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不分男女老幼,均头戴小红帽,身穿红马甲,穿梭在大街小巷和社区,做着平凡而温暖的小事。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志愿者。这些平凡而耀眼的身影,筑起了文明广安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今年以来,我市着力建强队伍、健全机制、突出特色、强化宣传,志愿服务实现了从过去分散的学雷锋活动到常态化制度化的华丽转型,为文明广安再添光彩。 健全队伍凝聚爱心力量 7月30日上午,广安区举行以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命名的志愿服务品牌队伍授旗仪式。为充分发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在全社会倡导真诚奉献的良好道德风尚,该区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中,创新建立了郭太平司法调解志愿服务队、张洁爱心妈妈志愿服务队、米兰星空道德文化宣传志愿服务队、孙召琴环保志愿服务队、徐鑫抗洪抢险志愿服务队等志愿服务品牌队伍,以此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志愿服务品牌队伍积极发挥在法律援助、扶贫济困、抢险救灾、环境保护、道德文化宣传等方面的作用,以实际行动为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广安作出了积极贡献。 规范机制加大统筹协调 我市加大对志愿服务工作的统筹协调力度,紧扣志愿服务工作的特点和要求,不断完善各项制度,形成各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各方积极参与的良性运行机制。 我市依托广安志愿服务网,对招募的志愿者进行登记注册,健全志愿者数据库,落实专人对志愿者信息进行动态管理。目前,全市共有各类注册志愿者26万余人,超过城市常住人口12%。根据志愿服务内容,由相关职能部门选派业务精湛的人员作为师资,组织志愿者开展专业化的培训,年受训志愿者达65000余人次。 我市每月至少收集发布1次需求信息,由社工或社区干部统筹安排志愿服务组织或志愿者在辖区开展网格化的志愿服务活动,通过这种形式月均开展志愿服务达5000余次。志愿服务活动结束后,由社区(村)、志愿服务组织对志愿者开展活动情况进行记录,记录服务对象、项目负责人、社区(村)干部、志愿者所在单位或组织等。以志愿服务记录作为基本依据,志愿服务累计时间凡达到200小时、500小时、1000小时、2000小时和3000小时的志愿者,依次认定为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四星级、五星级志愿者,每年认定星级志愿者30000余人。 接第一版) 同时,我市把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作为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的重要内容,作为考核的重要指标;每年评选表彰优秀志愿者和优秀志愿者组织;机关、学校和企事业单位实行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和聘用有志愿服务经历且表现突出者。 各级文明办设专门机构,安排专人负责志愿服务工作,市、县两级政府把志愿服务工作纳入财政预算,大力鼓励企事业单位、公募性基金会和公民个人对志愿服务活动进行资助。目前,我市多渠道、社会化的筹资机制基本形成,为志愿服务活动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邻里守望社区志愿服务落到实处
在今年端午节来临之时,广安区广福街道办事处西溪社区组织“千名党员干部进街道,共建文明社区”共建单位市国税局、市农行志愿者到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志愿者为空巢老人送去粽子,陪留守儿童看书、聊天,给脑瘫残疾儿童讲故事,并帮他们做家务。这只是我市社区志愿者服务活动的一个缩影。 今年以来,我市按照《社区志愿服务方案》,设立了“星期六志愿服务日”,全市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每周六开展志愿服务已经形成制度,做到了“常年有点位、月月有安排、周周有活动”。提出了“一队一品”战略(一支志愿服务队伍,打造形成一个志愿服务品牌),全市共打造了文明单位志愿服务队、爱心扶老助残车队等10余支志愿服务品牌队伍和“千名党员干部进街道,共建文明社区”志愿服务项目品牌。 针对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困难职工、残疾人等困难群众,社区党委联合社区卫生服务站,形成专业的志愿服务队,每月按时为辖区65岁以上的老人开展免费体检活动,并开办一些专门针对老年人养身保健的讲座,全面提升老年人的健康水平,让老年人不出小区就能享受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惠民政策。 在西溪社区有一位名叫张智全的76岁老人,她的两个儿子都得癌症去世了,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社区将她列为重点服务对象,共建单位与她结成对子,对她进行长期帮扶。社区党委号召共建单位全体干部职工都加入爱心志愿队,并按照“2助1”的比例结对,将志愿活动常态化、长效化。 同时,社区组织辖区志愿者开展“送文化、送文明”育人活动。社区动员辖区单位的干部职工、大学生以及社区干部,成立多支志愿者服务队伍,以“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为宗旨,以社区“妇女儿童之家”、“未成年人活动中心”、“市民学校”为阵地,开展校外课堂志愿服务活动,为留守儿童辅导作业;利用远程教育中心为他们播放公益电影;开展“珍爱生命,远离事故”交通警示教育活动;开设“道德讲堂”,讲述身边的好人好事,洗涤孩子们的心灵,使他们成为道德的传播者、实践者和受益者。 从组织服务到邻里守望,志愿者在全社区营造了“助人为乐、团结友善”的文明风尚,文明和谐、温暖美好的画卷在广安铺展开来。(卢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