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理 历史文化篇 天府最南,彩云之北,金沙环绕,玉墟巍峨。会理,是川西南一座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城。从县境内黎溪小营盘石棺墓群、南阁麻龙河东嘴、粪湾箕古墓群等遗址的发掘,考古发现的大量石器、陶器、青铜器等文物证明,早在远古的新石器时代,原始居民就开始在这片温暖宜人的土地上耕耘劳作,繁衍生息。 会理古代为邛都国地,据清《会理州志》记载:“会理州……在唐虞时荒远难稽,禹贡为梁州之城,至周末秦惠王使司马错伐蜀,始有其地”。秦灭蜀后,会理实际已置县,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遣司马相如开灵关道,通西南夷,建会无县属越嶲郡,是会理有文字记载的建制之始,距今已有两千一百多年的悠久历史。从唐代开始,会理先后由云南的南诏、大理政权盘踞,元灭大理统一中国后,在会理设会川府,隶属云南行中书省。明洪武十五年(1382)设会川卫,改隶四川布政使司,至此,会理重归四川辖治。清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改名为会理州,民国二年(1912年)改州为县,始称会理县。1992年,会理被省政府命名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首批对外开放县,现正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建郡于汉朝,发端于唐宋,兴盛于明清。偏安南夷少经兵燹,连接川滇交通西南,物华天宝文采华章。古老的会理历经了汉唐、元明、南诏、大理政权的更迭变迁,积淀了数千年传统文化底蕴,留下历史浓墨重彩的记忆。在漫长的岁月变迁中,这里留下了三国诸葛丞相“五月渡泸”的渡口,留下了元朝耶鲁帖木耳扎寨御敌的兵营。留下了明代状元杨升庵贬谪行吟的诗句,留下了建文皇帝朱允炆流落民间的传说。留下了咸丰年间回民起义箭矢炮弹的印痕,留下了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西征的足迹,更留下了中国工农红军“巧渡金沙江”和中央政治局召开“会理会议”的光辉史实。 今天的会理古城,还保留着大量完整的明清建筑,其中一类保护建筑10幢,二类保护建筑20幢。老城内7条大街,23条巷道,以南北街为经,以东西街为纬,纵横交织,衔接有致,形成棋盘关网络,把内城外城分成若干规矩的街坊,被各地来会理的建筑专家誉为“有明清之风”的独特建筑。保存完好的古城风貌,大量的明清建筑、寺庙、会馆、民居古宅四合院,老城的北城门、钟鼓楼、城南白塔山文塔,成为会理悠久历史文化的标志。游人漫步老城,发探古思幽之豪情,寻觅古城翰墨琴韵。鼓楼城墙,大街小巷,文塔笔峭,书院墨香,石阶苔痕斑斓,晨钟暮鼓悠扬。俯仰所及,方寸之间,无不显示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会理历史上是南方古丝路重镇,茶马古道通邑,自古商贾往来,市井繁华,文化底蕴深厚,极富人文气息。润盐古道连接川滇,蜀身毒道交通西域,至今,仍保留有古栈道、驿站、马帮驿路的遗迹。“川滇锁钥”的特殊地理位置,奠定了会理乡土风情既受川文化影响、又受滇文化浸润,既有本土文化根基、又有外来文化渗入,既有汉文化风貌、又有彝文化特征的特殊格局。县城元天街上的天主堂是典型的法国哥特式建筑,城西西河上的金梅桥(又称文化桥)却又是具有浓郁的西南少数民族特色的木质穿逗廊桥,城西景庄庙是南诏景庄王巡视的行宫,而南面的白马寺则是为纪念大理国王修建的庙宇。 蜀云滇月于此地风云际会,彝汉风情在这里水乳交融。海纳百川,兼收并蓄,这就是会理独具特色的文化个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