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细雨蒙蒙,笔者来到位于乐至县佛星镇店子湾村的“春芽林家禽专业合作社”,“咯咯咯……”合作社负责人王文林一边吆喝着鸡仔过来觅食,一边热情地招呼着记者,“这批鸡仔长势很好。”在王文林的吆喝声中,鸡仔们从四面八方涌来,争先恐后抢食。 茶楼老板变养鸡户 今年42岁的王文林是乐至县城人,早年间便外出打工。积累一些资金后,便在双流县开了一家茶楼,生意一直很好,每月纯收入上万元。稳定的收入,对于王文林一家来说早已是衣食无忧,可王文林却并不安于现状。 “我一直都想回到家乡搞养殖。”王文林说,因为土地流转,大多数农民都选择去城市打工,而农村的大片土地被闲置。平时就爱看科技养殖节目的王文林告诉记者:“2008年我就想回乡养鸡,但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搁浅。” 直到去年春节,回家过年的王文林遇到好友李扬波、唐唯。三人聊天时,大家不约而同地表露出想要养鸡的念头,一拍即合的三人立即将想法付诸于实际行动。 生意亏本不放弃 去年4月,三人合伙投资60余万元,在店子湾村租下110余亩地,平整道路,修建圈舍,并从广汉进购了第一批5000只“青脚麻鸡”。 “这个鸡的生长周期是3—5个月,可以长到5、6斤左右。”王文林说,去年行情不好,每只鸡只卖到8—9元/斤,“去年一年的出栏量只有两万只,亏损了8万多元。” 生意的惨淡,让另外两位合伙人萌生想要退出的想法。“我当时也犹豫了,不知道我一个人能不能扛得起这么大个摊子。”王文林说,不甘心的他思前想后了很久,最终决定不管这条养殖路多艰难都要走下去。 坚持收获硕果 门外汉的王文林觉得搞养殖光有一腔热情是不行的。“之前不懂,所以一个月死了百多只鸡,很心痛。”此后,王文林开始翻阅大量有关养殖的书籍,上网查询,请教有经验的养殖户……慢慢地,他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养鸡经验。
今年开始,王文林换掉了之前的进货渠道,改进邛崃的鸡源。“品种没换,但是这个鸡不容易生病,生长速度快,而且肌肉纤维结实,吃起来更香。”王文林向记者介绍道,鸡仔买回来后,前两个月是喂饲料,中间一个月过渡期是半饲料半包谷混合喂养,最后一两个月是喂包谷,“在相同的生长周期里,这个鸡可以长到7—8斤,达到土鸡的标准。” 王文林的养殖过程中最具特色的一点是:变废为宝。他将鸡粪转化为鸡饲料,大大地节约了饲料成本。“待鸡舍的鸡粪分解后,撒上包谷粉,盖上薄膜消毒、发酵,一般7天后鸡仔们就可以食用了。”王文林告诉记者,整个鸡舍没有异味,也无需人工费时费力地清扫,“我们要打造的是生态循环养殖,一是保证鸡的品质,二是保证对环境没有污染。” 在王文林的坚持努力下,今年上半年卖出成品鸡1万多只,收入14万余元,目前存栏量2000只左右。王文林还将扩大规模,在8月份将再次投入10多万元,修建1000平方米鸡舍,达到15000只的存栏量,预计下半年卖出2万余只成品鸡,收入预期60余万元。
漫漫养殖路,王文林充满了信心与期待,“庆幸当时没有半途而废,我一定要壮大我的养殖规模,待时机成熟时,将带动周边村民一起致富。”(孙丹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