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化这个年号,在收藏热的今日,不算生僻。3年前,拍卖大鳄澳门中信拍卖行以810万元的底价,拍卖“明成化斗彩花鸟纹天字罐”,因价格太高,竟未成交。成化瓷在古玩界的地位,可见一斑。
顾名思义,成化瓷是明朝成化年间的瓷器,“成化无大器”是古玩界对成化瓷的一种认识。成化年间,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士农工商各阶层普遍进入了“玩物时代”,烧制出的瓷器也都小而精致,在细节上竞相媲美,争奇斗艳。
但值得一提的是,成化年间却不是盛世——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对中原政权虎视眈眈。成化帝(即明宪宗)朱见深既谈不上是雄才大略之一代明君,也算不得糟糕透顶的桀纣之流,用平庸二字来形容并不过分。在他执政时期,做的唯一一件好事,就是应满朝文武的要求,给景泰皇帝和于谦平反。但是,成化帝却是一个“玩中高手”,方术、字画、音律,无一不爱。
成化年间,江南文化走向了繁荣,以瓷器、金石、品茶、字画为核心的“玩”文化盛行。与此同时,南曲流行于苏州一带,是为昆曲出现的前奏。因此,“成化无大器”这一说法,既可以用来形容成化瓷,也可以比拟成化年间的朝政与民风——举国上下玩物丧志,朝野内外皆无大器。
在这样的语境下,金戈铁马的北方游牧民族一旦南下,明英宗被俘的命运,恐怕还要上演。
可是,“土木堡之变”的遗恨还在。成化帝虽然爱玩,但他也不想国破家亡,使自己成为俘虏并客死异乡。今日繁华,更不应该忘记他日眼泪。因此,他作出一个决定:重新修筑并加固长城,提防北方游牧民族南下。
在君主集权时代,皇帝错误的思维,必然会带来错误的政策。无论是天时地利人和皆不备的古罗马皇帝奥勒留,还是做事阴狠毒辣的古埃及托勒密王朝女皇克莉奥帕特拉,他们都因为错误的思维,而作了错误的决定,最终使得自己成为末代皇帝。
修长城的任务交给了西安知府余子俊,从成化七年(1471年)受命至成化帝病逝,他一直承担这项工作。此人精通土木建筑学,他修筑的长城结实坚固,也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明长城。因为修长城有功,他被提拔为兵部尚书。让一个专修工事的人做国防部长,这个王朝离覆灭的日子,还会远吗?
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余子俊向成化帝提了一个建议,将所有长城连起来,变成一条千里长城,东起四海冶(位于北京延庆),西抵黄河,共计1300余里,城墩170座。给皇帝的奏折里,余子俊说得很清楚,修长城可以保证国家永远安宁:“一旦成功,一劳永逸。”
可见,成化帝与余子俊的思维是一致的:不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来往。而且为了防止彼此来往(包括互市与正常的文化交流),修了一道最大的墙。我们不出去,你们也别进来。
余子俊埋头疯狂修筑长城的年份,是1480年,这也是欧洲文艺复兴的时期。就在这一年,在葡萄牙波尔图地区的一个骑士家庭,一个婴儿出生了,他的名字叫费迪南·麦哲伦。从他开始,人类进入了“地理大发现”的全球化时代。
当然,我们不能奢求成化帝有这样的视野,不过,他所表现出的闭塞却是一件让人遗憾的事情。一位网友曾这样描述余子俊——“他不停地砌墙,就像一个电脑游戏中的小人,一不小心它就把整个屏幕都砌满了。”
但笔者认为,余子俊其实就是成化帝的人格投影。没有成化帝闭塞的想法,会有余子俊吗?
成化年间曾发行过一种银币,也叫成化通宝。现在看来,确实是“无大器”的最好表现。它不但非常精小,而且字迹犹如小学生练笔,真是贻笑大方。与唐宋时的“崇宁重宝”、“开元通宝”相去不可以道里计,完全可以窥得成化年间的政局颟顸到何种地步。
读钱鉴史,一币观世,就是这个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