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5944|评论: 12

[群众呼声] 传统文化是否被外来文化侵蚀?(投票之前,请仔细思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9-2 11: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昨日,看新闻,发现外来文化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因外来文化而淡忘传统文化比比皆是,现在的孩子喜欢更多的是变形金刚、蝙蝠侠等。转念一想,为什么中国不能像法国一样保护自己文化,保护自己的价值理念。
今日,在网上一搜,才发现这种现象由来已久,而且是众说纷纭。亲,你的意见呢?
单选投票
88.00%
12.00%
0.00%
0.00%
您所在的用户组没有投票权限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47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14-9-2 11:17 | 显示全部楼层

评论:怕文化入侵是弱国心态
2012年02月28日 13:48:09
来源: 环球时报  新华微博分享到腾讯微博分享到QQ空间分享到新浪微博【字号:大 中 小】【打印】
【纠错】
“文化侵略”似乎是一种很流行的担忧,总是能听到有人忧心忡忡地提醒国人警惕来自西方的“文化侵略”。但到底什么样的行为可以被算做是“文化侵略”呢?其实我们并没有找到一个很确定清晰的标准。

如果将标准定义为,文化侵略行为是带有强制性的,会对被侵略国人民的情感和文化造成巨大伤害的,那么,我们似乎很难把洋影片、洋快餐、洋节、洋词在中华大地的流行草率地认定为遭受到了文化侵略。

同时我们也看到,西方社会对春节的好感和兴趣与日俱增,中国的汉语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中华饮食也征服了全世界的胃。显然,我们不会同意其他国家的人们把这些变化说成是来自中华文化侵略的证据。

因此,对于这些不同文化相互交融过程中出现的正常现象不要太过紧张,过分紧张其实是弱国心态的一种表现。文化的吐故纳新和不同民族文化间的相互交融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基本方式,若我们无法摆脱文化上自卑心态和弱国心态的控制,自困于“文化侵略论”的藩篱,反而不利于中华文化的复兴与发展。其实,在中华文化五千年乃至更长的发展历程中,封闭的时间远比开放的时间短。

再说,每一种民族文化的形成都有其深刻的根源和文化内核,随着跨文化交流活动的进行,不断融入外来文化的一些元素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具体形式,但要设想一个民族完全移植其他民族的生活习俗和文化心理,则是难以想象的。全盘西化在实际的行动层面上,只能代表落后国家在制度和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领域一种全方位的学习和模仿。日本从明治维新时期就提出全盘西化的策略,但在全盘西化了一百多年之后的今天,我们却常常感慨于日本文化能够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得到那么好的保护与传承。先进的文化,真正有竞争力的文化,有内生发展能力的文化,能够不断从异质文化中主动汲取营养的文化,是不害怕什么文化侵略的。

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目前还有很大差距。面对差距,紧张、警惕、防范都是自然的本能反应,但这样的反应绝非正确的理性选择。真正理性的态度应该是强大自我,而非通过阻滞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来进行自我保护。强大自我,体制变革,是我们唯一的出路。

 楼主| 发表于 2014-9-2 11:18 | 显示全部楼层

           美国的文化侵略

2013年03月06日 16:26 来源:中新网-华文报摘 参与互动(5)  美国人的全球“侵略”十分厉害,除枪杆子的战争之外,还有软文化的侵略。

美国电影,是美国文化侵略的重要武器。至今的美国电影,仍是国人所欣赏的外国“大片”。不少大制作,远如《乱世佳人》,近如《泰坦尼克号》,都令人津津乐道。至于电影的奥斯卡奖,更是国际电影界一年一度的盛事。

美国饮食文化,横扫全球。最早是“可口可乐”的饮料。改革开放以后,可乐几乎占领了中国软饮料的半壁江山。继而是麦当劳和肯德基等的快餐店,在神州大地遍地开花。现在连星巴克的咖啡店也开得大街小巷处处皆是。这种美式饮食文化,“俘虏”了中国亿万的青少年儿童。 到美国留学,成为中国青年学生出国首选。到美国去“镀金”,既是青年人的梦想,也是达官贵人“进军”海外的第一步。我常常说,几十万的留美学生,加上他们的家长或家庭,都是中国放在美国的“人质”。

美式日常用品,也侵入中国的寻常百姓家。以人人常用的牙膏为例。美国的高露洁牙膏几乎垄断中国的牙膏市场。他们的广告铺天盖地,他们连中国的一些较为著名的牙膏厂也收购了。过去还有一些中国名牌,现在都已销声匿迹。

中国现在采取的是自由经济模式,并不歧视外资企业,也并不限制外国商品和商户的正当倾销。但是美国佬号称自由经济,一遇到中国的价廉物美的商品进入美国市场,便大声叫喊影响美国人的就业,就要加重入口税项来加以限制。至于中国拟向美国购买某些高科技产 品,又以种种借口禁止交易。号称自由国家的首领,又何曾在贸易上对我们采用平等态度?

如果今天的中国饮料“娃哈哈”畅销美国,今天的香港华资的“大家乐”和“大快活”餐厅到美国各城镇遍地开花,中国的“田七牙膏”代替“高露洁”畅销美国,美国会否以平常心面对如此的自由竞争?美国人的霸道和双重标准,在此暴露无遗!



 楼主| 发表于 2014-9-2 11:21 | 显示全部楼层
  法国政府对本国文化的保护和传播

  2007-06-0517:57:13来源:当代世界网友评论0条进入论坛

  朱伟明/文

  2006年10月,法国总统希拉克在访问中国武汉期间的一次宴会上,朗诵了唐代诗人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作为宴会致辞的开场白,而前一天在北大的演讲中,他也引用了中国的哲言“二人同心,其利断金”。这位法国前总统对中国文化的热爱由此可见一斑。而对于本国文化,这位总统更是坚决的捍卫者。2006年3月,希拉克在出席欧盟首脑会议期间,做出了一个看似唐突的举动:欧盟下属雇主联盟负责人、法国人塞埃在欧盟25国首脑面前发言时坚持用英语而不用自己的母语法语。希拉克总统毅然起身离席,以示抗议,直到塞埃发言完毕后才重新返回会场。希拉克此举虽然遭到英国等国媒体的冷嘲热讽,却得到法国媒体和民众的赞同,被赞许为以实际行动保卫法国的民族利益。

  法国是一个有着丰富文化遗产的国家。直到20世纪中期,法国在西方世界中一直保持着它的文化优势地位。当今,面对几乎遍及天下的美国文化产品,法国政府为了保护本国文化产业,不遗余力地在国内加强对文化发展的扶持力度,在国外则由外交部和其他涉外机构推进文化交流,加强法国文化的对外影响。政府坚信法国的形象同它的文化密不可分,始终起着法兰西文化的保护者和传播者的作用。

  历史渊源

  国家参与文化事务在法国历史上很早就开始了。1257年,后来举世闻名的巴黎大学就是在卡佩王朝的国王圣路易的支持下建立的。1539年,瓦罗亚王朝的弗朗索瓦一世颁发《维雷-科特莱敕令》,谕令法语作为官方语言,规定起草判决书和公证书必须使用法语。1635年波旁王朝统治下的法国成立了法兰西学院,制定法语语言规范、监督法语的演变。17世纪,特别是在路易十四时期,国家更是承担了艺术保护者的责任,鼓励、资助艺术家和作家进行创作。凡尔赛宫的设计建造以及1680年法兰西喜剧院的创立都见证了昔日君王对艺术扶植的雄心。17、18世纪时,在成立艺术院校和手工艺工场(壁毯、瓷器)的时候,国家采取皇家庇护和资助以及审查的手段,对文化产品施加影响。

  19世纪法国政局不稳,政权更迭频繁,虽然组建一个稳定的政府困难重重,但是从复辟王朝到第三共和国的历届政府都始终不渝地坚持了有利于发展文化艺术的政策。艺术和文化被看作是实现民族团结和同一性的强有力的保证。特别是在第三共和国时期,国家更是加强了对艺术创作的支持及对国家文化遗产的保护,并确认国家有负责艺术教育及普及本国艺术财富的责任。

  1958年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成立后,法国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工作,于1959年7月14日颁布政府令,宣布成立法国历史上第一个文化部,著名作家安德烈·马尔罗担任首任文化部长。政府令同时阐明了法国的文化政策:“使最大多数的法国人能接触全人类的、首先是法国的文化精华;使法国的文化遗产拥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促进文化艺术创作,繁荣艺术园地。”此后,法国历届政府基本上持续执行了这一文化政策。

  立法保护

  法国并没有把文化发展视作单纯的市场或产业行为,而更看成一种国家行为,注重政府的行政庇护与大力扶持。这既是出于对法兰西历史文化传统的自豪,也是为了因应在当今世界上所面临的英语强势文化的巨大压力。第五共和国成立以来,法国先后出台了《保护及修复历史遗迹法》(1962年和1967年),《古迹保护法》(1967年),《建筑法》(1977年),《图书单一价格法》(1981年),《著作法》(1986年)等等。以法语语言立法为例,1994年8月4日,法国议会通过了文化部长杜邦提出的“关于法语使用的法案”,简称杜邦法。杜邦法规定禁止在公告、广告中,在电台、电视台播送节目中(外语节目除外)使用外语;要求在法国境内出版的出版物必须有法语的概述;在法国境内举行的各种研讨会,法国人必须使用本国语言做大会发言等等。对违反杜邦法的将处以罚款。立法生效后,执行是严格的。当迪斯尼乐园在法国落成时,法国政府就要求它把景点名称译成法语。

  像法国那样对本民族的语言、文化如此重视和保护的国家为数不多。政府要求民众像爱护自己眼睛一样维护民族文化的独立,将本国文化与国家形象紧密联系在一起。法国政府的这种忧患意识和保护措施却并非没有道理。2006年5月,法国文化部长在一个关于文化多样性的圆桌会议上曾列出以下数据:目前,美国制作的影片占据了世界电影市场85%的份额,这些影片在欧洲占市场份额的71%,日本64%,美国本土97%。法国在保护民族文化方面尽管作了许多努力,但是美国电影仍然占据了法国电影市场的60%;在影碟唱片方面,占领了市场的80%以上。其他欧洲国家的情况更糟糕。比如英国,国产电影只能占到10%的市场份额,曾经有过电影辉煌时代的意大利国产影片只占本国市场的5%。这些数据无一例外地说明法国政府这样做的必要性。

  各方参与

  除了立法保护,财政支持也是必不可少的。法国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支持主要有三种形式:1、国家层面:国家拨给文化部的款项自20世纪90年代翻一番后,2006年达到28.86亿欧元,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经费主要用来进行文化基础设施投资、资助各类文化活动、支持文化遗产保护、鼓励创作及出版等等。2、地方政府层面:法国的大区、省、市、镇政府都有支持文化事业发展的财政预算。1982-1983年政府制定的“文化分散政策”将文化活动、资金和设施从过去集中在巴黎的做法改为分散到全国各地,从而扩大了地方政府在文化事务方面的参与范围并且增加了这一方面的经费。希拉克总统在1995年上任不久又宣布了两项重要决定:在他任职期间,不在巴黎开工大型文化工程;把文化经费提高到国家预算的1%。文化部也宣布了两条重要措施:今后10年中,政府三分之二的文化投资用于外省;重要的文化设施大部分建在外省。得益于这一政策,地方政府以同国家结成合作伙伴的方式,在活跃法国文化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许多省会城市和地区大城市,无论在遗产保护还是开展专项活动及支持创作方面都投入了巨大的财力。有好几个城市还是国家级甚至世界级文化机构的所在地。如在里昂、圣艾蒂安和格勒诺布尔的现代艺术博物馆、阿尔勒的国立摄影学校、马赛的国立高等舞蹈学校、尼斯的马蒂斯展览馆等等。3、第三种形式中文译作“对文学、艺术或学术事业的资助,奖励或庇护”。法国政府通过制定减税等政策鼓励企业为文化发展提供帮助,如支持文化事业的企业可以享受3%左右的税收优惠、支持文化事务的协会的经费大部分由国家和地方政府补贴等等。既可以让企业扬名,又可以冲抵企业税收,因此很受企业重视。建立基金会或者资助大型文化项目成为很多大集团的公关政策。比如卡地亚基金会资助造型艺术、路易·威登赞助抽象艺术等等。同样,许多大公司还为法国耗资巨大的遗产保护工程出资:法国电力公司参与了巴黎荣军院大圆顶的修复,柯达公司出资拉科斯岩洞的复制工程。在2004-2005年的中法文化年活动中,有20多家法国企业成立了“法国文化年荣誉委员会”,共集资约1000万欧元。

  文化外交

  法国的对外文化传播始于法语教学。早在1884年,法国就成立了以在海外教授法语为主的“法语联盟”,目前已在138个国家建有1098个分支机构,拥有近万名教师,30多万名学员。另外,“法语国家组织”目前有55个成员国和10个观察国,每年预算达2亿欧元,其中法国出资三分之二。法国外交部设有专门负责对外文化交流的部门“国际合作和发展总司”。

  近年来,面对来势汹汹的美式文化,法国在外交上富有想象力地先后提出了“文化例外”和“文化多样性”的理念,与美国打起一场文化保卫战。1993年,在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过程中,美国指责法政府对本国文化产品“补贴”,违反了自由贸易原则,要求取消对美国影视作品进入欧洲市场的“配额限制”。当时的情况对法国很不利。欧盟内许多国家对文化的重视程度也远远不及法国,认为文化就是一种产品,可以自由交易。法国为了拒绝强势的美国影视产品自由进入法国市场,保护本国的影视文化发展,首次提出“文化例外”的主张,指出文化产品不同于一般产品,不属于自由贸易的范畴。在以后几年的国际贸易谈判中,法国始终坚持这一主张。

  1999年,在世贸组织西雅图谈判前夕,法国在欧盟会议上不懈地捍卫它的“文化例外”思想,并最终获得欧盟成员国赞同。欧盟于1999年10月26日的声明中指出:“欧盟在世界贸易组织今后的谈判中,将如同在乌拉圭回合谈判中一样,注重欧盟及其成员国保护并发展其制定及施行各自文化及影视政策的能力,以保护各国的文化多样性。”

  为了在全球范围内创造条件,让更多的国家接受这一思想,法国总统希拉克在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1次大会的开幕式上,正式提出法国的立场:“应对文化全球化,就是要提倡文化多样性。这种多样性是建立在确信每个民族可以在世界上有自己独特的声音,每个民族能够以它自身的美丽和真理充实人类的财富。”自此,法国正式将“文化例外”的提法改为“文化多样性”,将有关文化产品问题的讨论从世贸组织转向教科文组织。文化多样性成为法国政府文化政策的轴心。在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上,法国和加拿大共同提案,要求通过一个“文化多样性国际公约”。大会最终通过决议,授权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启动起草一个关于保护文化多样性国际公约的工作。2005年1月25日,中法两国文化部长发表联合声明,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在制订的《保护文化内容和艺术表现形式多样性国际公约》应力求实现的原则和目标进行了阐述,认为公约应承认文化产品与服务的特殊性,它们不同于其他商品;国家有权采取支持措施促进文化多样性等。

  希拉克在解释他因为同胞不说法语而起身离席的举动时说道:“我们不能将明天的世界建立在一种语言之上。”通过捍卫母语,希拉克表达的是法国政府捍卫法兰西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决心。5月16日,希拉克正式卸任法国总统。据称,他将继续致力于“文化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事业。

 楼主| 发表于 2014-9-2 11:23 | 显示全部楼层
独家:法国文化遗产保护——法律健全体制完善
         2013年06月21日 09:46:15         来源: 新华网

凡尔赛宫作为法兰西艺术的明珠,是法国文化遗产保护的重点。(资料图片)

    法国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的共有38处,列为国家文化遗产的共有约4.4万处。这些散布在法国各地的名胜古迹历史建筑是法国人的骄傲,每年吸引全球游客逾8000万人次,为世界首位。而在遗产保护方面,法国也走在世界各国前列。

    法国向来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首先是从法律层面不断充实历史文化遗产的界定与保护。1887年,法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立法保护文化遗产的国家。1913年,法国立法设立了专门负责对历史古迹分类的机构,并且将所有古迹登记造册。1943年,距历史古迹四周500米范围内的区域被法律划定为受保护区域,任何人不得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随意改动原建筑风格。这一举措有效地遏制了乱拆乱建行为。

    其次,政府愿意加强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投入。文化遗产行业能为法国创造10万个就业机会和50亿欧元的收入。在经济危机时期,这对于国家经济复苏起到支撑作用。2013年,法国政府在编制预算时,计划为文化遗产保护投入7.76亿欧元。

    此外,法国政府出台政策,鼓励有实力的基金会、企业和个人出资支持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个人可以获得相当于捐赠数额66%的税收优惠,企业从营业税中扣除相当于捐款60%的税款。政府还简化了遗产保护性基金会成立和运作的手续,并给予税收优惠支持。

    对于发展旅游业给文化遗产保护带来的压力,许多文化遗产单位依靠常态化运行机制,进行自我保护。

    凡尔赛宫作为法国王室最华丽和著名的宫殿,属于世界文化遗产,是法国第三大旅游景点,2011年吸引609万人次参观者。凡尔赛国家博物馆馆长卡特里娜·贝卡尔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法国对文化遗产的管理更多依靠的是一种常态化的运行机制。

    凡尔赛宫在安全保障方面的措施一丝不苟。进入城堡大门之前参观者必须进行安检。游客被要求寄存包括拐杖、雨伞、刀等尖锐物品以及童车、箱包等笨重物品。相机三脚架、复制品、石膏模型也不能带入展厅内。凡尔赛宫全天候使用录像监控系统。每个展厅有专人巡视,对不当参观行为进行阻止。游客在展厅内禁止使用闪光灯。展示区域和观众停留区域被严格分开,观众不得触摸花瓶、雕像等文物。凡尔赛宫还拥有一支专属消防队,24小时待命,以防出现火灾等紧急情况。

    法国不仅不遗余力地保护文化遗产,更重视文化遗产推介工作,教育每个人发自内心地维护这笔无价的历史文化财富。为了让更多的人走近和享受文化遗产,增强民众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1984年法国率先推出了“文化遗产日”活动。

    在每年9月的第三个周末,法国所有的博物馆、艺术馆、总统府、市政厅和城堡等都免费向游客开放。这项活动得到了欧洲其他国家的积极响应,1991年欧洲理事会决定将这一天定为“欧洲文化遗产日”,从此该活动在欧洲40多个国家展开。(《参考消息》驻巴黎记者梁霓霓、特约记者杜艺报道)

发表于 2014-9-2 11:27 | 显示全部楼层
  端午节是中国文化还是外国文化,韩国申请了非物质文化保护项目端阳节。

 楼主| 发表于 2014-9-2 11:32 | 显示全部楼层
美国文化入侵难以抵挡?http://www.letv.com/ptv/vplay/20556572.html

发表于 2014-9-2 11:34 | 显示全部楼层
任重道远:lol:lol

2014年度优秀版主 2015年优秀版主 2016年优秀版主 2017年优秀版主 2018年优秀版主 2019年优秀版主 2021年优秀版主 2022年优秀版主 2024年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14-9-3 00:28 | 显示全部楼层
值得探讨
发表于 2016-12-25 20:11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的传统文化要弘扬!不能丢,东西方好的东西也要借鉴!取长补短!就好像日本把中国的传统文化用来治国!中国的孔子文化走向世界!也就是这个道理!可东西方一些不良文化的进入的腐蚀国人行为!就好像外国侵略中国先来卖大烟一样麻!就是这个道理!

发表于 2017-1-6 20:29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川地理否则vjsc

发表于 2017-1-6 22:23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化在于交融,几千年来人类如此,汉民族如此,中国如此。。。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