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文化旅游实力推动全域旅游升级发展
将文化旅游产业作为富民增收的核心手段,以“两山一镇一窑”为重点,推动全域结构优化、产业融合,建设四季多元的全域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加快平落古镇提档升级。围绕“田园牧歌•丝路古镇”发展定位,以南丝路文化为魂,努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山水田园型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理顺景区机制,突出政府主导地位,积极引入悦榕品牌、爱尔兰凯弘国际等高端项目,多元参与古镇建设,打造精品休闲酒店群落。实行精细化管理,试行古镇封闭运行,健全旅游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建立数字化信息服务系统。优化基础设施,贯通古镇内外交通环线,改造核心区道路,配套水电气及雨污管网,完善游客中心服务功能,打造景观节点,开通成都——平落、景区景点之间的旅游专线。丰富旅游产品,成立经营性公司,高品质打造白沫江亲水项目;开发秦汉驿道,做大户外运动基地,建设自驾车营地,扶持瓷胎竹编、竹麻号子等文化产品。
——加强邛窑遗址保护利用。坚持邛窑“富”建,深挖邛窑文化底蕴,依托亲山近水的生态本底,建设邛窑文化产业园和国家大遗址保护成都片区示范性项目,2015年底邛窑遗址公园对外开园。围绕“四区一带一廊”布局,完善核心区文物本体保护与展示设施,完成遗址公园景观围墙、陶艺区建设和遗址区留存院落改造一期工程,打造国际陶艺大师工作室,实施黄坝大桥至邛窑遗址临河驳岸提升、环境景观项目,加快园区道路、管线等基础设施和全园景观绿化工程建设。
——促进“两山”互动发展。整合资源、集聚优势,加快天台山、南宝山旅游综合开发。优化天台山景区运行机制,提档升级旅游功能,加速森林酒店、正天台索道项目规划建设进度,新建正天台和白龙渡文化广场。突出南宝山户外探险、羌文化等元素,引入穿越、攀岩等项目,按坡度层级实施旅游开发,建设大本营基地,建成连接花水湾道路,促进羌族城堡酒店运营,打造多层级、立体化的观光体验和山地度假旅游目的地。瞄准团队游、自驾游等旅游群体,设计推出徒步穿越等精品旅游线路,加强与省内外知名旅行社的合作,重点推介、打捆营销,逐步实现“两山”互动融合、整体提升。
提升城市品质品位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以建设成都市区域中心中等城市为目标,大力推进城市拥江发展、向东拓展,不断优化“四级”城镇体系,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
——加快城市建设。完善城乡交通网络,建成成温邛快速路、九龙大道、临道路,促进成蒲铁路、第三绕城高速邛崃段建设,改造金宝街、东虹路等8条城市道路,打通体育场东侧等断头道路,启动建设拱辰大桥、十方堂邛窑大道,基本完成城区道路“黑化”,形成内联外通的市域交通体系。启动高铁新城站东大道、站西大道、站前广场等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打造高铁片区交通枢纽。加快城市自来水厂改扩建、变电站等市政设施建设,推动“一卡通”智慧城市服务、光纤入户和4G网络全覆盖,同步实施幼儿园、农贸市场等一批公服配套,完善城市公交和公共自行车系统,向镇乡进一步延伸,逐步实现农村客运公交化。优化人居环境,建设“森林公园”和“运动公园”,打造滨河景观长廊,完成城西广场等城市景观节点建设。
——优化城镇体系。坚持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抓手,以中心城市为核心,辐射带动羊安小城市、平落重点镇和特色镇、新型社区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健全“中心城市+重点镇+一般场镇+农村新型社区”梯次发展的“四级”新型城镇体系,构建新型城乡形态。羊安小城市要将冉义镇一并纳入统筹考虑,启动北部新城起步区建设,完善城市功能配套,打造现代产业新城。平落镇要围绕古镇旅游,加快配套服务产业发展,辐射带动周边镇乡,促进人流物流聚集。夹关、火井、桑园、高何、水口等镇乡,要大力推进特色镇建设和一般场镇改造,促进新型城镇化水平整体提升。加快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大力实施扶贫解困、产业提升、旧村改造、环境整治、文化传承“五大行动”,完成桑园镇通泉村等首批21个试点新村建设,启动实施临邛镇文笔山村等第二批10个示范新村。
——繁荣城市经济。加快鼎盛时代广场、海博春天等商业综合体建设,全力打造瑞云欣广场、文君广场、城北三个城区核心商圈。围绕成蒲铁路站点建设,积极发展高铁站前经济,促进天伦檀香楼等项目全面运营,鑫海天城等项目加快建设,培育高铁站前商圈。探索发展地下商业,积极发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健康养生等新兴服务业,提升餐饮、娱乐等传统服务业。引进1-2所高等院校,培养高素质人才,发展校园经济,增强城市发展活力。发挥城市与房地产营销中心服务平台作用,加强城市宣传营销,推动城市品牌化商业运作,推动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加强中心城区与临邛园区互动发展,促进城市经济繁荣。
——强化城乡管理。以“四改六治理”为重点,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形成宜居宜业、安全生态、规范有序的城乡环境。大力推进“四项改造”,启动实施学道街片区、黄坝北侧棚户区、城中村改造,全面完成中心城区背街小巷整治,3年内完成所有老旧院落整治。深入开展“六项治理”,全面规范城区门面招牌,配套完善交安设施,强化扬尘治理,持续开展城乡违法建设专项整治行动,争取半年内实现城区重点街道、重要节点环境面貌明显好转,一年内全面实现市容市貌根本变化;大力整治农村面源污染,完成13条黑臭河渠综合治理,完成11个“百村容貌整治”创建,确保国家级生态市创建成功。理顺管理机制,整合部门职能,建立与统筹城乡发展相适应的综合管理体系。实施精细化管理,建设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扩大机械化作业面积,实现网格化管理城乡全覆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