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414|评论: 8

[灌水•大厅] 盐亭千年桃子龙重焕生机

[复制链接]

最佳新人

发表于 2014-12-15 11:38 | |阅读模式

1.jpg

七旬农民带领儿女传承老祖宗留下的宝——  

    桃子龙,流传在盐亭县民间的一种古老戏曲,在清末民初就失传。近几年,当地一农民通过不断发掘,又将这种戏曲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12月10日,记者来到我市首个村级非遗传习所——盐亭县茶亭乡龙前村龙潭非遗传习所,这里的老百姓正在进行桃子龙训练,记者也见证了一古老戏曲的独特魅力。

  工艺独特

  桃子龙曾一度盛行

  在舞台上,一个个“仙桃”随着队形变换,组成一条翻腾的巨龙……训练现场,桃子龙表演令人眼花缭乱。

  训练间隙,桃子龙的传人、盐亭县茶亭乡村民刘世龙向记者讲述了桃子龙的历史:远古时期,人类靠采集果实为主要食物,久而久之,桃子便成为长寿和多子多福的象征。因此在瑶池会、蟠桃会、王母寿以及春节、中秋等民间的传统节日,老百姓都要耍(舞)桃子龙。

  桃子龙制作工艺有两种,一种是龙头、龙身、龙尾共九节,全是用竹条和竹丝编制而成,形状如桃子一般。另一种用细沙石雕刻成桃子模型后,在桃子的尾端用竹条编成一个寿字架,用火麻紧系,还在每个桃子尾端用竹条和皮纸制作几片桃叶同寿字架一并系于桃的尾端。

  桃子龙的表演一般有9人,主要以再现生活场景为主,包括植桃树、浇水、锄草、品桃、摘桃、献桃等。表演时,每人各拿一个“桃子”,互不相连,音乐多是古代的打击乐和管乐曲牌。

  挖掘包装

  老戏曲惊艳重现

  上世纪来,在盐亭的偏远山区仅存极少数老人对桃子龙的制作工艺、音乐、舞蹈表演有所了解。

  刘世龙自幼受多才多艺的父亲影响,爱上了“龙舞”。2004年,刘世龙迁居县城之后,干惯农活的他有些不习惯,于是,义务收集整理植根于山乡的民间民俗文化。在整理过程中,失传的桃子龙激起了他的兴趣。

  刘世龙找到几个还健在的90多岁的老人了解,明白了桃子龙的做法。之后买来材料,在这些老人的指教下扎桃子龙。学会后,他又把女儿、女婿都拉来,除了帮他扎桃子龙外,还一道舞桃子龙。他还自己出钱,置办服装。

  乡亲们都被刘世龙的热情所感染,邻居青年主动要求参加表演。在刘世龙的努力下,最终组建了固定成员达60多人的表演队。2006年,盐亭县投入资金,对传统的桃子龙表演形式进行艺术加工,焕发活力的桃子龙在当年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绵阳分会场暨绵阳市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展演周上亮相,惊艳全场,荣获表演一等奖。2007年3月,桃子龙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保护项目。

  编写教材

  民间文化代代传承

  “现在,表演队成员平均年龄近50岁,而我已经73岁了,舞不动了。”刘世龙告诉记者,如今,儿子、女儿、女婿都有自己的工作,基本没时间了,培养传承人是他最重要的事情。

  目前,刘世龙正在着手编写有关桃子龙的教材,明年,他将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联系一些学校或是老家愿意学的学生,亲自教他们练基本功,让文化传承从娃娃抓起,尽可能地辐射广,不能让千年的文化失传。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14-12-15 12:46 |
:victory::victory:
手机网友  发表于 2014-12-15 15:04
个人认为:历史是前进的,有舍才有得,不能靠市场需求养活的东西,可以淘汰,不然,全世界都去保留古文化去了,谁来种田,做工

发表于 2014-12-15 15:24 |
要是有图片看看更好!

发表于 2014-12-15 15:34 |
:victory::victory:
手机网友  发表于 2014-12-15 19:27
文化人啊。。。。。。。

最佳新人

发表于 2014-12-16 09:53 |
我还记得小时候的儿歌;

  桃子龙,各耍各,花烧来,跑不脱。

最佳新人

发表于 2014-12-16 09:54 |
我还记得小时候的儿歌;

  桃子龙,各耍各,花烧来,跑不脱。

发表于 2014-12-17 21:21 |
就像有人说嫘祖叫王凤一样让人觉得好笑!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