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情愫-和顺
前几次到腾冲也去了和顺,但都是在城里面宾馆住着。这次时间相对充裕,准备在古镇里多待几天,出发前在网上预订了古镇内的一家客栈,去寻访这个“极边”之地厚厚的文化底蕴和纯朴的乡野习俗。
一到古镇门口,就看到了接我们的小姑娘,有种回到故乡的感觉,真好!
客栈阳台的有着我们太多的热闹,那晚我们在这打牌至凌晨,还好整二楼都被我们包了,不然肯定要招投诉。
这是腾冲县城西南面的一个小坝子,火山环绕,山清水秀,阡陌桑田。古镇就座落在坝子南端台地上,由东到西顺势而建,镇前一条小河蜿蜒流过。 这条小河叫陷河。
镇口立有一块石碑,上面镌刻有“阳温敦”等字样。是的,古镇最早叫做阳温敦,“敦”即边地“碉堡”之意。600年前明朝大军南下戍边,这里成了屯兵要塞,由此开启了古镇的历史。斗转星移,南疆安定,要塞将士落地生根,一代代传下来,古镇的名称也由“阳温敦”到“河顺”,进而“和顺”。和而顺——儒学的精髓,透着古镇文化源于中原的血脉关系。
和顺曾是马帮重镇,也是著名的侨乡。腾越一带自古就是茶马古道西南段上重要一环,几百年来“ 走夷方” 的和顺人把挣来的血汗钱带回家乡,修桥筑路建宅院,渐渐形成了如今的格局。抗战中那场收复腾冲的战火把老县城化为一片焦土,而距县城不过几公里的古镇却有幸完好保存了下来,成为腾越古地的经典代表。 双虹桥
古镇里巷道纵横
在夕阳的辉映下,这幢历经200年风雨的老宅依然气度不凡。
接下来的一周里,除了按计划游历周边那些想去的去处外,还有充裕的时间流连于古镇。 清晨去镇上十字街的早市体验当地百姓的市井生活。
雨州亭
游古镇,毋须向导,一切只随心意,走在深邃悠长的小巷里,斑驳的岁月触手能及,和顺先辈亦耕亦商亦儒的风雅随处可见。那一处处依山傍水的宗祠,那一栋栋典雅气派的宅院,那一座座充满温情的洗访衣亭,还有那些凝聚了百年心血的月台闾门、石桥牌坊、家具匾额,虽早已被风雨退净色彩,但更显出古朴灵秀,构筑成和顺特有的文化景观。
古镇融合了徽派、江南民居以及南亚、西方的建筑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
《我的团长我的团》大量外景是在古镇拍摄的。巷子里的这个院子就是“ 小翠” 的家。
在古镇,随意走进一间别具特色的老宅,都恍如时光穿越到了久远的过去,如梦似幻。
最能体现和顺人温情的恐怕要数洗衣亭了。男人们赶马邦,走夷方,心中总是惦念着家乡的婆姨,于是陷河边就有了这一座座能遮阳避雨的洗衣亭。 沿着陷河往东北方走,就来到龙潭一带,这里是古镇旅游开发最早的区域,游人们一般都去的。白岁坊、元龙阁、艾思奇故居就在这里。
高黎贡山腹地的“江南水乡”。 龙潭
到了和顺,图书馆一定要去看的。试想,早在上世纪20年代,西南边陲的一个小小乡场上就建起了图书馆,这的确是个传奇。1944年,中国军队第二十集团军的指挥部就设在这里,指挥了收复腾冲城的战役。
和顺图书馆始建于1928 年,建筑中西合璧。
这把挂在这里八十多年的铜锁见证了图书馆的历史。 迎着初升的太阳告别了古镇,将前往更南边。
脚步在镇口慢了下来,忍不住一次次回头,耳边仿佛响起了马邦铃声,又仿佛看到了赶马汉子对年轻的妻子温柔一笑,身影便消逝在巷尾深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