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印知县”喻秉渊其人其事
-----兴隆场乡喻青天《悠悠万民心》
喻秉渊,名元吉,字福庵,四川省巴中市恩阳区兴隆场乡玉皇村人(他身材高大,魁梧健壮,他鼻梁高挺,二眸深邃,他性格刚直,能文能武,他勤奋读书,学识渊博)。生于道光七年(1827年),卒于光绪十八年(1892年),享年66岁。任职期间,为官清廉,办案公正,被百姓誉为“喻青天”。
喻秉渊十六岁时考入州学,道光已酉科中举,在巴中历史上第一个创立“宾兴”,资助士子。1870年,喻秉渊以“大挑”一等,授云南沾益州知州(今曲靖境内)。1873年,由于喻秉渊深受百姓爱戴,功绩卓著,美名远扬,朝廷委以重任,调任经历几十年动乱的永昌首府保山县,担任第一任知县。期间,喻秉渊牢记“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要留好样与子孙”的家训,继承其家族清廉之风,以“俸薪身家之外,不可贪占他之一分一文”为座右铭,不收贿赂,不受吃请,一心为民,在办案之后常扪心自问是否公允,获得皇帝御赐“问心堂”匾额一块,以示褒奖。但因其妻弟私受贿赂,其深感于国于家“问心有愧”,毅然辞官保廉,封印挂冠回归恩阳老家。史记:“临别时,云南保山百姓缝织万人衣,制作万人伞,自发联名劝留喻秉渊留任”。
挂印回归后,喻秉渊捐献个人全部俸禄,四处筹集资金修建了巴中第一个考棚,并在考棚前修建了一座“状元桥”,希望学子们出人投地(遗址在原巴中市巴州区人武部机关院内)。他把余生精力全部倾注于兴学劝农、讲学劝廉,成为恩阳历史上立德做人、清廉为官的楷模。
秉承家风,世代传廉
喻秉渊出生并成长于巴州即今巴中市辖区,一个书香不绝,科第绵延的家族,世代相传的祖训:“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要留好样于子孙”更是从小便培养了喻秉渊良好人品。据《巴中县志校注》(民国十三年版)记载:亦越乾、嘉,民物藩庶,国家右文,人重科举,士竞帖括,父诏其子,兄勉其弟,虽至寒畯,亦趋於学,应试弥多,人才增盛……男耕女织,家世其业,老师宿儒,终身教授。此为文盛时代。
问心办案,亲民树廉
同治十年,经朝廷“大挑(候选)一等”之后的喻秉渊任职于云南沾益州知州。喻秉渊上任后办理首案时精推理,细酌情,翻阅大量书籍和案卷,走访无数百姓,推翻了因误食发霉黄豆所做炒面致死而错判杀人的冤案。此后,连续评判了几起冤案,得到了百姓信任,为此,“喻青天”美名逐渐传开。
拒赌训子,挂印守廉
喻秉渊上任保山知县后,首要是治匪惩贪。喻秉渊身材高大,魁梧健壮,骨健筋强,刚柔相济。处理当地盗匪时一直都是带头冲在最前线,很快就使当地匪患减少,集中出现了“弃刀买牛”现象。匪少了,贪腐就少了,矿产交易就正规了。
保山瓦渡金矿矿长有十多位,每年都要联合送礼。大家听说新来知县清正廉洁,个个都害怕。最后大家商量加两倍送礼,于是整了一大口袋银子,找了个平常送礼有经验的人送到喻家,喻秉渊当场拒收,并严厉训斥来人一番,称如果不拿走就全部充公。从老家来身边读书的小儿子喻恩刚好看到了这一幕,等那人一走,喻恩便问道:“爸爸,你怎么不要银子?我们在老家饭都吃不起呀?”喻秉渊严厉地给了儿子一耳光,训斥道:“滚回去,你这种东西莫败坏了我的官德!”打了儿子,痛在心里,他召集全家人,给家人讲为什么不能收别人东西的道理,并反复强调“俸薪身家之外,不可贪用他之一分一文”。
而喻青天挂印辞官,也是因为他以这个信条严格要求自己。一日升堂问一桩杀人案,案情简单明朗,犯人供认不讳,证人证据确凿。审问之后,嘱师爷具案申报秋决。但宣判之后,那罪犯当堂大叫:“怎么,要了银子,还要脑袋吗?”喻秉渊忙查原委,才知其妻弟收了犯人银两,深感家教不严,有悖家风,丧失官德。为保全清誉,他责成妻弟立马退还脏银,并连夜上表辞职,不待批文,就封印挂冠而去。
“要了银子又要脑袋”的风波却一点也不能抹杀喻秉渊在老百姓心中的清廉形象。保山百姓听说喻秉渊要辞官,怎么也不愿意让他离开,自发联名劝留,缝织万民衣、万民伞,组织万人劝留,希望他继续为官,造福百姓,然而,喻秉渊一家带着他视为生命的几块匾额,毅然踏上了回归恩阳老家的路程……
农耕传家,助学劝廉
喻秉渊的家乡在四川巴州,属穷乡僻壤的大巴山南麓,是个典型的烧鸦片烟的地方,当官的没钱烧烟了,便随心所欲地增加税赋,害得巴州百姓生活十分艰苦。
喻秉渊辞官回到家乡后,以耕读传家,劳作为生,积极参与老百姓的大小事务,远近乡邻但凡需要他帮忙的,他总是积极出面,以举人特殊的身份和智慧为老百姓解决问题,从不收取一点好处。本地官员非常憎恨,为此与喻秉渊展开了各种较量,喻秉渊文不怕官压,武不怕威吓,这让当地的官员敬而远之。
一心为学子着想的喻秉渊,总是念念不忘学子科考的辛苦,便想新修考棚。当地官员知道这一消息后,找了一个晚上带上很多银子去拜访喻大人,以聘请他讲学为由行贿于他的家人,喻秉渊怒斥家人,断然拒绝。
后来,喻秉渊发动家人种植老鹰茶,将所有收入和自己的所有积蓄全部捐出修建考棚。喻秉渊为了感化当地知县,告诉老百姓,知县很是关心考棚修建的事也捐了款。因为捐钱让其家境一日不如一日,家徒四壁,只有靠勤奋劳作,维持生计。一日来客,无米可炊,家里实在没有可以招待客人的东西,想起一代知县的家境这样儿,儿媳心酸落泪,但聪敏的儿媳又不得违抗父亲大人的命令,只好端出一钵清水,里面只有官帽上的两颗铜花铃,笑称“名誉汤”。这件事让当时在任知县很是感动,修建考棚的事得到州官们的大力支持,社会贤达资助,随即在今巴州区人武部内,修建了考棚。为鼓励巴州学子上进,并希冀能中状元,在考棚前修了一座石桥,取名为“状元桥”。
自此以后,喻秉渊把余生全部倾注在考棚考试的学子,每一年开考,他都要亲自去讲学,用自己的真实事例教育学子,不仅教导学子要学业有成,更要做官为民,不贪不占。学子们非常尊重喻老先生,而喻秉渊也成为了巴中立德做人、清廉为官的楷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