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委原常委、遵义市委原书记廖少华涉嫌受贿、滥用职权一案,22日上午在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审理。检察机关指控,2004年春节至2012年6月,被告人廖少华利用其担任中共贵州省六盘水市委副书记、市长,中共贵州省黔东南州委书记等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非法收受人民币共计1324万元。因为在落马前高调反腐,并热衷“监狱反腐”教育,廖少华贪腐引起了特别关注。(新华网 1月22日) 据说演员的最高境界就是“人戏不分”,要自己完全相信自己演的就是真的。而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是演员,贪官亦然,他们比起专业演员来说也不遑多让,甚至可以角逐各类金像奖。你别不信,廖少华就是最好的证明。 落马前的廖少华,在许多人眼中都是“低调”“务实”的好干部。人们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认知,是因为他在任职地方党政一把手时,一直塑造的“高调反腐”形象。如,在担任黔东南州委书记时,他曾与各县市和州直各部门签订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责任书,并多次对反腐倡廉重大问题作出批示。履职遵义市委书记后,也多次参与和主持重要反腐会议。然而,谁又能想到,这个口口声声喊着反腐的“一把手”却是个隐藏在党和人民内部的“蛀虫”。 其实,拥有“双面人生”的又何止是廖少华,落马贪官中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看看刘铁男,“玩命干工作”,“每天除了睡觉就在办公室待着”就是他的标签,因为这还多次赢得“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但谁能想到他却是“老子台前办事,儿子幕后收钱”的大贪官。又比如李春城,在其主政成都13年期间,成都市政建设发展迅速,政绩“卓著”,在廉政建设方面,他也曾多次发表反腐倡廉“高见”:提出“要着力抓好党风廉政方面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坚决遏制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的势头。”然而,谁又能想到在“正面”形象背后,他却是个公权私用、贪污腐化的腐败分子。 贪官们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一面反腐一面腐的现象?答案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有着人类共有的劣根性,更因为他们在千方百计的美化自己的同时还有其他图谋。一方面自然是迷上惑下,掩盖劣迹。这些官员之所以钟情反腐,无非是因为这种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手段具有极强的掩饰性和欺骗性。根本原因在于这既能赢得上级的好印象、也能获得下级和群众的好名声,给上级和公众制造错觉,达到掩盖其腐败的目的。另一方面则是自我“贴金”,捞取资本。许多贪官几乎都有个共同点,就是在落马前,几乎都以“敢闯敢干”、“清正廉洁”著称,在当地名声和威望都非常高,这就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了组织、纪检部门对干部的考核,从而使其可以“边腐边升”。 当然,廖少华、刘铁男等人的落马再次证明了“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这个朴素的真理。假的就是假的,无论贪官入戏有多深,最终都难逃锒铛入狱,接受法律和人民审判的结局。但这样的现象也值得我们警醒和深思,贪官之所以会一边反腐一边腐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权力的过度集中与信息不对称,或者说对权力缺乏强有力的监督和约束。正如廖少华的反省:自己作为党政主要领导,是当地党风廉政建设的主要负责人。在党风廉政建设中,只要求别人不要求自己,失去了对党纪国法的敬畏,使自己成为人前讲党风抓廉政,人后搞交易收贿赂的“两面人”。因此,这也就给我们的相关部门提了一个醒,那就是法外无特权,对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的政治纪律和理想信念教育以及权力监督仍然任重道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