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昔堡子关 堡子关,实谓汶川县城威州镇杂谷脑河与岷江交汇处的山脊,布瓦山脉至此戛然而止,偎依于两水之怀。这里历来有“三山雄秀,二水争流”之描述。堡子关古时为两江的桥头,是通往理县(薛城)方向的要津。可谓西路险关要冲。当时在此设堡守卫,故又称“保子关”、“新保关”等。这种“一山分两水”或“两水夹一山”之处还被称为“龙头”(或龙嘴),喻为重要地势位置。的确,在古时交通极为不发达时,尤显其重。 以前连接威州与桑坪之间的是两道索桥,一桥跨越杂谷脑河,一桥跨越岷江,堡子关则成了两桥的天然过渡连接点,相当于“天然桥墩”,并建有桥亭(俗称“桥洞子”)。民国24年(1936年),国民党军为阻击红军北上抗日,将两索桥烧毁。民国26年又重建,以解两岸居民及过往行人出行之忧。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于1955年将索桥改建为钢绳木板吊桥,大大提高了桥的安全性和持久性。并将跨越岷江的命名为“红军桥”,横跨杂谷脑河的命名为“人民桥”,喻为人民和红军心手相连,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时光永远碾不烂历史的沧桑记忆,历史的车轮也终将滚滚向前。如今的堡子关,经过灾后重建,更显熠熠神彩与勃发光亮。它已成为汶川县城的新地标。横跨两岸的大桥虽早已不是连通新城两岸的唯一通道,但几经修葺,红军桥已改建为实墩水泥板桥,已变得更加牢固、美观、靓丽。每到夜晚,大桥两侧的彩灯华放,大桥婀娜般的身躯如彩虹当空,恰时沟通了两岸安居民的情思与遐想。远眺堡子关,它似一艘卯足了动力正在前行的巨轮,任凭两旁江水曳动,它依然安稳而行、泰然自若,给人以豪迈与无谓之感!崖壁台上,“广州亭”、“民族团结柱”“威州亭”次第屹立,威武而雄壮,巨人般地凝望和守护着整个汶川县城,那般的忠贞与傲然。 顺着山侧拾阶而上,上攀不倒一百米,就可登临山崖上的“广州亭”和“威州亭”,驻亭而望,整个汶川县城一览无余。如能静得下心来,坐于亭台,仰望湛蓝的天空,与天私语,释放心怀,放飞情思;聆听山下岷江欢歌,邀水为朋,忘却喧嚣,怡然心灵,那定是最惬意之事了!身临“民族团结柱”下,威严和震撼自然袭来,它不仅是华夏民族患难与共的象征,它更是汶川人崛起于危难的见证;它不仅是粤汶人民“千日奋战”的血汗凝结,它更是粤汶人民永世相通的“无障”心桥。这般博大的精神之柱,不光巍然峭立于崖壁,更将将永久伫停于世人之心,任时光嘀嗒荏苒。 “遵循自然,趋利避害”已成为汶川灾后重建刻入心底的理念。在一个狭小的空间中,让汶川县城变得精巧、精致、精美,汶川人在不停地思考和探索。有道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我们也可呼叹“城不在大,精致则美”。爱如许,心相随。当我们还在啧啧羡慕阿尔卑斯山下美丽的小镇时,何不为建造精美汶川小城殚精献力?把每一个“角落”都当作“景点”来打造,何愁汶川不美?何愁汶川不靓?“西羌文化街”、南门南沟、堡子关人行健身栈道……不正是在这种思维下蝶变出来的抹抹亮色吗?堡子关还是那个堡子关,岁月的变迁,如今的他,早已成了市民和游人休闲怡情、俯瞰县城、强身健体的首选之地。或登临舒经活骨、或居高吼喊减压、或卿卿表白恋情……这哪还离得开堡子关哟! 夜幕垂降,堡子关上火树银花,炫目四溢,醉染星空,群碉憾然,邛笼欢歌!。此时,整个威州城的激情全被它点燃,让你不醉不归!汶川,哪里还找得到我的魂?哪里还觅得见我的魄?岷江无语,堡子关缄默。睡一觉醒来,汶川继续邀你对酒当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