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181|评论: 19

要圣诞还是要毛诞?~~~~作家小许有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2-27 20: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昨天有五个大学生穿着汉服,举着横幅说:“做中国人就应该抵制过洋节?”

    我笑,区区五个人?就算他们是大学生,又能代表什么?从法理上来说,他们只能代表他们自己。

    闹剧,今年的闹剧已经够多了,年关时,大家都希望消停点,少些瞎折腾,对谁都好。

    笑话,大笑话,天大的笑话。

    前段时间,因为世界上有个叫“诺贝尔和平奖”,于是乎国内某闲得没事非得要闹出点国际笑话来的土鳖们,整出了一个“孔子和平奖”。获奖人是古巴领导人卡死特罗。

    事情不过几个月,

    见年轻人们热热闹闹地都喜欢上了圣诞节,于是乎,这些人又眼红了,非得整出一个上纲上线的“毛诞节”出来,

    反对圣诞节人的都以为自己真的懂圣诞节和民心了,其实,他们真的懂了么?没懂,也不可能懂。

    因为圣诞节在中国并不是纪念耶稣的纪念日,而是另一个人的纪念日,他的名字叫:“圣诞老人”,身份是圣徒。

    关于圣诞老人:

    在公元四世纪的时候,尼古拉斯出生在小亚细亚巴大拉城,家庭富有,父母亲是非常热心的天主教友,不幸他的父母早逝。

    尼古拉斯长大以后,便把丰富的财产,全部捐送给贫苦可怜的人,自己则出家修道,献身教会,终生为社会服务。尼古拉斯后来作了神父,而且还升为主教。他一生当中,做了很多慈善的工作,他最喜欢在暗中帮助穷人,圣诞老人是他后来的别号,这个名字是出自他暗中送钱,帮助三个女孩子的故事。

    尼古拉斯死后被尊为圣徒,是一位身穿红袍、头戴红帽的白胡子老头。每年圣诞节他驾着鹿拉的雪橇从北方而来,由烟囱进入各家,把圣诞礼物装在袜子里挂在孩子们的床头上或火炉前。

    在我的理解中,圣诞节就相当于西方的“春节”,而不是一个死人的生日。

    2月14日情人节,

    11月11日神棍节。

    12月24~25日的平安夜与圣诞节。

    在这些节日中,是表达自己“平身等爱”与关怀的好时机,而中国节日里就只剩下“吃”了。

    除了“吃”其他都没品,以及没有回味。

    就算有“毛诞节”,我也不会认同,不喜欢就是不喜欢。

    毛或者说毛思想在其生前都没有得到主流知识分子的认可,(主流知识分子认可邓公,而非毛),何况是现在?现在毛思想只是其对国家的精神遗产而已。

    共产主义和毛思想,可以作为一种新思想存在,并可以平等地并入传统的百家思想之中,成为新的101种中国思想类别。然而如果将他们神化?则必然失败,也必然祸国殃民。

    法治的力量实际上是大大削弱了毛在中国的影响力。

    中国的思想派别很多,也很杂乱,但是归纳起来不过就是只有三种:

    一,自由民主派(近墨家思想,近西方主流思想,这些人最让人佩服的是他们的勇气和义气,最大的缺点是极端)

    二,法治民主派(将主流,近传统法家思想,主要特点是苟且与理性,本人在列)。

    三,狗奴才派,也称奴才狗派,(最大的代表:孔儒和公公们,现在大红人,无实力,无主见,不关注民生民情,最大的本事就是见风使舵,历史上的代表人物:十常寺和杨国忠,魏忠贤之流,现在嘛?公们自知)。

    我只说实话,狗就是狗,即使投了人样,也愿意做条哈巴狗,人不自重,而自贱者,我只能送给你们两个字:

    龌龊!!!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14-12-27 21:21 | 显示全部楼层
好骂的好,对于乱国狼,我只想说我手里有千把刀可以为你服务。保证死的其所,
手机网友  发表于 2014-12-27 21:52
按作者逻辑:
区区五个大学生,代表五个人,
这篇文章,代表作者一个人,仅此而已。
发表于 2014-12-27 22:0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笑,区区五个人?就算他们是大学生,又能代表什么?从法理上来说,他们只能代表他们自己。”


其实我也想笑,区区一个人,就算他是作家,又能代表什么?从法理上来说,他也只能代表他自己。

什么叫尊重别人?看别人和自己观点不同就打开粪坑,恶毒地开骂,骂的是谁?是自己的同胞手足,不知道的还以为是谁挖了他的祖坟,砍了他爹的脑袋,或是拐了他的老婆。

发表于 2014-12-27 22:04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自由民主派
二,法治民主派
三,狗奴才派,也称奴才狗派

基本中肯。
发表于 2014-12-28 09:29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道此作者又是属于哪一派呢?:curse: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8 09:49 | 显示全部楼层
总在风雨中 发表于 2014-12-28 09:29
不知道此作者又是属于哪一派呢?

法治民主派(将主流,近传统法家思想,主要特点是苟且与理性,本人在列)。
这是他认为的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8 09:54 | 显示全部楼层
猫佴坝 发表于 2014-12-27 22:04
一,自由民主派
二,法治民主派
三,狗奴才派,也称奴才狗派

我学习了他对圣诞的讲解
中国的节就是‘’吃‘’,没有回味这话有点道道,过去西充人见面握手时问的是‘’您吃了莫得‘’。改开后问的是‘’您好‘’‘最近忙啥’‘之类

发表于 2014-12-28 10:59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己国家的传统节日都快忘了,天天倒是记得住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真好笑。

发表于 2014-12-28 16:35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川聊斋客 发表于 2014-12-28 09:54
我学习了他对圣诞的讲解
中国的节就是‘’吃‘’,没有回味这话有点道道,过去西充人见面握手时问的是‘ ...

原来你这么了解啊,那也看看吃了吗的含义把,引言 “吃了吗”是流行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问候语,体现了中国人关心他人、热情好客的心理特征,折射出了中国社会的人文关怀精神。 “吃了吗”具有两种功能:一是语义功能,即询问对方吃饭与否;二是礼仪功能,即问候语。随着使用频率的增加,以及社会文化各方面的影响,“吃了吗”的语义功能逐渐减退,主要表现为礼仪功能。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吃了吗”是一句简单的问候语,也是中国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表现。从单纯的询问逐渐演变为问候语,甚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表现,其发展是源远流长的。 二、问候语“吃了吗”的历史渊源 北宋神宗年间,陕西“蓝田四吕”—吕大忠、吕大钧、吕大临、吕大防制订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村规民约,《吕氏乡约》。在礼俗相交部分规定:“凡往见人,入门必问主人食否……” 明代期间,来中国传教的葡萄牙人克路氏曾去到过福建、广东一带。在《南明行记》中记载广州人见面问候通常说“食饭否?” 到了清朝,“食否”已经成为一句问候语流行于全国。据《马关议和中日谈话录》记载:李鸿章与伊藤博文见面时,问“曾进食否?”可见,当时“食否”这一问候语已经蔚然成风。 至于“食否”如何演化为“吃了吗”,还有待考证,有典故记载,康熙在千叟宴上统一说法。 三、问候语“吃了吗”的形成原因 (一)物质性因素 “吃”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中国自古以来的重农思想彰显了“吃”重要而独特的地位。我国的炎帝神农氏,是农业部落的首领,他教授人民种植和圈养,被尊为中国农业之神。虽然神农氏只是传说,但这也正说明了农业在中国的地位,进一步讲,它也表明了吃在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中国农业社会的生产方式和观念,使得“吃得好”、“吃得饱”成为美好生活的象征。一句问候“吃了吗”,表现出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揭示出了农业社会对于“吃了吗”这一问候语形成的影响作用。 (二)礼仪性因素 1.祭祀礼仪 中国素来以礼仪之邦著称。《礼记·礼运》有言曰:“夫礼,始诸饮食。”由此可见,礼仪起源于饮食。《说文解字》讲:“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祭祀是我国最有代表性的礼仪活动。祭祀是用食物与神灵鬼怪进行沟通,表示对神灵鬼怪的敬畏,以此得到庇佑。 2.节日礼仪 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其代表性的吃食,所谓“民以食为天”。春节的饺子、中秋的月饼、端午的粽子等,传统节日中隐现着“吃”的渗透性和广泛性。吃的这种渗透性与广泛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民大众对于“吃了吗”成为问候语的接受程度,也决定了这一问候语的传播范围。无论大节小日,我们都讲究吃团圆饭,这也成为了约定俗成的礼仪风俗。 除此之外,中国的其它礼仪活动如婚礼、丧礼等也均与饮食相关。可以说,“吃”贯穿于整个传统礼仪文化。“吃了吗”是一种礼貌的问候,也是传统礼仪文化的一部分。吃与礼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礼仪活动使吃成为了沟通的中间环节,因此也成为问候语“吃了吗”的形成原因之一。 (三)情感性因素 “吃”是人与人联络感情的方式之一,到了现代社会,更是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社交手段。从家庭聚会到朋友公司的饭局,我们不难看出:无论是亲属之间还是非亲属之间,“吃”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特别是在非亲属之间,“吃”在拉近情感方面的作用更为突出,其根源来于宗法制度下的拟亲属关系。 宗法制度是周王朝建立的,以血缘为基础统一管理国家的一种制度,它是为了凝聚人心而存在的。之后的王朝均仿效周王朝的宗法制度,以其为基础不断发展。之后异姓王等非血缘关系的加入,扩大了宗法制度的影响,更拓展并且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宗法制度的影响下,形成了中国社会独有的一种亲属关系:拟亲属关系。 拟亲属关系指使用亲属称谓称呼没有亲属关系的人。在古代社会,主要表现为结义兄弟、师父师娘等师徒关系等。在现代社会,也有干妈、哥们、学姐这样的称呼。此类称呼传递的是大家庭的思想观念,也存在宗法制度影响下长者为尊的礼俗规范。问候语“吃了吗”,用于相熟的人之间,亲切又不失热情,表现出的也是“一家亲”的感觉。可以说,它是由宗法制度影响下拟亲属关系演化而来的一句问候语,作为联络感情、加强人与人关系的桥梁。 四、问候语“吃了吗”体现的文化内涵 (一)中国社会的人文关怀精神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天下一家”、“天下大同”的观念和宏愿,我们称中国是我们的 “家”,是我们的“母亲”,这样的称呼体现出中国人独特的精
手机网友  发表于 2014-12-28 17:29
现在两充普遍打电话第一句还是:吃饭了没。
手机网友  发表于 2014-12-28 17:30
现在西  充普遍打电话第一句还是:吃饭了没。
发表于 2014-12-28 17:51 | 显示全部楼层
NND,个个都有才:lol

发表于 2014-12-28 18:11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化无国界,愿过圣诞的过他的,没必要争论。

发表于 2014-12-28 18:1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书读的少,看了上面的评论,整的我一愣一愣的。

发表于 2014-12-28 20:03 | 显示全部楼层
读完此文,如是原创,相信楼主定是学识渊博之人,麻辣西充论坛有你参与切磋,实为论坛之幸。
你所谓的中国三大思想派别,他们在历史的潮流中缺一不可,所以我是觉得没必要对孔儒、公公们之流浪费口舌,这类人自有人收捨。
手机网友  发表于 2014-12-28 20:22
全力支持过毛诞
手机网友  发表于 2014-12-29 02:04
真是无知无畏。圣诞在本朝不过是血拼腐败KFC,纪念个求。法制民主岂是自己说是就是?我笑。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