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850|评论: 0

[生活资讯] 责任耗散心理的现实意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2-4 15: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们常常见到这样的现象,一群人在那里观望,而对眼前发生的状况,或者需要帮助的人,或者需要紧急处置的事故……熟视无睹。
表面上看这种现象是人们的道德失衡,缺乏道德观念。但是如果从心理上去分析,或许人们的内心不是这样的吧。人们常常惦记的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得过且过等等从众心理。任由事态发展,反正不关自己的事,自己就是不伸出援手,也不会追究自己的责任。
相反如果伸手了,可能遇到麻烦,不是偶有报道牵手救人,反担责么?与其伸手担责,惹出一身的麻烦,不如看看热闹,等待观望。
如果真要探究这种现象的深层次原因,笔者拙见可能与责任耗散有关。我们试想他(她)面临状况时的想法,我们这里在场的有几个人,谁该担责呢?因为没有一个责任的主体,每个处在这个环境中的人,首先想到的就是避开责任,不让这事与自己有丝毫的瓜葛。哪怕开始时候,就只有一个人最先发现,那他(她)许是受了伸手担责的心理影响,很难伸出援手。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场的人越来越多,就更难有人伸手了。或许其中有一个人终于受不了良心的谴责,伸手了,但是此时他(她)想的许是即使我要担责,也会有那么多人为自己的清白作证。不是有伸手之前拍照留证的报道么?这也是为自己伸手之后能够保证免责,所做的不得已之举。
所以众人围观无人相救现象我们可以用责任耗散来做比较合理的心理解释。如果在场的只有一个人那么这个人的责任是100%,如果在场的是两个人那么每个人的责任就是50%,如果在场的是三个人那么每个人的责任就是三分之一,如果在场的是四个人那么每个人的责任就是25%,如果在场的是五个人那么每个人的责任就是20%。以此类推,人越多,每个人的责任就越少。这样的状况,每个人都以为自己不是责任主体,自然出手援助的可能性就大大的降低了。
再来看看另一种情状,面对一个事件,似乎这个部门、单位或者组织该管,那个部门、单位或者组织也该管,这个事件涉及的管理部门、单位或者组织太多,结果他们之间互相推诿扯皮。事件发生了一年半载,甚至几年都处理不清楚,解决不了,成了老大难问题。这种状况的事件,不是偶有报道吗?这也可以用责任耗散去解释,去解决相应的问题。
再一种情状是事件所处位置属于地域的交界地带,情况就更复杂了,不仅涉及的部门、单位或组织多,而且涉及的属地因素复杂,需要多层级领导共同协调等等状况,似乎存在难于管理,导致几不管的现象。这在省与省之间、地市与地市之间、县与县之间,甚至乡镇与乡镇之间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这样的情况。这种长期存在的老大难问题,似乎很难解决,但是人民群众深受其害,渴盼解决,还一方净土,获得长期的安宁祥和。报刊网络时不时的也有报道。这种情状当中也存在责任耗散问题,也是责任耗散心理在作怪。
我们姑且把这种心理现象,叫做责任耗散心理。笔者查了一些心理学书籍,也在网上搜索过,都没有这个心理学术语。现在姑且杜撰出这样的一个心理学名词。责任耗散心理,就是在缺乏责任主体、责任主体太多或者处于环境中的几方暂时难于明了主要责任主体的情况下,居于责任环境中的人、部门、单位或组织,涉及的责任个体的责任,随着涉及人数的增多而逐渐消耗,甚至几近无形消失的心理现象,用它可以合理解释难于追责的事件中人们的心理行为。
责任耗散心理,用于处理我们在管理过程中难于追责事件的棘手问题,化解由于责任分散带来的不良影响,是很有积极意义的。
我们可以通过明确一个环境之中的主要责任主体,区分责任协同主体,减少不必要的责任主体,明确各责任主体的责权利、人财物分配、时间空间范围责任界限,来减少一定时间内地域内责任主体的内耗现象,增强管理效率,提高经济效率,提升时间利用效率。比如某单位门卫设置,我们就可以通过明确不同时间段,不同的门卫主体所应当负责管理的范围、内容及所负责任,明确主体责任和协同责任,增强门卫的责任心,提升单个责任主体的责任范围、强度和时效,减少不必要人力资源浪费,提高同样单位资金的利用效率。
只要留心,责任耗散现象无处不在。
为了更好地利用责任耗散心理解决实际问题,我们应该进行必要的制度设计,用规章制度减少不必要的损失,保障涉及对象的最大利益,提高管理效益。区别不同类型的责任耗散现象,采取恰当方式,解决实际问题。
对于街头现象,可以建立综合治理保平安网格组织,确定相应的牵头责任主体,明确基层社区的主体责任,充分发挥网格员的主动性、自觉性和积极性,发挥他们密切联系群众,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及时性、快速性和灵活性,第一时间调动一切有利因素给需要帮助者提供必要的帮助,鼓励他们协调可利用的有利因素尽最大努力解决实际问题,奖励他们在维护平安中起到的积极作用。
对于涉及一定组织内部的责任问题,根据事件的主要性质确定责任主体,明确主体责任。对于确需协同责任主体的也要根据事件次要性质确定协同责任主体,最多不要超过三个协同责任主体,同时要根据事件次要性质的分类属性的重要性将协同主体责任依次排队,明确第一、第二、第三协同责任主体的协同职责范围、内容与责任。避免因为多个责任主体而带来的推诿现象,以便一旦出现责任事故有依有据地处置善后问题,追究有关责任主体的责任。
对于属地交叉事件问题,需要建立国家和省级实施完善制度设计,用法律法规措施保障相应事件得到合理合法处置。根据事件性质确定牵头责任主体,明确主体责任,规范解决落实的实际问题。依据事件属性,确定有关各方协同责任主体,明确各方责任范围、内容和需要尽到的责任,同时应对解决问题的时效性、实效性和后续性要有明确规定。以便最大限度地维护属地交叉地带的秩序,保一方平安,推进稳定与繁荣。
责任耗散心理是潜藏在我们之间的隐形杀手,不易觉察,但很易发生,需要大家提高警惕、齐心协力、携手解决的心理行为问题。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