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伊战争中,伊朗和伊拉克展开了史无前例“导弹袭城战”。双方使用自己为数不多的“飞毛腿”战术地地导弹互相攻击对方的城市,在造成大量平民伤亡后导弹的库存也已告急。两国都把视线瞄向了国内大量部署的“萨姆-2”防空导弹,这种导弹作为防空导弹已经是半老徐娘,但作为地地导弹似乎很有潜力。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利用制导站引导它作抛物线飞行。实战结果证明,地对地模式的“萨姆-2”虽然精度差,但射程也有100km左右,可以拿来当缩水版飞毛腿使用。
战争尚未结束,两国便分别着手研制基于“萨姆-2”的战术地地导弹。伊朗人找到了中国,提出了协助其改造“萨姆-2”的请求。中国是世界上除苏联以外第二个大规模装备“萨姆-2”的国家,从“红旗-1”到“红旗-3”都脱胎于这种苏联防空导弹,不论是对该型导弹的理论认识还是实战经验都远超其他国家。当时某单位承担了这项工程,并于 90年代初期研制成功了“红旗-2”的地对地改型B610战术导弹,出口编号M-7。在初期的研制调试过程中,由于质量管理不严,导弹命中精度较差,令伊方难以容忍,后几经改进,终于在1991年出口到伊朗90枚导弹。伊朗在引进M-7后,组织国内的SBIC公司进行仿制。仿制品被命名为通达尔 -69(Tondar-69),弹头重达190千克,射程为150千米。
http://img.baxue.com/uploads/allimg/141111/09562953M-0.jpg
B610战术导弹研制成功之后,研制单位又开始发展B611导弹,图为B611导弹发射车。
B610 战术导弹研制成功之后,研制单位又开始发展B611导弹。该型导弹是一款单级固体弹道导弹,其基本型全长6.75米,弹径600毫米(导弹型号中的6即来源于此),全弹质量约2吨,射程为85~150千米(缩减弹头质量也能达到260km)。战斗部为重达380千克的整体式杀爆弹。采用捷联惯性制导,CEP达到150米。1991年,B611首次试射成功。1996年,中国与土耳其签署了转让常规地地导弹技术的协议,其中包含200枚B611导弹的生产合同。这种国产化的B611被命名为Yildirim(土耳其语“闪电”),代号J-600T,600源自于其600mm的直径。首次试射于 2001年进行,导弹的射程达到了120km,于同年投入现役。至此,B611成为航天科工集团首款出口海外的战术导弹武器系统。作为改型的B611M导弹长度略有增加,最大射程可达260公里,采用INS/GPS复合制导体制,CEP小于50米。战斗部质量也提高到480千克。
本文转自霸血军事网 http://www.baxue.com/zhongguojunqing/3885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