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落”的历史真面目--“平路” -------试解平落名称来历的千古之谜
一,几种平落名称来历说
三年前,我准备写一篇文章,题目是《邛崃地区小地名名称的形成规律和特点初探》,大概写了几百字,后来因为觉得工作量太大和兴趣的的转移,就放下了。写的文字也迷失了。但我对邛崃小地名的形成机制,还是有些了解。
当时对平落名字的来历没有过问,因为在我的印象中,好像已经解决了。另外纠缠于名讳,觉得没有多大意思。这次平乐改名的风波,我开始关注它。最近一段时间,我数次到平乐,走访了几位80岁以上老人,查阅有关资料,根据我对邛崃小地名形成规律的心得,也想对平落的名称的形成,作为一己之见,“大胆假设”一下。
先说说关于平落名字来历说法,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 一),民间的“落凭说”,说是一个官在平乐地区丢了官印公文,官印公文就是凭。是“凭落”,也就是平落,这个传说在平乐地区流行非常广泛,几位老人都给我复述了这个故事。有的还绘声绘色,讲得很精彩。但我问到这件事情发生的时间,有说古代,有说清代,显然与历史记载相差太远,民间传说,不可为凭。
( 二),专家的“村落说”。专家认为,平落就是平安村落和平安部落,我已经在《“ 平安村落”与“平安部落“ --------百度“乐”与“落”》提出了异议。今天问当地农民,他们从保甲制度讲到解放后”村“建制的使用,他们的回答,也证实我的看法。平落说是平安村落和平安部落。明显牵强附会。
( 三),专家的平沙落雁说,有专家认为,平落。就是陈子昂在平乐创作的平沙落雁古曲而得名的。这个跟平乐民间的“落凭说”差不多,也是据说,在旅游上增加点龙门阵也不错,但如果作为严肃的学术问题,只能说,还是不足为凭。
( 四),文人的平落说,一说,平,指平坦。落,低洼的地方。平乐的的地理条件符合平与落。所以叫平落。但这种说法有些架床叠屋,周边高,中间平而且低的地方,应该是盆地,邛崃人不叫盆地,叫坝子。而平落的的全称,叫平落坝。平落与坝意思有些相近,把它们组合成一个词,觉得不是那么讲得通,另一说,平落是平坝上的村落的意思。这跟专家的平安村落不一样,平,这里指的是平坝,而专家指的是平安。但因为邛崃人几乎不用村落,来描述居民聚居区,一般直截了当用地名来代替。如周河扁,杨湾。描述居民聚居区的词,邛崃用的就是“营”,如封营,彭家营。营,帀居也。——东汉·许慎《说文》。段玉裁注:“帀居,谓围绕而居。所以我对平落的“落”是部落村落一说不表赞同。 四种说法中,我认为第四种说法还有些道理,是我现在看到的,相比较来说,较好的解释。但我也认为它们的架床叠屋之嫌和部落村落说,也有问题。另外还有平槽,落槽说,但我觉得名字的形成弯转的太多。也不可信。
二,邛崃小地名的形成规律心得
为了便于理解,下面简单谈一下,我对邛崃地区小地名形成原因的研究心得。根据我对邛崃小地名的形成规律观察,我认为,对平落名称的产生探讨,也应该考虑以下几点,
( 一)首先,从平落的历史来看,平落坝的名称的产生肯定不是文人和官方所为的,不是文人和官方从外面强加进去的,而是由当地很少文化气息的老百姓改的,约定俗成,固化下来的。探讨平落名字的形成,只能从平落本地历史,人文,环境中去寻找,不能从与平乐没有相干的诗词歌赋,典籍里上去寻找,那样去找,只能会南辕北辙,牵强附会。
(二),邛崃地区形成地名,主要很多受下面因素的影响
1,姓氏作为地名,如李湾,王坝,周河扁,都以姓氏作地名
2,有形地标物作地名,如房屋,山川河流。树木石头,庙宇。。。。不计其数,如红艾(崖)子,南河坎,倒石桥,文笔 山,王三间龙门子,大石盘
3,人们感受作地名。如擦耳艾(岩),软脚坡,一线天,
4,民间传说作地名,如五龙台,千字坎,沉船溪。这些传说可以作为地名的依据,但一般都要有有形地标物的支持。
5,其它
(三),以上提到的几个方面,能不能作为地名,也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成的,最关键的是,它必须具有标志性,它必须是突出的,明显的,给人印象深刻的,得到大家认可的。例如,孔明乡有个地名,叫”胖子土地”,因为神像刻得比较臃肿,。给大家印象深刻。刚开始时,大家在介绍到那个地方的时候,只是可能说“刻有胖子土地那个地方”,慢慢地,”胖子土地”就成了那个地方的地名,例如,南河镇江塔那里一座山,裸露红色的岩壁,十分突出和醒目,人们就将那个地方称为红岩(ai)子。“擦耳崖”,“软脚坡”,把这些感受用于地名,也不能是一个人的感受,是很多人的共同感受,看法一致,慢慢地也就成为地名。
(四),地名在形成的过程中和形成后,因为古语,方言,时间太长等原因,如果没有文字记录,只是口口相传,它的发音会发生变异。后人在理解这些地名的时候,如果不深入探究,要么无法理喻,要么错误解释,例如,邛崃人的“还散子”,很多人搞不懂是啥子意思,其实就是“横山子”,横着的山脉的意思。还有如石子坡,有人把他说成失子坡,还敷衍附会了一些历史故事。其实是错的。如油榨乡的油榨沱,会不会其实是”油渣沱“,石油漂在水面上了。而不能理解成石头把油榨出来了。
探究地名的发音,是解开古地名形成原因的一把很重要的钥匙。而且往往只能从它入手。
三,“平落”其实原名是“平路”
根据以上对邛崃地名形成原因规律的分析。我对平落的地名形成做一些推测。
平落,全称是平落坝。坝是平地的意思。邛崃人一般把山间盆地称为坝。邛崃含有坝的地名中,以姓氏冠名的居多,如杨坝,张坝,陶坝。但我还没有在平落找到在姓氏中出与平落发音相似的姓氏,另外,以姓氏冠名的坝子都比较小,而且都是单姓。平落的坝子很大,人口较多,姓氏也多,用一个姓来命名不太可能。
那么有没有小地名或者地标物发音与平落接近的呢,我问了很多人,从他们给我提供的小地名中,与平乐的发音相差太远。那个落凭的传说,前面已经述及,不能采信。
在平落两字解析中,最使人困扰的,最难的是“落”字。这个“落”,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我再仔细看了平乐的有关的资料,从平乐古镇的历史特点出发,继续寻找与平落发音接近的,并与平落有联系的词汇,我发现,这个”落“(luo)的发音非常接近”路”(lu)的发音。即是在今天,邛崃人单独发“落”和“路”,很多人还听不出其中的发音差别。我不知道”“落”和“路”在古代的发音是任何的,但根据其它地名形成的经验, “落”可能是“路”的千百年来演变形成的讹音,我发现,平乐的有些老人说“平落”的音,就是“平路”。平落现在的”落“,应该在古代是”路“。“平落”,其实原来就是“平路”的意思。平落坝,就是平路的坝,也就是”平路坝“。
“平落坝”应该就是“平路坝”转化来的。
用“平路坝”来解释“平落坝“,”平落“上面的很多疑团就会得到合理解释,有些矛盾就可以顺理成章化解了。”平路坝“的名称虽然看起来不那么有文化气息,但它非常接地气,符合民间地名形成的规律,即简单,来源于生活和口语化。
平乐是南丝绸之路的第一镇,茶马古道就经过这里。古驿道遗迹尚存,作为邛崃地区最大的一个镇,道路对平乐古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古代平乐一带交通与今天壤之别,那时的行旅多为步行,坐肩舆或者乘走马。货运多为人力背负,亦有驮马运输,山地多为蹬道和栈道。整个茶马古道,基本就是在崇山峻岭中,陡仄盘回,十分艰险。茶马古道上商人和驼队,还有周边的大山里的居民,天天与路相伴,与之生死与共,靠它生存,对“路‘有着很深的感情,感触强烈 非常敏感,不管他们从雅州过来,还是从邛崃过来,当他们从爬坡上坎的山路走出来,人马劳困,看到这个山间大坝子,道路突然由累死累活的坡坡坎坎变的平坦笔直,行走轻松,这种感觉反差极大,“平坦的路”对他们印象十分深刻,“平路”成为平乐这个地方突出的,明显的,给人印象深刻的,得到大家认可的的标志物,刚开始可能人们互相之间用那个“平路的坝子”,“那个坝子的路平”或者“平路坝子”等话语来描述平落,。久而久之,就慢慢演变并简化成“平路坝”。继而固化为地名。于是平路坝的地名形成,但这时“平路坝”,还是口头语言,后来把它写成了文字之后,为什么写成了“落”和“乐”?产生这种现象,可能有两种原因,一是因为三个字基本同音,容易搞混,二是因为,有些文人专家,明知是“平路,”但觉得太一般,太俗,追求文雅而改的。这种现象历史上比比皆是,现在仍在继续上演。
民间的地名是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没有那么多《文心雕龙》现象。我曾经听到过一个小地名,叫“弯青杠树”,我去看了,树只比拳头稍大,但弯得很有特点,所以当地老百姓,就以它为地名了。老百姓叫平乐为“平路坝”,不会叫他“坦途坝”。因为平路是日常用语。如果是“坦途坝”,就可能有文化人的介入。
平乐很喜,平落很文,平路很土,但“平路”才是真正的回归,是平乐的历史特点的真实反映。
四,对“平路”的考察 为了探究“平落”原名是“平路”的可能性。我对平乐进行了考察。
平落镇总属邛崃山脉龙门山南段,为邛崃西南丘区和山区的过渡带。镇域为一南北向的叶状小盆地。盆地周围峰峦重叠,沟壑纵横,地势起伏较大,坡度多在25度以上,山势较为陡峭。就因为这种地形,因而平乐周边山区的交通很困难。但历史上,又是重要的交通要道,古代,它有两条古道经过它,一条是古青衣道,一条是南丝绸之路,即所谓的茶马古道,有人称它是骑龙山古道。但古道都很难走。
平乐东南西北的老路我基本都走过,几年前,古青衣道,我独自一人从油榨到平乐进行了考察。路很难走,真是,路无三尺平,翻过一山又一山。上山下山,基本全是蹬道(石梯),一出山口到平乐,突然路平了天阔了,感觉是天壤之别。。
平乐坝子,因为地形原因,要修平坦的路,应该问题不大。我去看时,可惜很多已经湮灭。我在平乐坝子的最南端的横山子,看到了一条古道的遗迹,宽,大约一米左右,红砂石板铺就。从那里下去往北100米左右,就下到平乐坝子了。坝子中间的路已经不复存在,村民给我指出了古道的大致走向,一直往北,经观音院到牛屎坡山脚下。长约五里,我仔细看了一下经过的地形,都在平坦的坝中心,这应该是一条平路。
看了《平乐镇志》转绘的民国初年平乐地区地域交通图,发现所谓的”平路“,其实只是集中在平乐镇周围3,5里路的不远范围内存在,即使紧临的有名的九里三坝,从平乐下场口到下坝,按理说,这全是平坝,应该有平路,但却没有,道路刚出平乐镇不远,道路就转向,沿着盆地的边缘山脚行进,这些路也不平,很难走,所以有民谚说,九里三坝,走得奓卡“,但这也提示我们,古代西南山区,平路罕见,”平路“可能成了平乐的特色和特点。平乐的“平路”具有地名形成的特异性,人们用“平路坝”来命名平乐,是有缘由的。
五,结束语
从《元丰九域志》开始有平落的记载,已经有近千年的历史。清康熙,嘉庆《邛州志》及民国《邛崃县志》有平乐,也有平落的称谓。对于“平落”一名的来历,可以有各种猜测和解读。但是,我个人愚见,,“平落”的名字,一定不是来源于故纸堆,它来源于民间,来源于“文化气息”不多的老百姓。要接地气去研讨。这才是科学态度。 写于 2015年元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