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下载
四川手机报读者讨论区
请
[登录]
或
[注册]
[去市州]
阿坝
巴中
成都
重庆
达州
德阳
甘孜
广安
广元
乐山
凉山
泸州
眉山
绵阳
南充
内江
攀枝花
遂宁
雅安
宜宾
资阳
自贡
搜索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首页
Portal
论坛
教育观察
问政
5G
网红四川
版务
四川手机报
本版
用户
管理日志
社区银行
版务
最新主题
最新回复
管理日志
最新图片
社区银行
积分商城
问卷调查
活动中心
群众呼声
麻辣杂谈
新 时 代
生态环保
律师在线
舆情监测
成都
绵阳
德阳
巴中
南充
乐山
内江
达州
广安
广元
遂宁
泸州
宜宾
凉山
资阳
眉山
雅安
自贡
营山
南江
新都
南部
摄影
楼市
旅游
川剧
汽车
桌游
招聘
教育
航拍
彩铃
健康
装修
美食
租房
论坛
›
大话四川论坛
›
丹棱论坛
›
【转载】苏轼的家庭与出生地址初探 叶权
麻辣社区小程序
麻辣社区APP
相机扫一扫 下载APP
麻辣社区微博号
微博扫一扫 关注微博号
群众呼声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 发布留言帖
返回列表
阅读:
13391
|
评论:
0
【转载】苏轼的家庭与出生地址初探 叶权
【转载】苏轼的家庭与出生地址初探 叶权
[复制链接]
丹甿
丹甿
当前离线
积分
2595
发表于 2015-2-14 14:05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苏轼的家庭与出生地址初探
叶权
据《眉山县志》引宋傅藻的《东坡纪年录》说:“十二月十九时卯时,公(指苏轼)生于眉山县纱縠行私第。”清王文诰在他撰写的《苏
文忠
公诗编注集成·总案》卷一中说:“庆历六年丙戍(公元1046年)公年十一,僦居纱縠行宅。”
苏轼出生于北宋景佑三年丙子(公元1036年),若从傅说,则苏轼应生于眉山城内的纱行私宅,若从王说,则苏轼出生并不在纱縠行宅。纱縠行旧宅,是苏轼十一岁时,家里租赁来住的。
今就三苏诗文及其它有关资料的记载,作初步探索:
苏轼自称为“
山中
人”。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苏轼通判杭州作监试时,有《监试呈诸试官》一诗,一开始就就说:“我本山中人,寒苦盗寸廪。”
山中人,就该有山居的生活经历。苏轼是有山中人生活经历的。他在《送表弟程六知楚州》诗中写道:“我时与子皆儿童,狂走从人觅梨粟。健如黄犊不可恃,隙过白驹那暇惜。醴泉寺古垂橘柚,石头山高暗松栎……”(《苏轼诗集》)。
苏辙
也说过:“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栾城集》)。
除此而外,苏轼还从事放牛、牧羊和种松的劳动。
元佑八年(公元1093年),苏轼曾在《书晁说之考牧图后》诗中回忆说:“我昔在田间,但知羊与牛。川平牛背稳。如驾百斛舟。舟行无人岸自移,我卧读书牛不知。前有百尾羊,听我鞭声如鼓鼙。我鞭不妄发,视其后者而鞭之。泽中草木长,草长病牛羊。寻山跨坑谷,腾趠筋骨强。烟蓑雨笠长林下,老去而今空见画。世间马耳射东风,悔不长作多
牛翁
”(《苏轼诗集》)。
这首诗写出了苏轼童年时亲身放牧的实况。它不仅表达了他在放牧时“川平牛背稳,如驾百斛舟”的实际体会,而且还写出他已掌握了“我鞭不妄发,视其后者而鞭之”和“泽中草木长,草长病牛羊;寻山跨坑谷;腾趠筋骨强”等放牧方法和知识。看来若不是曾在山区农村里生活过的人,是写不出象这么真实而有放牧经验与放牧知识的作品的。
苏轼不仅是放牧牛羊的行家,而且又是种松的能手。他在《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诗中说:“故山松柏皆手种”(《苏轼诗集》),又在《戏作种松》诗中写道:“我昔少年时,种松满东冈”(《苏轼诗集》)。苏轼并非一般的种松者,而是深得种松之法的。他在《种松法》一文中写道:“十月以后,冬至以前,松实结熟而未落,折取,并萼收之竹器中。至春初,取实入荒茅地中,得
春雨
自生。松性至坚悍,始生至脆弱,多畏日与牛羊,故须荒茅地,以茅阴障日,须护以棘。五年后,乃可洗其下枝。七年后,乃可去其密者”(《东坡集·杂记》)。这篇短文,记述了什么时候怎样采集松实,什么时候下种,种在什么地方,怎样育苗,直到怎样管理、保护等等,无不详尽。这岂是一般人能够总结出来的么?难怪在元佑七年(公元1092年),他经过都
梁山
时,杜舆秀才还向他求种松的方法。同时他在赠杜舆的诗题中也说:“予少年颇知种松,手植数万株,皆中梁柱矣……”(《苏轼诗集》)。一般常识告诉我们,数万株松树,必须成片栽种,而成片栽种松树的地方,一定是山区,决不会是坝区。在山区里种这样多松树的人,决不会是城里人。
除此之外,苏轼很可能还会干其它的农活。
苏洵
曾说:“洵有山田一顷,非凶岁,可以无饥,力耕而节用,亦足以自老”(《嘉佑集》)。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苏轼知徐州时,作了五首《浣溪纱》词,其中第五首说:“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东坡乐府》)。他又在《题渊明诗二首》之一中说: “陶靖节云‘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非古之耦栽植杖者,不能道此语,非余之世农,亦不能识此语之妙也”(《东坡集》)。苏辙在《次韵子瞻送千乘千能》诗中也说:“少而躬耕,老复其真”(《栾城集》)。可见苏轼出身子农家,曾在山村里从事过农业生产活动·他自称为“山中人”是有根据的。
眉山地形,东西是山,中为平坝。苏轼既是“山中人”,究竟居住在眉山以东的山区呢,还是居住在眉山以西的山区?
从苏家袒茔来看,据《眉山县志》载:“苏序墓,据
曾巩
《铭》,在修文乡安道里(今眉山县修文乡团结村)。”苏轼所写的《苏廷评(即苏序)行状》中也说:“庆历七年(公元1047年)五月十一日终于家,……以八年(公元1048年)二月某日,葬于眉山县修文乡安道里”(《东坡集》)。修文乡的团结村(即宋代的安道里),现今苏家祖茔尚在。此地在眉山以西的山区。
从眉山三苏遗迹来看,据《眉山县志》“修文乡”条下载:“乡属有族谱亭古迹,苏洵作《记》及《引》……。”苏洵在《族谱亭记》中也说“……乃作苏氏族谱,立亭于高祖坟茔之西南而刻石焉……”(《嘉佑集》)。《眉山县志》“栖云寺”条下又载:“治西八十里,连鳌山旁。”并引《明统治》说: “宋苏轼有《病狗赋》书于壁。”又引《蜀中名胜志》说:“东坡少时,读书寺中,尝于连鳌山石崖上作‘连鳌山’三字,大如屋宇,雄劲飞动。”至今此三字犹存。以上这些三苏遗迹,均在眉山以西的山区中。
从苏轼作品中看,他在《送袭弟程六知楚州》诗中提到的“醴泉寺”、“石头山”(疑为“
石佛
山”之误),均在眉山之西山区。他又在《罢徐州,往南京,马上走笔寄子由》五首之五的诗中极其明白地告诉我们:“卜田向何许,石佛山南路。下有尔家川,千畦种秔稌。……故山岂不怀,废宅生蒿穞。……” (《苏轼诗集》)由此可见,苏家原居住在眉山以西的山区里。那么苏轼出生的地方究竟在眉山西山区的何处呢?
眉山以西七十五里的三苏场有三苏祠,自古相传为三苏降生的地方。且此地距栖云寺、连鳌山均不远。
据宋洪迈(《夷坚续志》载:“老
苏明
允之祖自莲道人,数世为莲社。一日遇一人于其乡,问曰:‘君何人?’曰:‘我蒋山人。’邀之归家,留数日,稍稔,山人问曰:‘公欲地否?吾有二地,一主大富,一主大贵,惟公所择。’道人曰:‘吾有子读书,富贵则不愿,但愿得贤子孙足矣。’山人曰:‘彭山县象耳山,此地当出文
章之
士,敢以献,道人明日当同往一观。’道人喜。及至其地,指道人而示之,复命取灯一盏,燃于其所,虽四面风来,此灯凝然不动。曰:‘此正穴也。他日若用此地,即依此所,虽一步亦不移。’言毕即行。后道人母死,竟以此地葬之。……”从这段记载来看,苏家祖辈是十分迷信风水的。且堪舆之说,有阴宅、阳宅之分。阴宅是相死者的葬地,阳宅是相生者的住地。苏家祖辈既迷信死者的葬地,未始不迷信生者的住宅。据当地传说,三苏祠在凤凰山上,与三峰山东西对峙,成为双凤齐飞,主夺双魁。又据《眉山县志》说:“
李西
沤先生(锦江书院主讲)侨寓眉州,游山至三苏场、周览拨股祠(即三苏祠)基址而慨然叹曰:‘形如飞风:秀气特钟,此真二三苏故宅也。’”《眉山县志》又说:“查元、明以来,此地即有三苏祠。”且三苏祠以东的三峰山,至今尚有茂密的松林,相传为东坡种松处。恰与“我昔少年时,种松满东冈“(《东坡诗集·戏作种松》)之句相印证。眉山所辖四十余场,除城内纱縠行为三苏祠外,独此地有三苏祠。而场名三苏者,“因三苏祠故得名”(《眉山县志》)。这恐怕不是偶然附会,而不无原因的吧。正如《眉山县志》所说:“眉城纱縠行有三苏祠,相传为三苏故宅。而州西七十里有拨股祠(即三苏祠),亦相传为三苏故宅。说者谓,三苏父子皆生于拨股祠(即三苏祠),维乃迁于纱縠行,理或然也。”
我认为这一判断是合情的。位迁于纱縠行又在何时?王文诰的《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总案》依据《东坡志林·先夫人不许发藏》一文中的“昔吾先君夫人僦宅予眉,为纱縠行”,判定苏家是在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迁居眉山纱縠行的。这时的苏轼年已十一。但从《先夫人不许发藏》一文看,并无僦宅的时间,仅以此定为庆历六年,恐怕不甚妥当。
据苏轼《记陈太初尸解事》文中说:“吾八岁入小学,以道士
张易
简为师”(《东坡集》)。又在《众妙堂记》中说:“眉山道士张易简,教小学,常百人,余幼时亦与焉。居天庆观北极院,余盖从之三年”(《东坡集》)。苏轼八岁入学,这年应是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旧时童子入学一般均在正月十五日后,“从之三年乃,应从庆历三年顺数三年,则为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这时苏轼刚满十岁。苏轼本在张易简处学得好好的,而且“师(张易简)独称吾(苏轼)与陈太初”(《东坡集·记陈太初尸解事》),何竟遽然谢去?我认为这件事与苏家迁往城内有关。正因此迁居城内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老师,所以才由程夫人亲教读,后来找到刘臣(号微之),苏轼兄弟又才去西社读书。这种事情,旧时常有。可见在苏轼十岁时,他家才迁入眉山城,租赁下纱縠行的宅子居住。
然而现今眉城纱縠行的三苏祠,古木森森,翠竹苍苍,墨池烟露,瑞莲呈祥,堂廊相接,亭榭参差的宜人景色和庄严而
温文
的三苏塑像,明、清以来的碑刻,历代三苏诗文的版本,亦足以想见三苏的风仪。其祠虽非苏轼降生之地,却是孕育苏轼成长为杰出的文豪之所。程夫人读《汉书·范滂传》使苏轼“奋厉有当世志”在此;苏洵命苏轼作《夏侯太初论》也在此。所以眉山城内的三苏祠,亦不失为苏轼的故居。
综上所述,苏轼乃出身于农家,其降生地应在眉山以西三苏场的三苏祠故宅,成长于城内纱皴行三苏祠故宅。
说明
:对原文的个别字和标点作过技术处理。
赞
打赏
下载APP打赏
打赏列表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107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回复本楼
举报
返回列表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
详情请点击此处>>
浏览过的版块
都江堰论坛
德昌论坛
西昌论坛
麻辣摄影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