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061|评论: 0

社区居民翘首企盼“微公益” ——乐至县群团社会组织服务中心采访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9-18 15:48 | |阅读模式

听说乐至县群团社会组织服务中心自今年4月29日正式挂牌运行以来,全力整合县内外公益资源,创新策划了“每周1小时微公益行动,实施“1+3社区关爱计划、”“群团微公益行动日、”“快乐周末”活动、“邻里守望行动”5项微公益行动,社区居民周周翘首企盼,本报记者专门来到乐至县一探究竟。
    9月13日,周六。家住乐至县文庙沟社区的李系荣大爷早饭后没像平常那样外出买菜,而是坐在阳台上,等待着每周六的乐至县群团微公益行动日活动,原来呀,大爷这两天家里电视老出问题,想请志愿者们帮着瞧瞧。
  八点半一过,县群团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的志愿者陆续来到社区,一天的群团微公益行动日活动正式拉开。两名志愿者被请到李系荣家……一顿饭的功夫,李大爷家的电视机恢复了正常。“小伙子,谢谢你们咯,以后你们要经常来哦。”李大爷说。“放心吧,以后每周六我们都会来,有啥子问题,下楼找我们就是。”志愿者说。
    今年5月17日以来,每到周六,来自乐至县各行各业的近50名志愿者深入曙光、西街和文庙沟等社区,为社区居民送上了免费维修手机、免费维修小家电、免费拍摄全家福、免费理发义诊等服务。
    “此次群团微公益行动不同于以往一阵风的志愿服务,活动专门建立了长效机制,利用志愿者休息时间进社区、到家中,为群众提供免费志愿服务。”乐至县群团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主任颜凯介绍,乐至县将每月第一个星期六定为“群团微公益日”,定点开展志愿服务。
    记者了解到,“群团微公益日”活动,只是该中心创新策划5项微公益行动中一部分。谈起群团工作扎根社区,着力基层,该中心副主任李丞感慨地说,每年3月5日学习雷锋日活动,群团部门开展相应的活动,其中之一是到敬老院开展慰问和服务。今年的活动很顺利,老人们也很高兴,但院长在感激之余最后私下的一番话触动了我,他说:每年3月5日和重阳节到我们这里来开展活动的人都很多,大家来打扫卫生,一片树叶、一根枯草都不剩,还义诊、表演节目,我们都很感激,但往往第二天就一个人都没有了,老人们反而很失落,群团组织是干实事的,能不能帮忙统筹安排下,这样隔三差五都有人来,也有生气。这件事引发了我的思考: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不能像一阵风,更不能“消费”服务对象,群团组织应该凝聚更广泛的力量,引导志愿服务从“应急式、运动式、行政化”向“常态化、自发性、社会化”转变,让 “3·5”变成“365”。
    乐至县群团社会组织服务中心成立后,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每周1小时微公益行动”,倡导每人每周做一小时公益,通过该活动让公益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同时,每月第一个星期六定为“群团微公益日”,除定点开展便民志愿服务外,还积极开展维权帮扶服务,整合群团部门维权帮扶资源,整体入驻社区开展民情收集、矛盾调解、权益维护等活动;技能提升服务,整合培训资源,以“菜单式+项目化”为社区居民提供技能提升和知识普及服务;文化发展服务,组织文艺志愿者团队开展文化演出服务,倡导开展“社区跳蚤市场”活动等。此外,群团部门周末轮流深入社区组织开展“农民工培训课堂”“快乐星期六”留守学生免费素质拓展、妇女居家灵活就业创业培训等活动。
    今年中秋节前夕,作为志愿者一员的中心主任颜凯带着月饼来到留守学生罗旭琴家,看望小罗和她的奶奶,并陪着奶奶聊小罗的学习、生活和近来的状况。罗旭琴是乐至县希望小学的一名留守学生,父母早年离异,目前都在外地打工,12岁的小罗与年迈的奶奶一起生活。今年5月,乐至县群团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组织实施“1+3社区关爱计划”,颜凯、李丞等中心工作人员成为第一批1对1帮扶志愿者与罗旭琴、张欣雨等留守学生以及留守老人、残疾人结成对子,通过日常电话联系和每周至少一次上门走访,给予帮扶对象亲情陪伴和生活帮助(如:助购、助医、助修等)。目前已有上百志愿者加入了“1+3社区关爱计划”。
    “中心成立以来,通过这个平台凝聚了更广泛的社会力量,我们的志愿服务已从‘应急式、运动式、行政化’向‘常态化、自发性、社会化’转变。”李丞说。(四川工人日报  杨诚波)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