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楼主: 舟戈

[行走印记] 舟戈摄影:康定塔公,一朵溜溜的云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8-27 10:53 | 显示全部楼层
溜溜的山 ,溜溜的云,舟戈老师的帖子硬是溜溜的巴适:victory:特别是那个“溜溜”翻译得溜溜的好:lol学习了

2015年优秀版主 2016年优秀版主 2017年优秀版主 2018年优秀版主 2019年优秀版主 2021年优秀版主 2022年优秀版主 2023年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14-8-27 14:28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一组溜溜的塔公,拍的溜溜的好,好一段溜溜的文字韵出溜溜的味。赞!大赞!

2014年度优秀网友

 楼主| 发表于 2014-8-27 19:14 | 显示全部楼层
梦回吹角连营 发表于 2014-8-27 10:23
哈哈,海子当了斧头帮,我都忍了很久的
此贴甚佳,尤其那歌词翻译得,硬是溜溜的好呢

梦斑晚上好,谢谢你的鼓励,谢谢你的支持,握手!

发表于 2014-8-27 19:57 | 显示全部楼层
舟戈 发表于 2014-8-27 09:32
哈哈,发完了,溜溜的,请大家浏览。

    哈哈,溜溜的舟哥,整的溜溜的好哦!!!

2017年优秀网友 最佳新人

发表于 2014-8-28 00:07 | 显示全部楼层
    溜溜的情歌,原汁原味。溜溜的云朵,形象传神。看着不由得意识流动,信马由疆,好想去到跑马溜溜的山上,好想随溜溜的张哥李姐,于是就有了无法言表的溜溜好心情。:lol
     图文妙配,天籁之音,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发表于 2014-8-28 02:3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始的《康定情歌》是民国24年当地人在“溜溜调”的基础上创作的。民国35年,国立音专的师生到康定采风,将这首民歌的词曲稍加改编后命名为《康定情歌》,带到重庆引起轰动。“溜溜调”是马帮的山歌,“溜溜”一般用来形容蜿蜒的山脉,(如“花儿”《下四川》:“一溜溜山哟两溜溜山,三溜溜山,脚户哥下了个四川”。)“溜溜马”是指体格较小,擅长负重翻山越岭的川马。歌词第二段“李家溜溜的大姐,人才溜溜的好哟;张家溜溜的大哥,爱上溜溜的她哟。”可能是国立师专师生的误记。原始康定情歌这段的词是:“你家溜溜的大哟姐,一支溜溜的花哟;藏家溜溜的大哟哥,爱上溜溜的她哟。月亮溜溜的弯又弯,康定溜溜的城哟。”这是马帮对路边女人的调侃,类似陕北民歌的《赶牲灵》。称“大姐”不称“小妹”,是因为称“小妹”显得轻浮,称“大姐”则对调侃对象保持了尊重。过去康定地区关外藏民对关内汉人妇女非常仰慕,藏民的情感又狂热直白,说被藏家大哥爱上充满了喜剧色彩。国立音专师生将“溜溜调”带出康定走向世界虽然功不可没,但在改编时改变了歌词的原意,而且在改编曲调时少了第五句的溜溜,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年味推荐官 2014年度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14-8-28 10:0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来溜溜还有这么多名堂,只以为是虚词,通过这个帖子长见识了。

最佳新人

发表于 2014-8-28 10:11 | 显示全部楼层
修身养性好地方啊。

2014年度优秀网友

 楼主| 发表于 2014-8-28 14:47 | 显示全部楼层
晓江烟雨 发表于 2014-8-27 10:53
溜溜的山 ,溜溜的云,舟戈老师的帖子硬是溜溜的巴适特别是那个“溜溜”翻译得溜溜的好学习了

晓斑下午好,你今天值班哈,辛苦了,谢谢你扔一贯支持,握手!

(你的值班是内定的,没有公开,反正我晓得你周四值班。)

发表于 2014-8-28 14:51 | 显示全部楼层
舟戈 发表于 2014-8-28 14:47
晓斑下午好,你今天值班哈,辛苦了,谢谢你扔一贯支持,握手!

(你的值班是内定的,没有公开,反正我 ...

:lol谢谢舟戈老师对走版的一贯支持,期待欣赏您的下一部佳贴

2014年度优秀网友

 楼主| 发表于 2014-8-29 07:44 | 显示全部楼层
骑兵 发表于 2014-8-27 14:28
好一组溜溜的塔公,拍的溜溜的好,好一段溜溜的文字韵出溜溜的味。赞!大赞!

骑斑早晨好,非常谢谢你的鼓励与支持,敬礼。

2015年优秀版主 2016年优秀版主 2017年优秀版主 2018年优秀版主 2019年优秀版主 2021年优秀版主 2022年优秀版主 2023年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14-8-29 08:47 | 显示全部楼层
被电死的外星人 发表于 2014-8-28 02:35
原始的《康定情歌》是民国24年当地人在“溜溜调”的基础上创作的。民国35年,国立音专的师生到康定采 ...

经考据《康定情歌》的作者是四川宣汉的李依若创并于40年代,逐渐流传开来。40年代中期,就读于重庆青木关国立音乐学校的福建学生吴文季在从军的康定人中收集到此歌,然后将此歌转交给他的老师伍正谦。伍正谦十分喜爱,又请作曲系的江定仙老师配乐伴奏以便演唱。江定仙配好伴奏后,将原名《跑马溜溜的山上》改名为《康定情歌》,后来伍正谦在学校的一次音乐会上首次演唱了这首歌曲。后来,江定仙又将此歌推荐给了当时走红的歌唱家喻宜萱,喻宜萱同年在南京举办的个人演唱会上公开演唱了此歌,以后便将此歌作为自己的保留节目,从南京唱到了大西北,从国内唱到了国外,使《康定情歌》传遍了世界。有很多歌手唱过,都各有特色,。
  一位老人说,他们十几岁时在康定听见的康定情歌不是今天这个样唱的,那时是这样:“跑马溜溜的山上,一朵溜溜的云,端端溜溜的照在朵洛大姐的门,朵洛溜溜的大姐人才溜溜的好哟,会当溜溜的家来会为溜溜的人……”当时还有一个真实的故事,当年李依若在成都读大学时与一个康定的同学、姓李的女子相爱因同姓遭父母反对,并因此与继母魏氏吵翻脸,不给李依若学费和生活费的情节。还说李依若后期学业全靠康定李大姐的帮助才读完大学。由于封建伦理观的影响,李依若和康定李家大姐的恋情终无圆满结局。李依若曾同李大姐到康定去耍过,为了纪念这段恋情创作了《跑马溜溜的山上》这首歌,当地人叫《跑马歌》,他们最爱唱,说是李依若亲自教他们唱的。一个叫欧明学的人说:李依若到他家去吃酒时教他唱的这首歌,还说歌的名字叫《康定城歌》,而且里面的词句有劳动溜溜的好,且是李家溜溜的大哥不是现在张家溜溜的大哥……在马渡发现当地的方言土语与全县相同,都有端端、人才好、会当家、月儿弯弯……马渡的山歌多用溜溜、连连作衬词。

发表于 2014-8-29 09:43 | 显示全部楼层
翻了好多方言词典都对”溜溜”一词没有说法,舟戈老师今天给了我们一个正解,并用非常美好的影像给予展示。
每一次欣赏舟戈老师的摄影,都像是吃一顿九斗碗的宴席。 谢谢?

发表于 2014-8-29 18:43 | 显示全部楼层
揭秘西康民歌的由来

刘文辉将军说:烟经是本军的命脉!一九四六年初,笔者父亲时任刘文辉将军的24军137师朱食呼团郝延庄营第六连上尉连长,{是24军军中闻名的精锐优秀连队}在铲烟事变后调任军部,经常在雅安至康定一线执行任务,说穿了具体任务就是武装运送鸦片,为了防止沿途土匪抢劫,全连到达康定住宿时,将用油纸裹好的烟土,匀分给每个战士,第二天早上出发时将烟土捆入每个战士随身背负的军用被子里行军。当晚住二郎山下的泸定冷蹟,第二天住天全,第三天回雅安24军军部将烟土交给雅安城防司令刘济民后就算圆满完成任务。


全连战斗人员因为经常在这条线上来回奔走行军执行命令,所以熟知这一代的民歌,基本上人人都会哼上几句,这种民间固定的小调格式,只是演唱者可随时加进随心所欲的感受事物的随景歌词,即可调侃玩笑,也可针对某事某人叙唱,也就是老调装新词而已。就像京川剧中的曲牌一样,如西皮流水,西皮二簧,快板。散板,只要晓得词牌,操琴者的二胡玄子自然就按照规矩演奏起来,给演唱的人们伴奏助兴了!


连上有一位上士班长,二十四、五了,姓张名德彪,一米七的个头,长得来英英俊俊,嗓子也是天生的好,每次一到泸定冷蹟的驻地,他总是非常活跃,都要挑起水桶来回帮煮饭的李大伯挑满两大缸子水,李大伯非常喜欢张德彪这个小伙子,有点稀奇好吃的食物都要给他留点,一来二去,两人成了忘年之交。李大伯的笑话一肚子,张德彪的脑袋瓜子也精灵,经常把李大伯的新龙门阵化为歌词,就用这民歌调子演唱,全连的劳累和辛苦往往在他的歌声里调笑消散。


李大伯的大女儿李晓芳,当地人称玉观音,聪明能干,许多达官贵人都想为自家儿子说亲,都被这李晓芳一口回绝,那些人虽然没达到目的,但也不敢为难这一直为部队服务的李大伯一家,姻缘的事情也是很难说得清楚的,张德彪在和李家的自然接触中很快就抓住李晓芳的芳心,李晓芳经常盼望这支连队的音讯,往往魂不守舍,连队走了盼连队早点回来,连队来了巴不得天天下雨常住不走,终于有一天两人偷吃了禁果,那纸是包不住火的,李大伯只好把他女儿和张德彪二人的事向连长明说,希望连长成全这桩美好的姻缘。


连长在向营长请示了过后,批准了这桩好事,为了表示对李大伯与连队的军民鱼水之情,连长又专门找到了在西康省电台分管音乐播放的副台长,南京音乐专科学校的高才生陈伯伦先生商量,连长反复照这种民间调子演唱,先生专心记谱揣摩,并多次随连队同行采风,深入沿途乡镇记谱,加进天全民俗口语元素成分,二郎山前后的风情调式,固定了一直传唱至今的康定情歌曲谱。因为是为李大伯的女儿女婿祝贺而作,所以这“张家的大哥,李家的大姐”自然就成了歌曲中的主题人物!


陈伯伦先生的父亲陈耀枢在四川西昌县【今凉山州西昌市】任县长,自幼生长在书香门第家庭的伯伦耳濡目染父亲的勤政爱民,关心民间疾苦,尊尚文明礼仪及民族风俗习惯,立志向父亲学习,为西康教育建设作出自己的一点成绩,完成父亲忙于政务而不能从事自己喜爱的音乐爱好。在考入南京音专学习的四年里,伯伦先生奠定了他从事音乐教育的深厚基石,丰满了他的音乐思维翅膀,带着他在音专的同学张燕琼女士,后来和他厮守一身的伴侣,同志、妻子,放弃留校任教继续深造的绝好机会,回到生他养他的家乡西康,双双从教音乐,把自己的青春年华默默地交给西康这片土地。


在伯伦夫妻的的共同努力中,连长也根据自己的想法和当兵的口语直白表诉,结合雅安到康定这段神奇的多民族融汇过度点的民间直白口语修饰提炼,把当兵梦中都想爱的对象姑娘——月亮,月亮弯弯,也就是农村姑娘,也是西康省会康定城的月亮!战士的激情,化作跑马的云哟,罩在康定的城,一支流动的刚健雄劲的男性标识,在歌曲中化作很简单很直白的爱的精华表达。李大伯的女儿李晓芳和战士张德彪的碰撞就是夜晚的月亮弯弯和跑马云哟的结合,也是对最原始人类自今不变的爱的最高形式的赞颂。


在西康和平解放的日子里,连队随刘文辉将军起义后,连长在解放军62军政治部的外勤第三科任上尉科员,张德彪则随军整编参加自愿军入朝参战,牺牲在异国的土地上。陈伯伦先生随政起义一直在教育事业上教书育人,为西康省培育了不少音乐人才,他自己的嗓子是十分甜润洪亮的,笔者也是他的学生,他笑起来的时候,他唱歌的时候,两嘴角上翘,真的是“月亮,弯弯”,连长和先生在文革前后,一个是历史反革命,一个是右派分子,后来都恢复了名誉,但都心有余悸,对此事从不提起。笔者今也违背了父辈的约定,揭开这一段离奇曲折的尘封往事,康定情歌不是哪一个人的作品,他是西康雅安到康定之间的众人的共同共创。是几百年的风雨烟尘的自然磨砺生成!


西康民歌传唱至今不知不觉已经六十五个年头了,围绕歌曲的作曲作词一直以来是众说纷纭,所以有个别人说是40年代中期,就读于重庆青木关国立音乐学校的福建学生吴文季在从军的康定人中收集到此歌,然后将此歌转交给他的老师伍正谦。伍正谦十分喜爱,又请作曲系的江定仙老师配乐伴奏以便演唱。江定仙配好伴奏后,将原名《跑马溜溜的山上》改名为《康定情歌》,后来伍正谦在学校的一次音乐会上首次演唱了这首歌曲。后来,江定仙又将此歌推荐给了当时走红的歌唱家喻宜萱,喻宜萱同年在南京举办的个人演唱会上公开演唱了此歌,以后便将此歌作为自己的保留节目,从南京唱到了大西北,从国内唱到了国外,使《康定情歌》传遍了世界。


笔者经多年的采访,和从多方的素材说明,认为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现在八十岁上下的当年康定师专读书的多个老人都清楚地记得,当时他们第一次听到的西康民歌也就是在1946年底到1947年之间,并且这些老人还向笔者演唱了原汁原味的西康民歌老版本,歌词也各有各的风格和韵味,西康省的时候一直叫《西康民歌》那个时侯的出版物就是很好的证明。康定情歌的说法应该是文革后期以后的逐渐认可的说法!没有长期生活在这片土地,不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没有像伯伦先生这样与西康有着独特深厚情感和在这片土地上工作学习和生活的人,他绝不会作出将这种土得掉渣的民间小调予以打造而浪费自己的时间。


所以,笔者认为,伯伦先生夫妻和笔者父亲及全连官兵都不能说是原作者,最多只能集体算一个改编者。只不过与原来的这首西康民歌相比,抛弃了原来的太口白粗俗的流气,统一了各地唱法不一的略有出入的曲调和歌词。让这首从雅安到康定沿途民间一直流传的民歌去掉往日的匪气和粗话,变得健康起来,起到了移风易俗的正确引导效果。



一曲优美的《西康民歌》,即今天叫作《康定情歌》的歌曲,醉了你、醉了我、醉了他……醉了世界,更给多少人带来了无限的浪漫遐想!这一首流传于我国西南地区的传统民歌,抒发了青年男女最直白的热烈慕爱,向往能实现组成自由幸福生活的情感表露。她旋律流畅、优美、深挚,今天早已成为世界十大情歌之一,并入选联合国一百首世界民歌。她那“世间溜溜的女子任我溜溜的爱哟,世间溜溜的男子任你溜溜的求哟”十分准确地表现了汉族对康巴男女之间爱情的看法和想当然,她不但征服了国人,也征服了开放的西方人,歌曲无国界,经典之作更无民族界限,这就是《西康民歌》的魅力,歌曲中唱到的康定也因此而被誉为“情歌故乡”。


“溜溜的”,这是天全的标准口语,随着西康情歌的举世闻名,它也不知不觉地成了康定情歌的不可缺少的主要元素了。月亮弯弯,康定溜溜的城哟,于是,康定的月亮也成了西康人民的向往,月亮是什么?是阴,是女性姑娘,是康定城里的姑娘。也是西康省会的康定城里的达瓦姑娘。跑马山上的一朵云是什么,那是男性激情的阳刚图腾,这就是真实的经过妙语修饰的原始直白精华。
  离开了民歌的诞生地,要想闭门造车地创作诞生地民歌的韵味,这简直就是不可思议的行为,不会有任何人成功的。也会闹出许多笑话的!就像先后在国内音乐领域有所建树的一些人士想把这情歌贪为己有一样,水落石出,真相始终是要出现的。更不是那个天才在西康逛了一转就产出了现在才红得发烫的作品,也不是那个歌唱家一夜就唱红了的,正因为情歌来自民间,这个最广大的演唱大众基础,在西康人的血脉里潜移默化了好几百年的酝酿,到该发芽的时候自然发芽。在当时缺少统一健康歌曲及文化的人口较少的西康地区当有了这首歌后,你说不火那才是怪事!


附西康民歌歌词于下:


1,跑马溜溜的山上一朵溜溜的云哟 端端溜溜地照在康定溜溜的城哟 月亮弯弯 康定溜溜的城哟

2,李家溜溜的大姐人才溜溜的好哟张家溜溜的大哥看上溜溜的她哟 月亮弯弯 看上溜溜的她哟

3,一来溜溜的看上人才溜溜的好哟二来溜溜的看上会当溜溜的家哟月亮弯弯会当溜溜的家哟

4,世间溜溜的男子人才溜溜的好哟世间溜溜的女子任我溜溜的求哟月亮弯弯 任我溜溜的求哟

发表于 2014-8-29 18:44 | 显示全部楼层
再论康定情歌中的口语

     康定情歌中的口语“溜溜的”在这首歌中不经意看,就是一串助词口语,其实不然,它有很深的说不清道不明的赞美夸奖褒扬的意思,涵盖很广。为什么这么说呢?请看下面简略道来:

     李家大姐会当家,张家大哥人才好,康定的城,如果没有“溜溜的”就显得苍白平凡,嵌入其中,味道就不一样了,这还不是四川话“巴适”能包含完的。“溜溜的”在原西康省天全县一带简直就是民俗口语,就像阿得,阿得得这样的赞叹词一样,应用相当的广泛;它涵盖有用语言文字都不能尽情阐述得清清楚楚的意思。

    吃面下喉咙,滑溜溜的一下就吞进去了,这说明啥,说明食道通畅,肚子饿极了,来不及咬嚼就下肚了。这溜溜的涵盖的意思还比较简单。又比如:这座山雕,太他妈的溜溜的了,这个涵盖的故事,对座山雕这个凶狠狡猾,残暴的土匪头子就故事太多了;这个溜溜的就代表和肯定了这么多的故事。

    又比如:4,20芦山大地震的来自全国各地的抗震救灾自愿者们,一个二个的太“溜溜的”了,这个溜溜的,涵盖的意思又是另一个又一个动人的故事,多么深厚的赞美感叹和正能量啊!所以,溜溜的就成了一个中性词,很多地方都能用;我也就不一一举例了。

    为什么原西康省天全一带能形成溜溜得这样的口语呢,先说说天全这个地方,他在二郎山的这面和四川的各县接壤,翻过二郎山就是康定所辖的地界泸定县;这是他的地缘所定。上古时候,这里是徙民,史书上徙阳的这个地方就是。天全大二,天全人玩耍的纸牌,四川叫长牌,只有乐山地区盛行其事,故迁徙的徙,估计就是乐山人迁徙到这里的多,溯水而上嘛!这里是藏汉犬牙交错零星散居的地方,历史上经汉政府钦定册封的高杨两大姓土司管辖,清朝政府时才终止。

     因为这地缘优势,藏民族本身就是一个语言简单,其话语涵盖就很深很广的民族,这也是藏汉沟通交流多年后形成的印象了;事实也是如此。所以康定溜溜的城说明:溜溜的他本身就是二郎山这边的人对康定的感觉,只不过是汉语化了的可以派生多意义的绝佳助语,赞美褒奖贬责批评抨击都可如意使用而已。

2014年度优秀网友

 楼主| 发表于 2014-8-29 20:46 | 显示全部楼层
离堆 发表于 2014-8-27 19:57
哈哈,溜溜的舟哥,整的溜溜的好哦!!!

离堆晚上好,谢谢你的一贯支持,亲切握手。
发表于 2014-8-29 21:0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来溜溜的康定还有那么多溜溜的故事
发表于 2014-8-29 23:32 | 显示全部楼层
骑兵 发表于 2014-8-29 08:47
经考据《康定情歌》的作者是四川宣汉的李依若创并于40年代,逐渐流传开来。40年代中期,就读于重庆青木关 ...

      李依若创作《康定情歌》是好事者炒出来的。
      先摘抄一段挺李派对李依若妻子赵莲芝的访谈录:“赵氏已78岁高龄,耳朵有些听不清楚了,我们大声讲话,好半天,她才听明白是怎么回事。赵氏神情黯然,慢慢地讲起往事———李依若在外读书时我还很小,记不清,他在十几岁时由父母作主同宣汉东乡南门一个姓邓的结婚。他不喜欢那位姑娘,便在外读书不回家,后来回来就把邓氏赶走了。在成都读书期间曾回来过,同他妈妈吵了一架便走了。从那以后她妈妈就限制他的盘缠。他用的钱,多是他父亲悄悄给他的。我嫁给他时只有十六岁。他人长得很高,很活跃,同那些年轻人很合得来。他经常教年轻人唱歌,他也写了很多歌,《二嫂》(《苏二姐》)很多人都会唱。年轻时我们经常骑着牲口(马)在村里走,尤其爱在鲁班河边走。他不要马夫拉马,他自己拉,我骑在马上,他拉着马在前面又唱又跳。……有一回他和刘树仁一起喝酒时唱了首跑马歌,那首歌我记不全,说啥子李家溜溜的大姐张家溜溜的大哥哟…… 。” 从这段访谈中可以得知,赵莲芝只知道李依若写了《二嫂》、《苏二姐》等民歌,当地很多年轻人都会唱。而跑马歌赵莲芝是听李依若和刘树仁喝酒时唱过,歌也记不全。
      再来看康定文化界的老前辈、76岁的回族作家张世勋的回忆:“跑马山相传是清朝打箭炉明正土司每年农历五月十三在康定城后山的‘登托拉’举办赛马耍坝子活动而得名。康定城清末前称“打箭炉”,清末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改为康定府。因此,《康定情歌》的创作时间应该是清末之后。据张老师讲:他母亲马云秀在清末年八九岁时,就听到大人们传唱《康定情歌》。《康定情歌》的词曲既是雅拉乡藏汉先民的集体创作,也是藏汉民间文化的逐年积淀。在雅拉乡,流传着20多首民歌,其中“溜溜调”就有三四种歌词。解放前流传的《康定情歌》歌词只有三段,第四段‘世间溜溜的女子,任我溜溜地爱哟,世间溜溜的男子,任你溜溜地求哟’,是1952年《康定情歌》被推选参加世界青年联欢节民歌大赛时,团中央在审查歌词时加上的。”“《康定情歌》走红世界是1952年世界青年联欢节民歌大赛中,由康定藏族姑娘尼玛月珠演唱,并获得银质奖。当时,四川省团委通知西康藏族自治区(现甘孜藏族自治州)团地委,推荐一名藏族青年民歌手参加世界青年联欢节,那时的团地委书记白尚武(后曾任四川省公安厅长)找到康定中学校教导员、团支部宣传委员张世勋、团组织委员包锡鸿老师,要他们物色候选人。张、包两老师认为藏族女学生尼玛月珠精通藏汉两语,并且能歌善舞,形象俊美,一致推荐尼玛月珠作为人选。就这样尼玛月珠参加了维也纳世界青年联欢节,她演唱的《康定情歌》获得银质奖,为康巴儿女争了光,也为刚刚诞生的新中国赢得了盛誉。从此,《康定情歌》便被世界各国不同的文字、不同的语言传抄歌唱,流芳世界。”张世勋作为《康定情歌》传播的当事人,他的回忆具有相当的权威性。
      看了上面两位当事人的回忆后,再来看骑兵的回帖,骑兵说:“一位老人说,他们十几岁时在康定听见的康定情歌不是今天这个样唱的,那时是这样:‘跑马溜溜的山上,一朵溜溜的云,端端溜溜的照在朵洛大姐的门,朵洛溜溜的大姐人才溜溜的好哟,会当溜溜的家来会为溜溜的人……。’”这段话与张世勋先生回忆其母八九岁就听大人唱《康定情歌》基本吻合。
      (待续)
      


      
      

2014年度优秀网友

 楼主| 发表于 2014-8-30 11:04 | 显示全部楼层
223红豆 发表于 2014-8-28 00:07
本帖最后由 223红豆 于 2014-8-28 00:09 编辑
     溜溜的情歌,原汁原味。溜溜的云朵,形象传神。看着不 ...

红豆周末愉快,非常谢谢你的精致点评与热情支持,握手!
发表于 2014-8-31 11:27 | 显示全部楼层
      老人在十几岁时听见的康定情歌已经无限接近现在的《康定情歌》,按时间推算,当时李依若还是个婴儿。《康定情歌》中的李大姐是一个会当家、会维人的家庭妇女,与李依若“在成都读大学时一个康定的同学、姓李的女子”形象不符,说《康定情歌》是李依若为纪念和李大姐的恋情而创作乃无稽之谈。
      《康定情歌》第四段来源于白屋诗人吴芳吉的诗:“我非负你你无愁,最好人生贵自由;世间女子任我爱,世间男子随你求。”按张世勋老人的说法,这段词是解放后加进去的。如果此言可信,李依若连改编的资格都谈不上。联系到李依若的妻子赵莲芝都不会唱这首歌,情歌作者是李依若只能是好事者的道听途说而已。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