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间在《晚霞》杂志看到这篇文章,转发于论坛,大家分享。
百年川剧“司鼓第一人”
文∕王国平
最早关注“卫生打鼓匠”王瑞诚已经是八年前的事了,川剧名家许倩云来都江堰时告诉我:“你们灌县有个‘王打鼓’,了不起,是四川近一百年来最著名的司鼓!”
于是我开始查找有关王瑞诚的资料。但是,因王瑞诚生前为自己铁定了“不留声(录音)、不留影(照片)、不留迹(文字记载)”的三不原则,虽然他大名鼎鼎,但是有关他的记载除了《川剧简史》和《灌县志》上的百余文字之外,再也找不到只言片语。他的身世和艺术简历至今是川剧史上的一片空白。
寻寻觅觅数年,无果!
“我晓得王瑞诚,可能这个世界上也只有我才说得清楚他老人家了!”一次意外的机会,当我采访都江堰市艺术实验团团长、79岁的老戏剧家陈远鸿时,竟意外得知陈老与王瑞诚渊源甚深。这位王瑞诚世居同乡的关门弟子、被誉为“第二个王瑞诚”的陈远鸿向我回忆了王瑞诚先生的一生,解开了中国川剧史上的许多不解之迷。
人生第一“槌”敲在额头上
1878年,王瑞诚出生于灌县志诚镇(今灌口镇),祖业颇丰,家中有田40余亩,吃穿不愁,算得上一个富家子弟。其他的富家子弟都养犬、遛鸟、吃酒、狎妓,而王瑞诚啥也不好,就喜欢到公堂(围鼓茶园)或剧场听戏,必至终场。
当时灌县最早的一个公堂“石竹堂”设在南街,老板是灌县城里袍哥(民间帮会组织)的舵把子(袍哥的头头)师竹筠。二十多岁的王瑞诚在石竹堂里当了一个二鼓手。为了掌握司鼓技艺,王瑞诚常常在家以小扁圆石代鼓进行练习。当时的石竹堂堂风非常严,堂子里坐着的全是头戴披披帽的老把式,一个二个马着脸,气氛严肃得很。王瑞诚年轻,思想解放,敢于创新,总在打鼓时打出一些新花样,便激起了许多老鼓师的不满。
有一天,王瑞诚又在打鼓时来了点新打法,立即被旁边正在司鼓的老师“咚”地敲了一鼓槌,师竹筠也气得大骂:“你龟儿子纯粹在这儿乱臊。”自尊心很强的王瑞诚怎受得了这个气,他摸了摸额头上渐渐鼓起的青包,当场掀翻鼓架,操了堂子,一溜烟跑得无影无踪。
惹恼了舵把子这还了得,看来灌县是不能再呆下去了,王瑞诚卖掉祖遗水田,连夜逃往成都。
打出“第一鼓”的名气
离开灌县的王瑞诚逢师必拜,逢艺必求,只要听说某人戏剧方面有绝活,他便不远千里去拜访。他先后师从著名鼓师彭华亭、段华亭和杨吉亭,还到成都“三庆会”、“进化社”、“永乐班”与友人切磋交流。他甚至连道士做道场也不放过,总要在一旁默默观摩,有时还自己出钱招待道士吃饭,目的只有一个:学习道土们打鼓和吹奏管弦乐器。
聪慧过人的王瑞诚很快就打得一手好鼓,在戏剧界声名日隆。王瑞诚练习打鼓跟别人不一样,他打的不是普通的鼓,而是在绣花绷子上蒙上一层牛皮纸,这种鼓打起来难度特别高,轻了打不响,重了就会敲个大窟窿。王瑞诚就是在这种鼓上练成了绝世鼓艺。
有一年,重庆川剧界慕名请他去献艺,初到的第一晚上清唱,请王瑞诚司鼓。鼓用红绸布包得清丝严缝,显得非常庄严、隆重,实际上是考验王瑞诚的基本功。戏完鼓停后,红绸上面鼓心处只留下两个小点,在座行家们惊叹不已,赞美他风度文雅、干净利落、技艺已达炉火纯青之境界。于是“卫生打鼓匠”之名便不胫而走,越传越远。
当时成都最著名的戏班要数“泰洪班”,该戏班专唱胡琴戏,而且剧目全是难度非常高的“硬本子”,如高腔戏《五袍四柱》、《江湖十八本》等,掺不得一点假水。王瑞诚就在“泰洪班”当家司鼓。他用自己的智慧、才华和力气打出了“第一鼓”的名气,同时也为“泰洪班”挣来了如日中天的声誉。
那时的王瑞诚在四川戏剧界司鼓之列是魁首人物,许多剧场和戏班以能请到王瑞诚司鼓为荣。王瑞诚每到一处,川剧玩友和剧团必修大牌坊,张灯结彩,悬挂“热烈欢迎全川著名鼓司王瑞诚老师来我班司鼓”之类的大型标语,格外醒目。由此可见其技艺之高、影响之大、口碑之佳。
一“鼓”作气创建“清雅堂”
抗战前夕,时局动荡,在外漂泊多年的王瑞诚想回灌县老家。
但是他又怎么惹得起当年得罪过的袍哥大爷?难道就这样眼睁睁地望着那一片分别多年的故土而不能归吗?回家成了盛名之下王瑞诚的最大心愿。
恰在此时,一个机遇来了。当时,灌县实行的是防区制度,时任防区旅长的是绰号“龚拜子”的龚谓清,“傻儿师长”樊鹏举部准备接防灌县,遭到龚谓清的拒绝。不久,灌县的总舵把子刁青云被上海青帮请去“洋盘”了一圈后回到成都。因为刁青云的特殊身份,樊鹏举封其为司令官。司令官要回灌县,当然得带很多随从,于是因司鼓而深得同样是川剧玩友的樊鹏举和刁青云欣赏的王瑞诚自然而然地穿着随从的衣服,间到了阔别多年的家乡。
回到灌县后,王瑞诚决心弘扬川剧事业,于是成立了当时远近闻名的“清雅堂”。为了不受石竹堂袍哥们的搅臊,王瑞诚聘請了刁青云担任清雅堂的会长,自己坐堂司鼓。清雅堂很快成了全川非常有影响的玩友公堂。
因为王瑞诚的声名和影响,当时灌县成为全川很有影响的川剧之乡。著名的川剧艺术家阳友鹤、康芷林、萧楷成、周慕莲、浣花仙、静环、张惠霞、许倩云等人经常到灌县,且每到灌县都要登门拜访王瑞诚,并以演出时请他司鼓为快。抗战时期,我国著名京剧四大名旦之一的程砚秋旅灌,也亲自登门拜访王瑞诚,并邀游青城山,促膝谈心,交流京、川剧艺术。程砚秋对王瑞诚的艺术才华佩服不已。
1945年,王瑞诚收下他一生中的最后一个弟子陈远鸿。
1948年秋天,70高龄的王瑞诚打完了最后一记鼓之后飘然仙去,他一生司鼓无数,唯有这一次打鼓不是为舞台上的剧目而击,而是为自己的人生之戏轻轻地敲上最后一响。
敲出累累硕果
王瑞诚先生虽然已经离开我们60年了,但是他那谦虚好学,锲而不舍的执著精神至今深深地影响着川剧人。他司鼓数十年,虽然所传弟子不多,但个个都是出类拔萃的川剧精英,至今所传的川剧司鼓艺术都是王瑞诚当年司鼓之精髓。
他的开山弟子喻绍武,30岁不到便成了名满全川的司鼓大师,执掌川剧之牛耳。喻绍武后来刻苦钻研,潜心学艺,渐成川剧西坝派的代表人物,并最终成为川剧一代宗师,他对川剧艺术进行了翻天覆地的改革,使川剧艺术达到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整整影响了一代川剧事业的发展。
他的弟子中有名扬四海的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许倩云,还有在“川剧窝子”锦江剧场成都玩友协会坐堂司鼓的关门弟子陈远鸿……
陈远鸿说,瑞诚老师是一个聪慧过人,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他的司鼓艺术代表着中国川剧近百年来的最高水平,他已仙游多年,但他当年的鼓声至今犹响在耳畔。
而如今,陈远鸿也驾鹤西去,还有几人记得王瑞诚先生的鼓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