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至西街社区—摆起“法律坝坝宴”
公共场所设置通俗明了的普法展板,营造浓厚的法治宣传氛围;社区干部走进小区庭院,与居民摆起学法“龙门阵”;法律专家进学校、进企业,让和谐小区理念深入到社区每个细胞;昔日上访户,如今成了学法、守法自觉人……
在乐至县天池镇西街社区,法律进社区带来的一道道“法律宴”正发挥积极效应,社区干群关系更加和谐融洽,社区治理发生着惊喜变化。
送法进庭院
邻里纠纷依法调解
社区是城市社会治理结构的末梢环节,法律进社区重在“接地气”。西街社区将法律送进庭院、家庭,解决法律进基层“最后一公里”问题。
西街社区第四网格员韩绍云向记者讲述了用法解决的一起居民纠纷。
小区3楼居民黄某与4楼居民付某两家因房屋漏水问题,两家协商分歧大,矛盾久拖不决。得知情况后,韩绍云与社区支部书记郑清兰多次上门调解。并将物权法、民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反复对涉事双方讲解,并通过做家属工作,圆满解决了这一问题。
“由于社区属城市旧小区,留守老人居多,居民文化素质高低不一,法律知识普遍不足,用法意识普遍较弱。很多邻里纠纷矛盾都是靠讲人情等老办法解决。一旦得不到解决,就会升级为吵架斗殴,积下很深的怨气。”社区干部告诉记者,法律进社区后,在调解纠纷时,干部依法调解、用法调解的意识和能力明显提高,提供的建议方案更能被纠纷双方接受。
送法进企业
让弱势者权益受保障
近年来,随着城市开发建设的快速推进,涉及征地拆迁、房地产开发等引发的企业与业主间纠纷增多。作为组织者和管理者,社区扮演企业与业主间沟通的桥梁的角色越来越多。如何维护弱势一方依法享有的权益日渐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和焦点。
西街社区虽属旧城片区,但辖区有纸板厂、房产公司等单位。年初,辖区某房产公司地产项目建设导致周边老旧居民楼地基出现下沉现象,引发居民集体围住项目工地阻挠施工。
社区网格员邓良成获悉情况后,立即向社区汇报。社区干部迅即赶到现场,引导群众依法合理表达诉求。
郑清兰与社区干部与居民维权代表一起,多次与企业方坦诚沟通协商,并就各自法律依据、情理事宜进行了交换。最后报请县级住建部门现场勘测。经过三次实地勘测后,依法依规作出了解决方案,让极易爆发升级的群体性事件得到了妥善化解。
郑清兰告诉记者,在推进法律进社区工作中,社区就积极开展对辖区企业、学校等企事业单位的普法工作,并建立了相关的应急处理通道,确保第一时间处理解决相关纠纷事件。
送法上街
每月摆摊宣讲法律
西街社区有6000多户常住和流动居民,其中外来人口有1000多人。在法律进社区工作中,社区干部感受到,要想法治社区理念入心入脑,人人知晓,难度不小。“门一关,对门邻居一辈子都不知叫啥姓啥”的情况在城市居民中是一个普遍现象。
尽管社区采取了送法进家庭、进庭院,小区摆起“法律坝坝宴”和道德法庭,但就法治宣传普及面、知晓面而言依然显得不足。如何让这一工作更进一步?
西街社区在县司法局等上级部门的支持帮扶下,结合其他宣传活动,将法治宣传摆上街头,平均每月集中一次街面法治宣传,以营造更加浓厚的法治宣传氛围。
50多岁的邓某曾是西街社区原“两劳户”。如今,邓某的日子正悄然间发生着变化:通过街头普法宣传,通过学法守法,邓某在干部眼中再不是带刺的人,而是个可以讲道理的人了。现在邓某不仅有了住房、有了低保,还在社区的推荐下找到了一份守鱼塘的工作,过起了平和的日子。
采访中,社区干部们感触地说,做好“法律进社区”工作,不能一蹴而就,是一项千头万绪的系统工程,需各方努力共同使劲。作为基层单位,社区也是能有所作为的,只要把工作想得更细、做得更实,功夫下得更深,就会有成效,才能确保“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构建起和谐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