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ewssc.org】【2008-10-0716:45】【来源:四川新闻网】
四川新闻网绵阳10月7日电(周保全实习记者莫秀娟)前面是绿化阳台,后面是小院种菜,这就是安县农户的乡村“小别墅”。安县在灾后永久性住房建设中,科学规划、重建升级,在超前和实用上狠下功夫,不但让农户住进了小区,还为农户的小康生活铺路搭桥,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旅游、养殖,促进产业化经济发展。
农户住进乡村“小别墅”
在塔水镇三泉村,上百村民正在工地上忙活。“这就是我们的小区,你看,一点儿也不比城里的差。”村民郭素兰指着一幢幢整齐的民房,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
安县晓坝镇黄羊村7社,唐光华、陈中云等4户村民正在给集中修建的永久性住房上最后一道灰。“我们也要住小区了。”唐光华一边忙活一边说。4户住房一字排开,每户都有一个小后院,前边还有一个绿化阳台,实际上就是一幢乡村“小别墅”。“在推进永久性农房重建中,不是原样恢复,而是要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我们坚持科学规划,结合新农村建设,解决重建升级,让更多的农户住进‘小区’。”安县县委书记王黎告诉记者。
据了解,在恢复重建工作中,安县既考虑人民群众的经济承受能力,又着眼建设小康社会的长远目标,在住房的设计和规划上突出“超前”和“适用”。既考虑到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同时考虑到精神文化等多方面的需求。在房屋的建筑面积和功能的设计上既不贪大求洋,又保证村民安居乐业和小康生活的需要。
6月初,三泉村全面展开了永久性农房建设,并被列为全县灾后农房建设试点村。通过群众表决,该村有42户村民选择统筹建小区式房屋,“村民人均建30平方米住房,每户另有100平方米的后院或前院,6米宽的马路,3米宽的绿化带……”一个崭新的三泉村展现在人们面前。
塔水镇党委书记刘云相算了一笔账:统筹建房既节约了350亩土地,村民还可以在工地上打工,给自己建房还能领到工资;统一购买建材,还可以砍价……如今,塔水镇有1000余户受灾群众选择了集中建房。
集建房打造旅游亮点
昨日,在安县界牌镇金凤村,只见成堆的砖头、泥沙堆集在公路两旁。两位村民正在用小型推斗机装运公路旁的砖头。在离公路10米左右的地方,是一整排正在修建的楼房。楼房的基本骨架已经搭建完,村民们正在为房屋堆砖砌墙,忙得不亦乐乎。
据金凤村村支书陈开国介绍,该村共需重建289户,现有一半的农户正在重建,有60户左右已经建好。该村共有3个重建点,每个重建点有40户左右。据了解,该村将过渡安置房和永久性农房建设补助政策相结合,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采取“政府补一点、群众筹一点、信用社贷一点、亲友帮一点”的办法筹集建房资金,镇信用社专门开通了灾后农房重建贷款“绿色通道”,开展现场贷款咨询服务业务,缓解了全村农户的资金压力。
随后,记者又来到花荄镇罗林村,这儿的村民重建工作也是进行得如火如荼。该村村民陈文举告诉记者,她家共三口人,她家房屋在地震中全部垮塌。她说:“我们可以在原来的地址重建,但是我们选择在村上重建规划区建房。规划区就在公路旁边,交通方便,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运送建材的很多问题,而且楼房的底楼也可以做生意,有些房屋已经建好了,特别漂亮,我们也希望能尽快把房屋建好。”
据村主任林啟国介绍,重建都是按照川西民族风格进行建设计的,旁边的这条公路是绵阳到北川的唯一通道,重建规划区完工后会成为该区旅游的一大亮点。据了解,在建筑风格上,安县在公路沿线统一设计为川西民居风格,样式美观独特,便于旅游开发和休闲度假;在柏杨、三泉、方碑等群众集中建房点,统一设计为联排式庭院别墅,既美观,又适宜产业经济发展。对于适宜旅游的村庄又可借重建打造山村,发展旅游。
计划:养殖促农户增收
以养殖蛋鸡出名的花荄镇柏杨村,当地群众采取宅基地变现,除在规划基础上分户修建外,还规划集中修建200亩586户,先期已启动80亩200户。目前,地基平整工程已经完工,部分重建户已开始下料打基础。
村支部书记刘玉华告诉记者,柏杨村集中建房后,除了可以节约土地外,还有利于把生活区和养殖区分开,既保护了生活区的环境,又方便了养殖区的防疫和消毒。群众的生活小区建好后,他还要集中规划建几个养殖区,地震给村里群众造成了损失,他要组织群众搞好养殖业,养殖户还得靠鸡生财,走上康庄大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