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理鸡枞产量大减价格倍涨 交易市场出现不规范情况
http://www.scol.com.cn (2014-07-30 09:35:18) 来源:凉山城市新报
编辑:李正勇
●会理鸡枞在凉山州素有大名,每到农历6月也就是火把节前后这段时间,雨季来临,林地湿润,正是会理鸡枞出土上市的时节。在会理的鹿厂区白鸡、矮郎、凤营,通安区的新发、杨家坝、通安、竹箐,益门区的云甸、仓田等乡镇是鸡枞菌最多的地区。以往每年会理鸡枞产量有二十万斤左右,收购与销售价格也在20至30元左右。
●然而今年五月前后,凉山多地遭遇高温干旱,会理也没有躲过天灾,导致鸡枞产量几近减半,引发了鸡枞价格成倍上涨,达到了几乎每斤60元,有些甚至高到90元。鸡枞的稀缺,价格的上涨,使得会理鸡枞市场交易出现了一些不规范的情况。
“杨鸡枞”的烦恼
杨文,是会理从事鸡枞生产加工十多年的老板,认识的人都叫他“杨鸡枞”。杨文与妻子李氏在会理民政局下面租了两间门市,每年鸡枞出来就开始收购上好菌子,然后加工鸡枞油。因为从主料到配料的生产过程中从未有过弄虚作假,他的产品在会理非常受欢迎。多年来,杨文都有固定的贩子将鸡枞送到他的门市上。
然而今年,好几个贩子要么嫌杨文出的价格不高,要么说他挑选得太仔细,不再送货。但因为口碑好,到杨文铺子上买鸡枞油的还是特别多,杨文就只好自己下乡收购。
7月10日一大早,杨文开着车就往通安方向出发,下午回来,只收了不到一百斤。杨文说:“各地的贩子太多,收购价格都飙在50以上了。还不准我们挑选,不管开盘的还是碎渣你都得要。”他介绍,以往这个季节他每天可以收到四五百斤上品,看今年这个情况,因原料少,他的鸡枞油恐怕不能满足外地的客户了。
截至到7月28日,会理下了好几场雨,是出产鸡枞的好气候,但杨文每天能收到的鸡枞还是只有一百斤左右。
南街市场的“游戏规则”
会理南街上,有个自发的各种鲜菌、干菌交易市场。多年来,这里每年交易着数万甚至数十万斤各种菌类产品,一派生意兴隆、祥和繁荣的景象。但今年,这里的气氛有点不一样。
7月8日早上7点左右,在南街上,几个年轻人将刚刚放下背篼和竹筐的一些卖鸡枞的村民围住,“给你们30元一斤,全部卖给我们,懂事儿就莫在这里摆摊,收了钱回家去。”一个聪明的村民没有把鸡枞卖给这帮年轻人,往南边小桥走了一圈回来,给年轻人当中一个看似最厉害的角色悄悄塞了一包软中华。后来,这个来自会理益门的村民每天都能把自己的背篼放在南街的街沿上了。
7月19日早上8点过,几个卖鸡枞的村妇每人很坦然地把中华烟交给了益门的这个村民。上午10点过,这个益门的村民又把二十多包中华交给了来“检查”的那个年轻人。然后,南街看上去又像是祥和一片了。
局长买鸡枞遇争端
“鸡枞都上市这么久了,馆子里炒一份太贵,我们去南街上买些回来自己炒火腿吧。”7月22日下午,会理县国税局副局长张进辉,跟家人吃完晚饭后来到南街市场,想看看下市前还有没有鸡枞。还好,南街上还有好几十个贩子还在卖鸡枞。
张进辉前后左右溜达了一圈后,在一个小贩的竹筐前蹲下来了。“好多钱一斤?”“60!”“可以挑不?”“可以!”一番对话后,张进辉很小心地挑起了鸡枞,因为他知道从早上到此时鸡枞经过阳光照射的时间长,开盘的很容易破碎。一会儿,张进辉将挑好的鸡枞递给了小贩“称一下有好多斤。”
没想到的事发生了,“咋个?就称这些?筐筐里的你不要了?”小贩瞪着眼睛问。“那些不是渣渣吗?我要来搞哪样?”“渣渣?渣渣还不是你弄出来的!”“我很小心地挑选,哪里是我弄出来的渣渣,况且你看里面都包裹着那么多泥巴。””泥巴你也得要,你都把好的挑了,剩下的我咋个卖?”“你不是说好可以挑选吗?你这不是强卖强买吗?我不买了。”“不买?有本事你敢走!”
在他俩对话的时候,旁边卖鸡枞的都围了过来。最后,近二十个卖鸡枞的男女围住了张进辉,“你挑了就得全部买!”、“你不买我们做什么生意!”
听见吵闹,旁边买鸡枞和逛街的市民也围了过来,听清原委后,都认为卖鸡枞的没道理。看着围观的市民七嘴八舌地都为张进辉说话,十来个卖鸡枞的仍然气势汹汹地说:“就得全部买掉,不然休想离开。”
这时,旁边看不过眼的一个男子掏出电话拨打了110,很快,110的民警赶到了现场。通过询问,民警对张进辉说:“他们没有动手伤人,我们不好处理,买与不买你们到工商局解决吧。”民警们也不知道买鸡枞的是国税局副局长,但为了张进辉的安全,还是用警车将张进辉与卖鸡枞的几个代表一起送到了工商局“3·15”办公室。
经过调查了解,“3·15”办公室的负责人让张进辉可以自由选择买与不买。最终双方在协商后,张进辉以每斤45元的价格买了3斤。
“挣钱应该,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切莫因为利益让金钱抹瞎了眼睛,因为鸡枞而失去了良知。”听闻此事后,会理一马姓老学究叹息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