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乐至县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农村建设总体要求和“成片连线、扩面连片、整体推进、全面覆盖”的思路,紧扣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民居、塑造新风貌、创建新机制、培育新农民、建好村班子“五新一好”基本目标,突出“一路二水三产业四增收”工作重点,强化“一区两带三片千村”(一区:即乐黄路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两带:即成安渝、遂资眉两条高速公路乐至段沿线带;三片:即童家、石湍、石佛3个新农村示范片;千村:即到2020年建成1000个以上新村聚居点)规划引领,突出抓好新村建设,连片发展主导产业,配套加强基础设施,跟进完善公共服务,巩固加强基层组织,促进城乡一体、产村相融、互动发展、统筹推进,基本形成“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幸福美丽新村格局,成效凸显。 一是新村建设加快推进,改变农民居住条件。按照“三打破、三提高”的要求,因地制宜,将新建与旧村庄改造提升、传统院落民居保护相结合,认真落实各项惠民政策,有效整合资源,坚持把新村建设与重大工程建设、移民搬迁、旅游开发结合起来,全面推进村容美化、环境绿化、垃圾无害化等工作,让群众住上整洁房、煮上清洁灶、用上卫生厕、走上平坦路。2014年,建成新村聚居点180个,新农村综合体3个,幸福美丽新村20个,完成新(改)建民居380户、风貌改造320户、庭院整治380户,打造了孔雀乡孔雀寺村、高寺镇破河村、石佛镇放生村等一批幸福美丽新村亮点。 二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农民收入大幅增加。按照产村相融要求,以“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品牌化”为发展方向,大力推行“大园区+小业主”“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基地+农户”模式,着力培育龙头企业、专合组织等新型农业主体,积极推动“两个带动”,加快发展现代农业。2014年,集中连片发展“1+3”(蚕桑、蔬菜、畜牧、林果)主导产业,建成蚕桑产业带3条、万亩蚕桑产业示范区2个,新建辣椒、莲藕、榨菜 “万亩亿元”蔬菜示范区各1个,新打造年出栏肉兔达百万只的乡镇2个,新建年出栏野鸡2万只、生态野鸡标准化养殖场1个,建成珍稀林、特色经果林基地各1个,新发展晚白桃、葡萄、圆黄梨特色水果1万余亩。川中丘陵区林业科技园、圣美园现代畜牧业科技园、川中黑山羊科技园、陈毅故里农耕文化园“四大园区”建设有序推进。发展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3家,省市级示范农民专合组织27家,发展家庭农场260户。 三是基础配套全面升级,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按照“新村建在哪里、产业发展在哪里,基础设施就跟进配套到哪里”的要求,大力开展道路、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不断增强新村的承载能力;完善“村收集、乡运输、县处理”垃圾处理长效机制,有效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今年以来,完成村社道路120公里、硬化便民路67公里,村社道路联网入户率明显提升;实施高标准农田改造5.9万亩,促进了农田排灌能力、地力培肥能力、农机作业能力和农业综合能力“四力”提升;新建和整治渠系140公里,建设各类水利设施3600余处,解决农村2万农民饮水安全问题;推进“一池五改”,新建沼气池360口,新建垃圾池40个,生活性基础设施条件全面改善。 四是不断强化公共服务,幸福指数不断提升。坚持公共服务共享性原则,加大投入力度,引导公共服务由城镇向农村新型社区(聚居点)延伸,按照“一事一议”原则,全面实施以村级组织(村两委)活动场所和便民服务、农民培训、农家超市、农资供应等为一体的“1+8”模式公共服务活动中心建设,健全公共服务组织,提升新村的服务功能。2014年,新(改)建幸福美丽新村“1+8”村级公共活动中心52个、文化活动室12个、农家书屋5个、建科技专家大院3个、开展了农村文化汇演、农技推广、农民培训等各类公益性服务活动600余次,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保障事业稳步发展,农村养老保险全面展开,“新农合”参合率达99.8%。 五是创造创新社会管理,基层组织巩固健全。大力推行“四议两公开一监督”工作方法,广泛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积极搭建基础组织建设、基础治理机制、新型经济组织和社会管理的有效平台,建立健全以党组织为领导核心、村民自治为基础、民主议事为保障、经济合作组织为利益纽带的基层治理结构新模式,促进管理方式由“代民作主”向“村民自主”转变,基层组织战斗力明显增强,基层社会管理更加文明有序,村民自治作用更加凸显。村民对村务公开、两委班子满意率达98%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