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岛交通组织方式是二十世纪初由德国人设计,大致在五十年代中后期经前苏联传入我国。环岛交通需尽量加大道路交叉路口的几何尺寸,采用如绿地、雕塑、喷泉池等物理设施在交叉口中央设置圆形或圆弧形的中央岛,人为地在交叉路口形成一段环行交织道路,利用环道组织交通,进入环道的直行和左、右转车流均按照逆时针方向在环道上单向连续行驶,并从环道右转驶出交叉口。环岛交通是一种自行调节的渠化交通,冲突区内实行左侧优先的通行规则,行驶在环道上的车辆优先通过,而将进入环道的车辆必须让路,须等到环道上出现空档时,才能够驶入环道。 环岛交通组织方式的优点是:道路交通能够自行调节;理论上消除了冲突点,并均匀分散了合流点与分流点的空间位置;有利于道路交通安全,在道路交通流量小的前提下,是平面交叉路口的交通组织方式中非常有效的一种。但缺点是:交通疏导能力有限;对交叉口的空间间距和几何尺寸要求较高;由于交叉口的空间尺寸发展的制约,道路的通行能力难以提高;交叉口的调节能力受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之间的相互影响较大;交通参与者需要有较高的综合素质。 环岛交通是一种自行调节的组织方式,对交通流的调整疏导能力取决于环道交织段的长短。实际运行过程中由于受外部环境和交通参与者素质的影响较大,因而,无法建立客观真实的数学模型。理论上以一个环岛直径为50米、90度平面正交十字路口为例,其交织段长度约为4╳40米,假设在无非机动车辆和行人的干扰的理想环境下,该路口对交通的疏导能力大约为3000辆(小型汽车)/小时。 如果您有耐性看完了我以上的拙文,你认为花园该拆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