民跟他开玩笑,“李玉民,你不要一把工程包出去,就偷懒哈。”李玉民随口答话:“咋会偷懒呢?修自己的房子,当然得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

  枣树村村委会主任雍明说:“地震后,大家碰面都会说几句鼓励打气的话,我就想选几句写成标语,鼓励大家不等不靠,自己动手重建家园。”石光武的话和李玉民经常挂在嘴边的话被雍明选中。经过雍明整理,去年7月下旬,“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两条标语分别贴在村民尚元进和李玉民家墙上,这两条响当当的标语传遍全国。

  粒粒皆感激;25公斤五谷制作总理画像

  “这屋真不错,贴着咖啡色墙砖,样式也很洋气。”走近村口的一幢房子让记者眼前一亮。这就是锁桂芳的家,搬进来已有大半年了。“地震中我的房子倒了,这是新建的,政府补贴了16000元。”锁桂芳说,去年8月前,全村206户村民,有一半的人住进了自己修建的永久性住房。“总理来到这里后,很高兴很欣慰。总理和我握了手,告诉我们,明天会更加美好。”锁桂芳回想起去年8月、总理走进她家时的情景,自豪不已。

  随着锁桂芳的指引,记者看到村庄的沿途,设立着铺有石砖的英雄路、铭记园、纪念碑等。“上面都是我们记录地震当时,解放军官兵在抗震救灾中的英雄壮举。”走进村博物馆,推开红色的两开门,一幅巨大的总理画像跳入眼帘。

  这幅高1.83米、宽3.05米、由15名村民耗时100多个小时,用25公斤五谷制作而成的巨画中,亲切的温家宝总理位于画面中央,两侧是露出笑脸的村民,他们有的手握铁铲正在劳动,有的手提茶壶想敬上一碗热茶……画面中每个人都透着深深的感激之情。画面背景的村落房屋,一座是“猛虎师”驻扎过的住所,另一座是温家宝总理曾绑过钢筋的住户房子。画面以碎玉米粒打底,背景为一片用绿豆、红小豆、小麦组合粘贴成的枣树,掩映在枣树林中的民房则为大米白墙、丝瓜籽黑瓦房顶,墙上标语“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用黑米连成;画面中的总理穿着糯米白衬衫和黑米下装,神态平易亲切,村民们分别穿着小米、红小豆、剥皮黑黄豆衣服,一个个神采奕奕、眉宇间尽显希冀和自信。画面还用稻谷、荞麦、油菜籽等24种粮食做了其他细节修饰。

  味道很巴适;敞养山鸡引来浙商下订单

  枣树村不大,走完一遍,记者跟随锁桂芳回到家中,李玉民独创的米豆腐烧山鸡已上桌了,香味溢满了整个房间。村支书罗义碧迫不及待地夹上一块鸡肉放入口中,“香,太香了。”罗义碧对着李玉民竖起大指姆,“米豆腐是青川的特产,将米豆腐与青川独有的森林跑山鸡搭配,味道巴适惨了。这绝对是青川最地道的特色农家菜。”

  李玉民的农家乐是4月18日开张的。规模不大,三间房屋,两间用来招待客人,最后一间有两张机麻供客人消遣。门面很霸道,每道门外都用红木立着对联——“总理首肯喜开颂, 出力流汗建家园”,横批“自力更生”。屋外10平方米的平台上搭建了一个棚子,里面摆了四五张白色座椅,供客人喝茶用。

  李玉民是枣树村最早打造农家乐的农户之一,第二批10户农家乐将在7月1日前开张营业,第三批14户农家乐将于10月1日前开张营业,该村全年预计打造26户。“目前,客人不多,但自开业以来,每天收入达到了700元。”李玉民乐呵呵地说,不仅如此,政府还帮助他们发展了森林跑山鸡,选择有坡地、茶园、竹园、树林等条件的农户,完全敞养。

  石光武最近就在忙于联系鸡种的事,他的杂货铺是村里最早开张的商铺,修房贷的账也快还完了,现在他最大的心愿就是拥有自己的产业。“我们这的山林多得很,在这样的生态中生长的鸡本身就有卖点,况且政府还将邀请浙商实地参观这种土鸡的生产环境,之后实行订单养殖。”

  龙泉取经;免费传经验 青川人信心足

  李玉民说,近期乡政府就将组织他们第一批发展农家旅游经济的人到龙泉去取经。“我听说,龙泉三圣花乡的农家乐很厉害,每家人年收入都超过10万元。”李玉民说,这次过去准备好好讨教一下当地老板的生意经。“他们那里有的,我们这里都有。我们有梨花、桃花,还有枣树花、核桃花呢。”听说要去龙泉了,锁桂芳更是劲头十足。李玉民在一旁也笑个不停,“我们还是抗震救灾精神家园,年轻人到我们这里来还能受到教育。”李玉民说,成都的农家乐管理理念很先进,经营模式很独到,这是他们此次去偷师学艺的主要目的。“听说成都的农家乐每户都用画框精心包装了六个不同版本、不同时期的菜谱,客人总是吃不够。尤其是他们对自己的品牌意识很强,把环境、周围的文化赋予在菜品上,吸引回头客。”

  “他们能做到,我们肯定也能做到。”李玉民对经营农家乐信心十足,“在我们这样一个园林式的村庄里,你可以在现代化的绿色茶园里充当采茶的农人,体验采茶的乐趣,也可以在这个美丽富饶的新农村,体味‘鹅湖山下稻梁肥,豚栅鸡栖对掩扉’的意境。”

  罗义碧说,前段时间,他与龙泉驿区政府进行了沟通,龙泉那边很欢迎村民过去。“我们过去,所有费用都不用出,他们还免费给我们的村民传授经验。”罗义碧说,这次过去,村民们不仅要学习先进的农家乐管理经营模式,还将参加礼仪培训。“我们相信他们能做到的事情,我们也能做到。”李玉民信息十足,他有信心在青川打造一个三圣花乡。

  早报记者丁宁摄影方炜

 楼主| 发表于 2009-5-12 10:55 |
青川灾后重建发扬自力更生
2009-05-12 09:21来源:荆楚网作者:
(新民网编辑

 楼主| 发表于 2009-5-19 09:49 |

[国际在线]大地震灾难中成长起来的“枣树精神”
 

 【 2009-05-18 16:19 】 【来源: 国际在线 】 
 
 
 

被温总理高度肯定的象征枣树村自力更生精神的标语

 

象征枣树村自力更生精神的标语

 

去年5.12大地震期间,温总理就坐在这块石凳上鼓舞大家

  不等不靠共渡时艰大地震灾难中成长起来的“枣树精神”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李瑛):"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

  "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力量能战胜"

  这是枣树村民在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不等不靠,奋起自救,从内心深处呐喊出来的最强音,如今,它已经成为激励灾区群众重建家园的精神源泉。

  2008年3月31日,温家宝总理在视察枣树村灾后重建工作时,充分肯定了这两幅标语:“这是老百姓的话,抗震救灾要靠这种精神,重建家园、恢复生产要靠这种精神,使灾区将来发展得更好,也得靠这种精神。”

  黄坪乡枣树村位于青川县南部,全村幅员面积6平方公里,有村民206户,746人,去年那场罕见的5.12特大地震使全村房屋、基础设施全部受损,几代人辛辛苦苦积攒下来的财富毁于一旦,坚强的枣树村人民不等不靠,自力更生,用了不到100就重建好了家园,枣树村成为青川县最早建成永久性住房的村。

  如今,当记者走进大山深处的枣树村,见到的是一栋栋崭新的民居楼错落有致的坐落在山水间,白砖、青瓦、石头堤坝,如同走进一幅素净优雅的水墨画,让人心旷神怡。

  黄萍乡负责重建工作的郑勇告诉记者,枣树村全村195户都已经住进了自己安全的新房,8月底前全村农房建设将全面结束。在着重农房重建的同时,枣树村同时抓紧产业的重建,围绕“农家旅游为龙头,茶叶果园、畜牧促增长”的思路积极恢复农业产业,精心打造的2户农家乐已开张营业,今年国庆前将再培植20户,人均1.4亩的茶园已进入盛产期,恢复建成了年出栏50000只的土鸡养殖小区。由浙江宁波援建黄(黄萍乡)茶(茶坎村)公路,也正在紧张施工中。

  因为地震从上游搬迁下来的村民尚元,是枣树村最后一家还没有住进新房子的村民,目前他家的房子已经盖起了一层,他告诉记者,自己的新房子总价在10万左右,政府补助2万,贷款3万,其余的都是向乡亲邻居借的,当记者问到:“这么多钱,别人肯借给吗?”,他说“今天我盖房子,你借给我钱,明天你盖房子,我再借给你,村民都是这样做的。”

  几句话,非常朴实,但是却反映了枣树村民互帮互助,大家齐心协力,共渡时艰的淳朴民风。

 

 楼主| 发表于 2009-5-19 09:51 |

“总理来到枣树村”——这幅画是村民用农家最珍贵一粒粒粮食粘成的,表达了对总理的无限敬爱

一粒粒粮食粘成的大树

总理给枣树村百姓的回信

这么美丽的房子-谁都会动心

重建后的枣树村风景如画

震前的小茅屋

宁波人民援助的黄茶公路,全长30.7公里,目前正在修建

乡政府负责重建工作的郑勇对枣树村的未来充满信心

最后一户需要修建的新房

从上游搬迁下来的村民尚元站在自家正在修建的房子旁

 楼主| 发表于 2009-5-22 10:22 |

新农村的梦想照进枣树村

 四川在线  (2009-05-22 07:36:53)  来源:四川在线-四川日报
    

 

5月16日,青川县黄坪乡枣树村,阳光灿烂,杜鹃花开得无比灿烂。

  村民李玉明的农家乐,迎来了开张近一个月来生意最好的一天:10多桌客人把小院、大厅、包间挤得满满当当。忙碌中李玉明满脸带笑,“我们就是地方太小,不然还能接待更多客人。许多人都是从广元甚至成都慕名而来。”

  李玉明止不住在心里一遍遍算账:今天营业额又要创新高。开业后拉平算起来,一天净利三四百元。“比外出打工一天挣七八十元,高几倍了。”

  几位客人盯着他家屋檐下那幅著名的标语,边看边读——“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李玉明自豪地介绍,它正是被温家宝总理赞扬过的青川“两条标语”之一,原件已经被四川博物院收藏,现在这个是重新请人写的,还专门用玻璃把它保护起来。

  新桌新椅新碗碟,还有李玉明平生第一次用上的新名片,最简单的式样,承载着这个朴实农民的希望——将生意越做越好。

  不过,在浙江宁波人没有来援建枣树村之前,李玉明做梦也没想过,自家小院也能开上农家乐。现在,宁波援建者的“保守”目标是:农家乐与生态旅游区配套开发,枣树村人均收入翻番。

  宁波人有底气,他们早有一个“世界十佳和谐乡村”滕头村的成功范例;枣树人有梦想,要与援建者一起,共创一个有特色文化、美丽富裕的“广元第一村”。

  寻资源

  宁波人爬上房顶指点风景,“两条标语”就是最好的旅游资源

  “我们自家为自家加油的两条标语,咋就成了旅游资源?”最初听到宁波援建者来动员开农家乐,枣树村村民尚元进和石光绪私下嘀咕,觉得在这个小山村搞旅游简直不可思议。

  李玉明也心里犯怵,“开农家乐又不是随便炒两个菜就完事,没有人来的话,投的钱就打了水漂漂。”

  他们谁也没想过用自家的小院开农家乐。“5·12”特大地震之前,小村默默无闻,一进村到处都是烂泥路,2006年8月发大水冲毁的河堤,都一直没钱维修。地震后,小村更多了累累伤痕。

  “你要为人家指点风景,首先你要爬上房顶。”这是旅游界的一句老话。

  枣树人后来发现,宁波人就是会爬上房顶的人,善于经营文化的他们,指点出一片崭新的风景来。

  “两条标语,就是最好的旅游资源!”宁波援建指挥部副指挥长王梁慧在面对“枣树村应如何重建”这一命题时,提出了这个震惊当地人的观点。

  在宁波人眼中,枣树村在地震后最早挂出两条著名标语——“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和“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受过温家宝总理的赞扬,广受媒体关注,在全国已打出名气,正该用好这一独特的旅游资源。

  还有更深入的可行性分析:枣树村除了“标语资源”外,还有枣树、核桃、桃树等郁郁葱葱的果林,观赏性很强;小村距数万人口的青川县城仅十来分钟车程;酒家垭隧道马上贯通,小村距50万人口的广元市区仅一小时车程;距上千万人口的成都-绵阳经济圈有快速通道相连,进而辐射全国……“这符合乡村旅游的辐射半径,有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势。”

  如今,行走在花团锦簇的枣树村,一条条标语、一座座石碑随处可见,形成了一个颇具特色的“震后标语文化”的氛围。但当初要把“标语就是金字招牌”这样的理念送进枣树人心中,花了王梁慧他们太多功夫。当时他和乡干部是轮流上门做工作,给村民讲开农家乐的好处,分析枣树村的优势,还不忘“诱”之以利——“开农家乐,政府将给予一定的补助。”不知费了多少口舌,今年4月终于有3户农家乐率先开起来。

  “希望有更多农户开农家乐,才好形成气候,吸引更多人来旅游。”王梁慧说,已经开了个好头。

  树目标

  村容投资300万,让枣树村成为宁波滕头村一样的新农村

  全村只有206户村民,宁波人却计划在村容打造上投资300万元。这也是枣树人从没想过的。

  去年8月,当宁波援建者来到枣树村后,发现当地村民自立自强,不等不靠,已经重建了部分永久性住房。但由于缺乏细致规划,建好的房屋外观不统一,通往各家各户的连户路也是烂泥路,乡村风貌凌乱。“我们有建设新农村的经验,我们要将枣树村建成宁波滕头村一样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援建指挥部迅速请来宁波市规划院,为枣树村“量身定制”规划图,在村容村貌上一举投下300万元。“滕头村的成功,正在于规划。规划时就充分考虑注入旅游元素,实现现代农村与生态旅游一体化。”王梁慧告诉记者,这个浙江名村营造了许多可供游人休闲观光的景观,如野鸭迎宾、松鼠拜贺、放飞白鸽、小猪赛跑等;还把传统的水磨水车、渔具蓑衣等陈列于一室,办了农民博物馆;还将当地传统石窗荟萃一堂,为小村添了艺术魅力。

  如今在宁波,位于奉化城北6公里处的滕头村已是牛气冲天,要想游这个村还要交门票!全国首批农业旅游示范点、全球生态500佳、世界十佳和谐乡村……小村拥有诸多头衔,还建有自家的多语种商务网站!“我就盼着,枣树村也能成为这样一个可以收门票的美丽新农村哩!”王梁慧的话,透出深情。

  于是,宁波人“固执”地指导当地村民,要统一修成川西民居风格,要有统一的风貌,要有优美的环境……

  有一天,王梁慧进村里发现,有些住房外墙是白色的,吊檐也是白色的,缺乏线条感,怎么看怎么别扭。“我当即给青川县有关领导打电话,说服他们,让农民把吊檐涂回大家都接受的朱红色。”他还向县上打包票——“枣树村的重建我在负责,一定会好看。”

  如今,一座座白墙红檐的农房建起来了,线条明晰,外观统一,大家都觉得好。“援建,其实就是东西部观念碰撞与磨合的过程。”王梁慧感慨说,经过沟通,宁波人和枣树人的心靠得越来越近了。

  造景观

  鹅卵石派上大用场,“土”也要“土”得有味道

  在最初设计时,一些向往气派风格的人提出,村道上多个石碑都应该使用花岗石或大理石等高档材料。“这些统统都不要。这里是经济不发达的农村,重建的钱要花在刀刃上。”王梁慧认为,城里人到农村来,看的不是豪华,就是看“土”的东西,但“土”也要“土”得有味道。“我们宁波搞新农村建设,也不搞豪华的东西,也是在当地找一些古朴的材料来做,关键在创意。”

  王梁慧经常与青川县委宣传部长马健等一起到河滩里去找大石头,挑选满意了,才请工人抬回去。“别人选的大石头我不放心,大石头选差了,少则也是几百公斤,搬运一次也要花不少人力财力。”

  枣树村营造新村貌,就地取材,河滩里的鹅卵石派上了大用场。借用它,房屋外的土坡砌成了一层一层的堡坎,整洁好看,并种上桂花、含笑、小叶女贞,“尽可能用本地树种,不要用太洋气的东西”;借用它,每家房前屋后砌了矮矮的花台,种了杜鹃等花花草草,把一块块自留地打扮得像小花园;连户路用碎石铺就,两边仍用鹅卵石镶嵌,再也不会下雨天踩一脚泥;就连为白马河新修一条2000多米长的河堤,也是用鹅卵石一块块垒起来的……“这样既节约,也风格统一很美观。”王梁慧说。

  村道边新建了公共厕所,这是枣树村历史上的第一次。“过去没有外人来,所以一直没有建公厕。”黄坪乡乡长韩素平告诉记者,如今要发展乡村旅游,除了修公厕,还在村道上配了10多个垃圾箱。“村民看见环境这么美,垃圾桶近在眼前,也都不乱丢垃圾了。”

  为了小村多些景致,宁波人与枣树人一起绞尽脑汁:以“两条标语”切入,在村里建了精神家园重建示范点陈列室,里面陈列“两条标语”复制品和抗震救灾、重建家园图片;鼓励15个村民用24种粮食,制作出地方特色工艺画《总理来到枣树村》,成为看点;还制作了一部纪录片在陈列室播放,表现小村灾后重建全过程……“这些东西能够引起观光者共鸣。”王梁慧表示,最终目标是建成一个“升级版”——村级博物馆,加上当地的薅草锣鼓等农俗风情,来吸引游客。

  连接小村主要生态景观的,是宁波人修的3条路,它们都有非常好听的名字——幸福路、英雄路和爱心路。3条路各有自己的故事:幸福路,是温家宝总理到枣树村时走过的一条路,总理从这条路进到农家,还帮助重建房屋的农户捆绑钢筋;英雄路,是因济南军区“猛虎师”而命名,2008年5月16日,“猛虎师”就来到这里救援;爱心路,是体现浙江人民对枣树村的援助,传递大爱无疆的精神。

  小小的路名,也可看出宁波人经营文化的匠心。

  立产业

  卖果子不如卖“体验”,镇村结对打造“广元第一村”

  枣树村,因村子周围的山坡上长满了枣树而得名。震前它是有名的贫困村,人均年收入2000多元。

  “新农村建设,说到底是要让农民增收。村民口袋里的钱不增加,什么都是空的。”王梁慧告诉记者,小村的定位就该是旅游业:坚持农家乐与生态旅游区配套开发,成为“广元第一村”。他的“保守”估计是,今后枣树村的人均收入可以实现翻番。

  第一步是鼓励枣树村民在房前屋后种果树,增加枣园、核桃园、桃园面积,让人均果树面积达到1.7亩;还恢复了茶园生产。“这些果园可以和旅游业相互促进,搞一些节庆活动。”王梁慧坦言,只靠水果茶叶是卖不了多少钱的,枣树村是卖概念、卖文化,让城里人到乡下现场摘果子、采茶、制茶,“卖的就是体验过程”。

  发展乡村旅游具有滞后性,鉴于枣树村有山有林无污染,宁波人建议上马一个见效快的生态项目——跑山鸡养殖,半年可见成效。如今标准化放养场正在建设中,下一步是引进优质鸡种,还要注册商标,然后借助浙江人的平台,把开宾馆、餐饮的浙商组织来参观,让他们现场下订单。“每个养殖户可以增收一万元吧。”

  为了更好地建设新农村,宁波人想出了新点子——镇村结对,就是让宁波的35个镇(街道)与青川4个镇的各村庄结对援建。这一“发明”源于援建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援建项目一般都比较大,像村镇的机耕道等小型民生工程,无法被列入援建项目。一旦镇村结对,更容易帮到点子上。”王梁慧说。

  修几条路,建几间房并不是目的,基层理念的交流与融合,才是援建者们最看重的。“一旦点与点对接之后,新农村建设的民间智慧将得到更好的交流传播。”王梁慧说,相互之间都能得到启发。像枣树人“两条标语”的自强精神,让宁波人民深受鼓舞;而宁波人通过他们的一举一动,把新农村建设的先行者的经验与智慧,像血液一般渗入枣树人的血管中。

    裴蕾 王向华 覃丹  

 楼主| 发表于 2009-7-19 10:09 |

舒云:灾后重建需要创业情怀

(2009-07-19 04:47:00)  来源:四川在线-四川日报  评论共 0 条    日前在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代表座谈会上,青川县七佛乡党委书记第一个作了典型发言。最近本报记者采访了他——

  日前,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代表座谈会上,青川县七佛乡党委书记、全国抗震救灾优秀共产党员舒云第一个作了典型发言。“其实灾区比我做得好的有不少。”最近,舒云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向王伯祥请教了很多问题

  参加座谈会的代表来自全国各地,大家平时说惯了方言,普通话都不太标准。为此,他们专门参加了普通话训练。舒云告诉记者,学会普通话,是他此行的一大收获。

  更让舒云高兴的是,认识了来自山东的王伯祥——上世纪80年代,正是他带领寿光人搞蔬菜大棚、建蔬菜批发基地,使寿光成为著名的蔬菜之乡。

  这次他抓住机会向王伯祥请教了很多问题。“幸亏学了普通话,要不然我们两个还没法沟通。”舒云笑着说,这次他抓住机会向王伯祥请教了很多问题,感觉收获很大。

  做大茶叶产业,让更多群众得实惠

  “我觉得座谈会上谈的很多成功经验就是要有创业情怀,外加苦干和实干。灾后恢复重建也需要这样的创业情怀。”舒云说。

  汶川特大地震中,时任青川县石坝乡党委书记的舒云痛失父母,但他一直坚守在抗震救灾第一线。去年12月,县委将他调整到重建任务更重的七佛乡担任党委书记。半年过去了,七佛乡整治新修通村通社道路26公里、建人饮工程8处,859户受损需要重建的农房中已有804户搬进新居。

  向王伯祥取经后,舒云对搞好农业信心更足了,“接下来我们准备继续扩大茶叶的规模,并建立加工厂,实现茶叶的规模化生产和链条化经营。”

  这个想法也得到对口援建单位浙江省长兴县的支持。“这两天,我们正与七佛乡政府产业发展组人员调研七佛贡茶基地建设情况。”长兴县援建指挥部副指挥长吴相元说,指挥部已为当地引进茶叶新品种“龙井43”,确定桂佛村为茶叶示范基地,建设标准化茶园100亩,还将建设当地第一家面积达800平方米的茶叶加工厂,项目建成后可年提供优质名茶1500公斤。

  “地震前,当地人均茶叶收入300元,而通过基地的示范作用、扶持茶叶加工企业扩大产能,人均茶叶收入将有望超过700元。”舒云说,七佛乡还准备大力推广黄樱椒、红心番薯、甜玉米等经济作物种植,“今年有机会还准备去寿光考察一下,把那里的人才和技术引进来。”

  [链接]

  舒云发言摘登

  作为来自灾区的基层代表,我带着广元市和青川县全体党员干部的嘱托来到首都北京,向党和祖国汇报,向全国人民汇报:巨大的灾难没有压弯我们挺立的脊梁,因为我们伟大的党的关怀无处不在,灾区大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关爱正在开花结果,灾区广大干部群众发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推进科学重建、科学发展,大家信心十足,劲头正酣,到处一片生机盎然。

  这一年来,我把冲在抗震救灾的最前线、深入灾后重建的最基层作为一个党员的最大职责。我用实际行动告诉我的战友,虽然我们也是受灾群众,但我们更是灾难中的顶梁柱、困难中的主心骨!在我和党委一班人的带动下,全乡党员干部身先士卒,坚守在最危险的地方,奋战在群众最需要的地方,使广大群众随时可以听见党的声音,随时可以看见党的身影,随时可以感受党的关怀。

  这一年来,我们基层党组织把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最大实践。灾后恢复重建进展顺利,农房重建进入收尾攻坚阶段,教育卫生项目快速推进,城镇居民住房有条不紊地展开,基础设施项目正加快实施,精神家园重建取得明显成效。

  这一年来,我们的人民群众始终把党中央和全国人民的关怀作为在灾难中发展前进的最大动力。在党中央和全国人民的关怀帮助下,我乡发展信心更足了、创业劲头更高了,重建步伐更快了!    本报记者 周前进  

发表于 2009-8-24 10:07 |

朋友发来支持短信,并告知新华网论坛上qctzb的帖子----

 

标题:[原创]亲历青川地震灾难和人间真爱---------不断上传中

 

http://forum.home.news.cn/detail.jsp?id=54384375&pg=110

 

点击量已达348300余次!

 

去看了,很不错。

 

感谢qctzb,感谢新华网,如此关注青川极重灾区!

发表于 2009-8-25 16:01 |

谢谢不说再见。

 

提供了三川论坛置顶帖样本。

 

间接,生动有力,可比较地回答了极少数人对青川论坛的刁难。

 

从青川论坛的置顶帖,我们就可以看出青川灾后重建的几个关键点:浙江援建,温总理来视察,高度肯定两条标语,东河口公园率先建成,大灾中我们不该忘记的人和

 

事。

 

以及县城重建中的曲折,论坛的风风雨雨

 

、、、、、、

 

一年多了,青川论坛就这样日夜兼程陪我们走过。

 

它的人气谁能否定?

 

感谢青川论坛。

 

感谢qctzb。

 

祝青川论坛一路走好。

 

我们还将共同走下去。

 

 楼主| 发表于 2009-9-30 10:02 |

温总理四川考察为啥要做一个“临时决定”?

网友:林伟 
 

2009年09月29日15:32 

 
  四川绵阳,已是24日深夜时分。在忙完了一天的工作后,温家宝总理像往常一样坐到桌前,摊开了笔记本。(2009年9月29日新华社)

  感人心者,莫过于情。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温总理第8次来到四川灾区的消息,通过新闻媒体传到千家万户,让多少人为之激动,为之鼓舞。

  一次次的灾区之行,都留下让人无法忘怀有的感动,而这次考察更是如此。这正像报道中所说的,白天,他在青川考察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当晚返回绵阳。重返四川灾区,让总理感慨万千。破碎的山川勾起了沉重的记忆,拔地而起的新校舍、新住房、新城镇又让他欣喜不已。尤其那一个个令他感动的熟悉面孔,不断在脑海中浮现……总理提笔写下这样一段文字:不知为什么,我和灾区人民建立起的深厚感情,割不断、舍不开,也忘不掉。我一次又一次来,感受都是那么的强烈。“我要见见他们!”他临时做了这样一个决定。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临时决定”,也不是一个随意的“临时决定”,这是“情为民所系“的真情流露,是总理与人民群众的心心相连的真实写照,这其中的潜台词就是:亲民、爱民。

  亲民、爱民是个永恒的主题。孔子曰:“古之为政,爱人为大。不能爱人,不能有其身。”孟子曰:“夫能爱人,则人爱之,而身安定矣。”在这里,古人不仅强调了爱民是为政之要,而且阐述了爱民与立身的关系,不能爱民,也就没有自己的作为和地位。时隔两千多年,这些话语再次在温总理8到四川灾区的言行中得到验证。公仆有了这样的“爱”,就会从心底里对群众满怀深情,视群众为亲人;就会关心群众胜过关心自己,把群众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情去办,与群众心连心、心贴心。

  而相比之下,我们有那么一些党员干部,却习惯以“父母官”自居,高高在上,养尊处优,身入而不深入,缺乏对人民群众的基本感情,心里没有群众,感情疏远群众,进而脱离群众。对这样的干部,老百姓避之不及,厌恶之极,怎能言及拥戴,更何谈亲和力?

  亲民者,民必近之。疏民者,民必远之。中国革命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的小米“喂”大的,靠老百姓的小车“推”大的,靠广大工农子弟的流血牺牲换来的。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忘本。忘本了,我们的事业就会走向失败。

  正因如此,我认为,温总理的“临时决定”,体现的是一种责任、一种理念、一种情怀、一种品德。常言道“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如今温总理给各级党员干部做出了示范,对此我们不能仅仅是感动,更要效仿、学习。

  如果我们每个党员干部都能像温总理那样怀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倾爱民之心,尽爱民之智,行爱民之举,,那么,我们的干群关系就会成为鱼水关系,我们的工作就会赢得群众的信赖与支持,我们的党员干部就会真正成为群众的知心人、贴心人、领路人。

(责任编辑:徐连欣 )

 楼主| 发表于 2010-3-9 12:23 |
四川省长蒋巨峰:地震灾区重建房 5月前全部完成2010年03月09日07:31


 地震灾区目前的恢复重建工作进展如何?两年期限将至是否能够如期完成目标?昨日,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省长蒋巨峰在北京两会上透露,目前灾区恢复重建工作进展顺利,9月份前可以完成项目建设和投资的85%,5月底前剩余的一小部分重建房屋将全部完成。

  蒋巨峰介绍,重建工作中还有3座县城和两个标志性的镇正在建设,现在看进展都不错,唯一需要提到的是青川县城。青川县城原计划外搬,后来考虑多方面因素和群众的意愿,原地易址重建。由于确定的时间比较晚,工期很紧,但居民的住房问题不大。

【作者:秦鸿雁 来源: 南方都市报】 (责任编辑:汪升兰)

 楼主| 发表于 2010-3-9 12:29 |
中外媒体聚焦四川今天与未来

2010-03-09  


  百余名记者参加四川团媒体开放日——

  □川报集团特派记者胡敏方小虎

  3月8日上午,京城瑞雪纷飞。四川代表团在人民大会堂西大厅举行的第四次全体会议向中外媒体开放,吸引了72家中外媒体的134名记者前来采访。

  细心的代表发现,到会记者的人数几乎与四川代表团代表总人数相当。争着举手抢话筒的除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中央媒体外,还有操着不太流利汉语的路透社、俄罗斯阿尔法电视台、塔斯社、美联社、日本读卖新闻、美国彭博新闻社、新加坡联合早报等10多家外国媒体的记者。灾后恢复重建、藏区民生改善、成渝经济区、选举法……一个个热点话题,让会场气氛持续升温——

  【聚焦·灾后恢复重建】

  四川灾后恢复重建三年目标任务两年能基本完成吗?

  □基本完成既是量的规定也是质的规定□青川县城重建工期延长不会影响居民住房和学校进度

  人民日报记者问,“两年基本完成”是什么概念?面临灾后恢复重建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双重繁重任务,四川是否可以保质保量地完成?

  蒋巨峰代表说,灾后恢复重建事关长远、事关全局,必须以规划为龙头。“两年”是从2008年9月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出台时起,计算到今年9月底。

  一般讲的基本完成,是指完成80%左右。我们确定的“基本完成”,一方面是量的规定性:到9月底,项目和投资完成85%以上。一方面是质的规定性:灾区老百姓感受怎么样,群众的生活条件、生产环境是不是基本恢复了,社会各界认不认可。

  从“量”上来讲,目前进度没有太大问题,到年底计划完成投资90%以上、项目92%以上。我们主要是强调三大安全,一是质量安全。进度要服从质量,实行质量责任终身追究制。二是施工安全。三是资金安全。这是救命的钱,是为老百姓长远生计筹措的钱,必须严加管理,严肃纪律。

  从“质”上来讲,我们确定了民生优先的原则。原核定需重建的农房去年底已全部完工,目前少量在建的是后来在余震中受损的。城镇永久性住房重建5月底能基本完成。学校恢复重建完工86.1%,医疗卫生机构已完工78.6%,年底前都能基本完成。38个需要重建的城镇都在建设之中,5个已经建成。到9月底以前,北川、汶川、青川县城和映秀镇、汉旺镇,都能形成主体框架、具备基本功能。

  由于青川老县城存在地质断裂带和滑坡体,新县城选在老县城附近原来安置群众的板房区重建,所以涉及这部分群众的二次搬迁,工作量较大、工期相对会比较长。但居民住房和学校等的建设进度不会有太大问题。

  此外,交通、电力、供水、通信等基础设施,到9月底基本功能可以恢复。生态修复不仅要靠人力,还要靠自然的力量,需要更长的时间。铁路等重大项目的重建也需要更长时间。

  俄罗斯阿尔法电视台记者问,如何增强俄罗斯与四川不仅在灾后重建时期而且也包括今后时期的合作?

  魏宏代表说,在汶川特大地震应急抢险救援阶段和灾后恢复重建过程中,世界上包括俄罗斯在内的很多国家、地区的人民、工商界和政府采取了各种措施给予支持和帮助,四川人民将永远记在心里。我们已经通过渠道表达了希望俄罗斯在四川成都设立领事馆的愿望,以帮助双方进一步加强在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合作。今年9月前后,四川将召开汶川特大地震恢复重建国际研讨会,加强国际社会对四川灾后恢复重建的研究,也希望俄罗斯媒体及有关方面参加,探讨进一步合作问题。

 楼主| 发表于 2010-5-17 15:17 |

为灾区人民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月明同志:

浙江援建青川工作抓得紧,抓得实,从规划到建设都体现了高水平,援建组织工作有力有序有效。现场会上一定亮点纷呈。感谢浙江省和所有参加援建工作的同志。”这是四川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奇葆5月4日在谈月明同志《关于浙江支援青川县灾后恢复重建有关情况汇报》上的批示。

“5·12”前夕,也就是汶川地震两周年之际,记者专程采访了浙江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广元市委副书记、浙江省援建指挥部党委书记、指挥长谈月明。

对于一年多来波澜壮阔的浙江援建工作和浙川人民在共建新家园中结下的深厚情谊,一身迷彩服、精神抖擞的谈月明如数家珍,侃侃而谈——


“5·12”特大地震之后,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浙江省委、省政府作出最快速最有力的响应,组织全省人力、财力、物力、智力,安排实力强的市县、选派素质好的干部、建立最有效的机制,展开了新中国以来浙江资金投入最大、人员参与最多、标准要求最高、推进速度最快的跨省对口支援行动!

2008年7月,浙江省39个指挥部挂牌成立。尔后332名援建干部、12000名建设者肩负着省委、省政府和5100万浙江人民的重托,从千里之外的浙江赶赴灾区,与英勇不屈的青川人民一起,攻坚克难,挑战极限,以不胜不休、坚忍不拔的意志,在废墟上实施了“科学、惠民、高效、安居、产业、智力、生态、廉洁、安全、精神”十大援建,夺取了“家园、设施、产业”三大重建决定性胜利,彰显了浙江特色。帮助灾区基本实现了“家家有房住、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设施有提高、经济有发展、生态有改善”的目标。

2009年,青川县GDP同比增长15.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同比增长65.9%,创历史最高纪录;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新增1006元,农民人均收入新增358元。

仅仅过了两个春秋,青川已在浴火中重生,这里的人们开始走向幸福的新生活,美好的新青川正展现在世人的面前。

科学规划
绘就青川美好蓝图

认真落实温总理“一定要把青川建设的更加美好”的嘱托,以科学的态度制定规划,构建了青川科学完整的规划体系。

2008年6月,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洪祝,亲自率领考察团队深入青川了解灾情,征求灾区干部群众意见,掌握了青川经济社会发展的详实资料,确定了科学援建的总体布局。随后的一年间,省委书记赵洪祝、省长吕祖善、省政协主席周国富,以及省领导夏宝龙、任泽民、陈敏尔、巴音朝鲁、黄坤明、茅临生、蔡琦、王永明、刘奇、冯明、陈加元、王建满、郑继伟、斯鑫良、王永昌等,深入青川援建一线指导工作,践行“把青川当作浙江的一个县来建设”的庄严承诺!

2008年6月至7月,浙江的630名测绘师和地质专业人员,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对青川所有乡镇进行测绘和地质灾害调查,为科学规划提供了准确的数据资料。

此后,浙江30多家规划单位、200多名规划人员汇集青川,完成了青川城镇体系规划、36个乡镇的总体规划、控制性规划,以及生产力布局、流域、交通、供水、教育、旅游、商贸等12个专项规划和乡镇村庄布点规划,各类专题规划达到240个。在最短的时间内,为青川建立起了跨越发展的完整规划体系。

“5·12”两周年前夕,中国工程咨询公司30多名专家,对浙江援建规划项目运行实施情况,进行了认真的评估,给予了充分肯定。他们认为:规划的实施使青川真正意义上进入了按规划科学发展的新时代。

注重民生
改善青川百姓生活

着眼青川人民需要,以科学的理念确立项目,坚持安居优先、解困优先、便民优先,着力解决灾区百姓建房、上学、看病、饮水、出行等难题,让灾区人民共享灾后重建成果,建成了一大批造福青川百姓的民生项目。

——启动“661工程”,助推农房重建:投入6亿元资金,补助6万户农民建房,抽调116名专业人员,为青川农民提供建房技术指导;省政府安排5000万元组建永生担保公司,解决农民贷款难;建设133个示范点,解决村庄建设规划与公共设施配套问题,如今,新建的一幢幢、一排排“小青瓦、白粉墙、人字顶、木栏花窗”的川北民居,成为青川一道靓丽风景。城镇安居住房采用“统建制”,由浙江全额援建36万平方米,东山小区等安置小区等一大批城镇住房小区陆续建成,圆了6万多户居民的“新居梦”。

——启动“3311工程”,为青川县建成1000个集中供水设施、10000个分散式供水设施,结束了山区群众长久以来“背水上山”、用“自流水”的历史,全县25万人喝上健康安全的自来水。设立500万专项资金,帮扶特困户建房。在灾后的第一个冬天到来之前,积极配合青川县开展“暖冬”行动,及时将全省人民捐赠的21.7万余床棉被、64.5万余件冬衣等发放到受灾群众手中。

——实行普惠制,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建成并移交了42所学校、39个卫生院,连同7所福利院等公共服务设施覆盖全县36个乡镇,让山区的群众看病在家门口,孩子们上学在家门口,孤寡老人也不再寄养他乡。

夯实基础
拓宽青川发展空间

着眼拓展青川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空间,以科学的方法利用土地资源,建成一批交通、教育、文化、产业园区等基础设施。

为构筑安全屏障:投入资金4亿元,援建34条防洪堤,总长28.5公里。这些防洪堤,集防洪、围田、交通、景观功能于一体,保护人口70200人,受保护面积545公顷,新增可建设用地217公顷。

为突破交通“瓶颈”:建成66座桥梁。4月23日,井田坝大桥竣工通车,打通了青川与广元、陕西、甘肃的通道;修建13条县乡公路,总计270公里;修通163条通村公路,总计709公里;补助资金8000万元,打通了酒家垭隧道;修建漫水桥92座,解决了山区群众的出行难。

为拉开新区框架:建设智慧岛教育园、浙商产业园等三大园区,打造了青川文化教育、工业发展的新平台;建成梁沙坝、竹园坝等四大防洪堤,拓展了青川建设发展的新空间;修建浙川大道、金子山通道等六大路网,构筑了青川门户大交通的新格局。

为构建物流体系:优先安排青川商贸流通恢复重建,援建了商贸城乡生活服务体系、生产资料市场服务体系、农产品流通服务体系、应急保障市场服务体系,保障了青川经济社会良性发展。

产业富民
拓宽青川致富渠道

为让灾区群众尽快脱贫致富,以科学的方式发展产业,按照“建设一个工业园区、培育两个特色基地、构建三个绿色通道、重建四个市场服务体系”的基本思路,培育了一批产业发展新项目。

——创建“飞地园区”模式:在浙江省市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合力打造 “广元青川—川浙合作产业园”,已经吸引了14家浙江企业入驻,投资总计19.5亿元。全部建成后将实现利税超亿元,还可解决5000人就业。

——创建“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模式:投资1亿元,援建了100个农业特色产业项目,大力推进特色产业“七个一”工程,千方百计促进当地农民增收。在瓦砾乡,宁波指挥部为农户们建起了零排放生态养猪场,既赚钱又环保;在关庄镇,对口援建的绍兴指挥部请来家乡技术员、引进优良品种,办起了种兔场;在马公乡,衢州指挥部做好“闲置板房”和“下山脱贫”的文章,大力发展“江山白菇”产业……

——创建“扶持发展”与“就业援助”新模式:安排15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了以川珍实业为龙头的一批工业企业。在浙江开通了青川农产品和药材“绿色通道”,133家卖场和超市帮助销售青川农副产品,年销售额达3000多万元。建立“浙江-青川劳务信息平台”,举办了13次大型劳务专场招聘会,帮助青川13900多名劳动力实现了就业。

建管并举
改变青川城乡面貌

为提升青川灾后重建的层次,以科学的思路建设灾后新家园,采取建设精品亮“点”、改造风貌成“面”、沿路布局出“线”的方式,勾勒出新农村建设的新画卷。

——打造一批精品项目:创新规划设计、招标、建材供应、监管、责任落实五大机制,严把抗震设防、队伍准入、材料选用、质量管理、检查验收5个关口,大力开展创优争先竞赛活动,浙江援建工程共获四川省“天府杯”优质工程奖15个、总数列18个对口支援省第二,金奖8个、列18个对口支援省第一,一大批学校、卫生院、福利院、民居点等援建项目成为点缀在青川大地上的明珠。

——打造一批精品乡村。投入3亿资金,以“十镇示范、百村整治”为抓手,与青川县携手推进以“五改二治”(改房、改水、改厕、改线、改路,治污、治乱)为重点的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开展风貌打造,大院、观音店、石坝、红光等36个场镇面貌一新,开展“美丽乡村”行动,枣树村、凉华村、砂石村等100个村庄基本达到了环境美、卫生洁、人居好的要求。

——打造一批精品线路:按照“设施齐、配套好、环境美”的总要求,新建了江边二村、浮寨村等133个示范村。重点建设金子山-竹园-关庄、乔庄-三锅-青溪和乔庄-板桥-木鱼3条线路,全县公路沿线安置农户达到64﹪,灾后城乡居民生活品质得了到提升。

智力援建
积蓄青川发展力量

着眼青川未来发展,以科学的方法实施智力支援,会同青川县和省有关部门出台实施办法,启动“十百千万”对口支援计划,培养了一批建设发展青川的各类人才。

——启动“千名干部培训工程”,组织550名科级干部、近千人次的村(社)干部与致富带头人赴浙江学习培训。聘请浙江100名专家来青川传授农林技术、培养780名科技人才,对10000名灾区群众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

——启动“卫生智力支援计划”,率先转变支医方式,建立远程医疗教学与服务平台,派出10批、近1000人次医疗卫生专家到青川开展抢救伤员、卫生防疫和诊疗服务,为青川培训近200名乡镇全科医生,提升了农村医疗服务水平。

——启动“浙江-青川教师交流培训计划”,派出4批、150名优秀教师到青川支教,传授先进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段;安排4批、150名青川中青年骨干教师到浙江接受培训,使青川的教育硬件有了档次、软件上了水平。

——启动“文化援助与交流合作计划”,派出5批文艺工作者来青川进行艺术指导和采风活动,推出一批讴歌灾后重建战斗精神的文艺节目及文学、摄影、美术等作品;组织广播电视专项培训,开展了两地文化交流活动。

对于后援建时期的工作,谈月明胸有成竹、满怀信心。他说:“援建有期,浙川人民情谊无限。浙江安吉县与青川县、一些县市与对口支援的乡镇早已握紧了友好的双手,青川36个卫生院已经找到浙江大医院帮扶的对子,而两地学校、部门、单位间合作共建格局正在形成……”

记者述评

共建新家园---浙江与青川人民携手同心、攻坚克难,在青川3269平方公里的大地上铺开了声势浩大、波澜壮阔的灾后重建画卷,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感天动地的援建之歌。

一年多来,浙江300多名援建干部、一万余名援建大军在青川大地上抛热血、洒汗水,建幸福工程,筑爱心丰碑。他们以使命和责任、人性和道义,撑起了一个叫援建的词;用信念和力量、智慧和才干,撑起了一片叫大爱的天空。他们用勇敢、执着、无私、奉献铸就了一座座让百姓动容、让高山仰止的“爱”的大厦。他们是灾区群众心中最可爱的人。

这是一段刻骨铭心的人间大爱,这是一曲展现浙江精神、体现中国力量的时代旋律,这是一部诠释社会主义优越制度、彰显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的恢弘诗篇!

相关链接

浙江援建者的口号——落实科学发展观,打好援建攻坚战!

浙江援建者的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

浙江援建者的斗志——不怕苦、不怕累、不怕难、不怕险!

浙江援建者的作风——晴天抢着干,雨天巧着干,晚上挑灯干,双休天加班干,合理安排科学干!

浙江援建者的情怀-绝不负浙江人民的重托,向青川人民交上满意答卷!

两年来,浙江省援建援建指挥部坚持抓班子带队伍,,推行准军事化和人性化相结合的管理模式,注重人文关怀和思想政治工作,打造出了一支“敢于亮剑、勇于亮剑、善于亮剑”的英雄团队;坚持抓党建促援建,把支部建在援建项目上,在援建第一线发展党员,开展创建“五好党组织”、“五好党员”活动,涌现出了“援建干部的标杆”张启标,80后党员夫妻徐世卿、陈芬芳等一大批先进典型,书写了新时期的浙江精神!(柳桂华
文/图)


http://www.qingchuan.gov.cn/qcwz/glbmxx/upload/20100517103413522.jpg

浙江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广元市委副书记、浙江省援建指挥部党委书记、指挥长谈月明向人民日报记者刘裕国、孔祥武等介绍浙江援建工作。

 楼主| 发表于 2010-6-8 14:18 |
实实在在改善灾区群众生活
2010年06月03日05:54  浙江日报
  本报青川6月2日电(记者 金波) 按照中央提出的“三年目标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要求,我省援建四川省青川县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当前已进入倒计时阶段。今天,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洪祝率队第三次赴青川县检查指导对口援建工作,看望慰问奋战在青川恢复重建一线的我省援建人员,并与当地领导和有关同志研究善始善终做好援建工作等问题。
  四川省委副书记、省长蒋巨峰陪同考察。省领导李强、葛慧君、郑继伟等参加。
  在过去的两年时间里,浙江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对口援建青川灾后恢复重建,为青川灾后恢复重建和经济社会发展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据统计,我省在青川的援建干部共有332人,施工、监理人员共有1.2万名。我省援建项目实际总投资达76.2亿元,项目547个。到今年4月底,已累计完成实物工作量64.72亿元,已建成并交付使用和已实施完成的各类援建项目412个。浙江对口援建各项工作进展顺利、成效明显,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领导的充分肯定,得到了当地党委、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的高度评价。
  赵洪祝一行抵达青川后,立即紧张地投入实地考察中。与前年大灾之后满目疮痍的景象完全不同,青川的山山水水之间,道路一新、桥梁一新、房屋一新。从青川广大干部群众灿烂的笑容中,大家更能感受到他们焕然一新的精神面貌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除出席我省援建的浙川大道通车仪式、青川县防洪堤工程整体移交仪式外,赵洪祝尤其关注我省援建的民生项目、产业项目的建设情况。他考察了智慧岛教育园区,凉华村新农村建设情况,东河口村三元坝社失地农民安置点,三锅乡獭兔养殖园、现代农业园,青溪镇阴平村农家乐发展情况和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等。
  凉华村在“5·12”地震中农房全毁,810人无家可归。如今,通过浙江的援建,该村的房屋重建已快速完成,桥梁、道路、自来水和路灯等设施配套完善。赵洪祝高兴地看到,在浙江援建干部的帮助下,凉华村人引进农业龙头企业建起了新型环保种猪扩繁场,栽种核桃、葡萄等经济作物,并建设了百亩立体生态蔬菜园。在村民赵仕凯家中座谈时,村干部向赵洪祝介绍,通过发展多种产业,该村人均年增收5000元。赵洪祝说,听到这样的好消息,真为这里的群众高兴。我们对口支援灾后恢复重建,不仅是建房修桥,更重要的是帮助当地干部群众培育产业、发展经济,把“输血”与“造血”结合起来,实实在在改善灾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在乐安寺乡卫生院,赵洪祝看到这里不但房屋崭新,而且设立了内、外、儿、妇和急诊等基本诊疗科室,还配备X光机、B超、心电图等设备。他对在此常驻的嘉兴市医疗队工作人员表示慰问,并嘱咐他们,卫生院盖得再好,没有好医生还是不行。浙江前来支援的医疗队要充分发挥业务优势,不仅要好好为当地群众服务,还要进行“传、帮、带”,努力提高当地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在软件上加大援建力度。
  考察期间,青川县负责人向浙江省的各位领导介绍,目前,该县经济运行向好发展,经济总量、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乡人均收入等一些指标已经达到甚至超过震前水平。赵洪祝听后,十分欣慰。他说,我们为灾区恢复重建所取得的成绩感到由衷高兴。这些成绩来之不易,靠的是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和英明决策,靠的是四川省各级党委、政府带领灾区广大干部群众,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自立自强、百折不挠,顽强拼搏、艰苦奋斗,努力做好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其中也有浙江援建干部的辛勤奉献。做好对口援建工作,浙江义不容辞。我们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和当地的需求,善始善终地完成这一光荣任务。

 楼主| 发表于 2010-6-15 13:15 |
青川县城新增4个安居小区
    2010-6-12 22:22:26   来源:广元新闻网






    广元新闻网讯(石玉林) 6月8日,天空零星小雨,但是青川县城小坝安居小区建设现场依然一片忙碌,宁波援建工人正在挖坑植树、种草培土。

    据悉,在“5·12”大地震前,青川县城除明欣安居小区外,在建的万欣小区在地震时受损。之前,由浙江省援建的东山安居小区已于今年4月交付使用。宁波援建青川县城,共投资建设了万众、上坪、小坝3个安居小区,其中,小坝安居小区总用地面积25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1634平方米,总投资1.2亿元,上坪安居小区投资1.5亿元,建筑面积7万多平方米,内建幼儿园、小学、高中各一所,万众安居小区总用地面积19807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3063平方米。

    据了解,县城新增的4个安居小区,均为花园式小区,墙体均为框架——剪力墙结构,抗震设防烈度均为8度,主要建筑物均为4-6F的住宅楼(带阁楼)及沿街底层的商业、住宅底层一层物业用房组成,小区内各自设有50——110个不等的停车位。

    “8月份,宁波援建的3个安居小区就能完工移交给当地政府。”宁波市援建指挥部副指挥长王梁慧说,“漂亮而且质量过硬,受到青川百姓欢迎。”


    编辑:汪秋萍

 楼主| 发表于 2010-6-24 11:47 |
让我们铭记枣树精神

———赴青川县采访系列报道之四

  宁海新闻网  2010年6月23日 7:44



  宁海新闻网讯  青川县黄坪乡枣树村并不是宁海援建的,可是它却是我们此次采访时关注的重点之一。只因它是远近闻名的震后新村,温家宝总理到过此村,并高度评价这里的两幅标语:“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媒体称这两幅标语是灾区最感人标语。
  车行至枣树村,只见小桥流水,白墙青瓦,银白栅栏,朱红门窗,很安静很漂亮,村里的精神家园展览室建在村主干道旁,格外引人注目。该村残疾人石光武的小店就开在展览室旁边。作为这个村子最弱势的一家人,石光武一家却是全村最早动起来、重建家园的人,曾得到温家宝总理的亲切慰问。在石光武的指引下,我们首先参观了精神家园展览室。展览室里面陈列着该村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图片,最引人注目的当然还是15个村民用24种粮食制作的地方特色工艺画《总理来到枣树村》。
  在这幅宽3.05米、高1.83米的五谷杂粮画面中:神情亲切的温总理位于画面中央,两侧是重新露出笑脸的村民,他们或手握铁铲似乎正在劳动,或手提茶壶想敬上一碗热茶……画中每个人的神情,都透着深深的感激之情。据了解,画面背景的村落房屋,一座是“猛虎师”驻扎过的住所,另一座是温总理曾绑过钢筋的住户房子。这既是灾后重建的真实写照,也是新农村建设的缩影。
  有人说,枣树村是因为名人效应才成为全国闻名的地震村。但是当我们深入枣树村,我们发现,让该村名闻遐迩的其实是村民的“早”字效应。正是因为他们动作快,不等不靠,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才引起温总理和广大媒体的关注。
  据随同我们前来的瓦砾乡党委书记韩素萍介绍,枣树村在地震中房屋基本全部损毁,需要大规模重建。2008年7月,由于当时余震不断,大部分老百姓都没有动手修建房屋的打算,残疾人夫妇石光武、张正芳,丈夫只有一只手,妻子是聋哑人,是他们第一个站到自家废墟上,只手无声,重拾家园。一些村民看到这一家人都开始重建房屋了,我们好手好脚的还在等什么呢,也开始重建。就这样,枣树村一家带一家地干了起来,村委会看到这种势头很好,就将平时他们在干活中听来的一些口语:“你着啥子急嘛,我们还有手有脚嘛,还有条命在嘛”,“修自己的房,吃自己的饭,流自己的汗应该嘛,还偷啥懒哟”,拼凑出了两幅标语,贴在一些建房进度快的村民房子上,于是枣树村一家比一家、一家赶一家,热火朝天、如火如荼地开始了永久性农房重建。
  如今的枣树村,经过宁波援建指挥部两年的大力支持,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绿树丛中点缀着错落有致的村舍,青山绿水间粉墙黛瓦显得格外整洁。村民说:感谢宁波的亲人。而宁波援建指挥部的人却说:是你们不等不靠、自强不息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记者赵燕)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