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静调查:《穹顶之下》的意义
2015年2月28日午后,笔者在凤凰视频观看了【柴静调查:穹顶之下】,至今日,其播放数达260万多次,惊人,其内容与其产生的社会影响同样惊人。
在笔者看来,这“惊人”包含三方面的内容:
其一、是其内容本身,即关于雾霾与雾霾治理的讨论:
笔者生活在一个工业城市,节假日登山,回望自己生活其中的这一个城市,烟雾迷茫,笼罩在穹顶之下。许多登山者在预测,市政府要在什么时候迁移到下面的一个县级市,于是大家都有了一个被抛弃的感觉,剩下的问题就是自己如何离开这个城市,或者无奈地用登山来偷得一日清新与健康。
是的,雾霾!笔者工作在一个钢铁企业,偶然登上高处下望高炉,那里包裹着重重烟雾,可是这是工作,你不能不生活在其中,于是有了难以治愈的鼻炎、支气管炎等等。医生无奈地告诉病人,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除了你不想要这份工作。
可是,你又能逃到那里去呢?
其二、一类具有广大影响力的独立媒体及自由评论的出现:
笔者看重这一点,柴静自费百万拍雾霾纪录片,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本人认为其最令人感叹的则在其体现的独立的人格、自由的思想、知性的批判,开中国大众思考之先河。
这一点是中国社会的大进步,如果我们将来回顾中国的历史,我们将注意到这一时期发生的种种现象,象征性的就是【柴静调查:穹顶之下】。
关于“独立的人格、自由的思想、知性的批判”,在这之前的65年中是很难出现的,即使出现了,其主导者或遭厄运,其说法或受批判,都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其典型事例如伟大的历史学家陈寅恪的命运,后来讲三国的易中天论及此感慨:劝君莫学陈寅恪。
中国正在结束蒙昧的赵本山现象,中国正在发生开启民智的柴静现象,这是否是一个时代的起点,笔者试目以待。
其三、具有博大的启蒙意义:
【柴静调查:穹顶之下】具有显著的启蒙意义。在网络上笔者看到一些扭曲、反对的文字,感到惊讶之余,也深感当代中国启蒙的重要。
是有那么一些声音,当柴静想要打破他们的黑屋子的时候,他们发出尖锐的愤恨。鲁迅先生在《呐喊》自序中就说到了这种现象,说的是国民的劣根性。
一九二二年十二月三日,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记述了他与钱玄同的一段对话: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钱玄同回答: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柴静就属于那起来的“几个人”,【穹顶之下】就是“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赵本山式的愚昧是令人厌恶的,也是必然要被淘汰的。柴静就在呐喊:醒来吧,铁屋子里的人们。
当然,现在的中国比较鲁迅时代有了更多的实际行动,但是,我们知道,不仅仅要做也要说,而且要说得真诚,以形成共识,这一点很重要,与做一样重要。共识与行动是民主社会不可或缺的两翼。
我们现在把爱国主义作为社会共识,我们未来将以“公平的正义”作为社会共识。
什么是爱国主义?
什么是“公平的正义”?
柴静就站在两个阶段的中间。柴静不是雾霾危害的“第一发现人”,但是从来没有一个人以柴静式的真诚面对社会大众陈述雾霾的危害。
柴静行为表达了:可以没有饭碗,不能没有责任;可以没有拨款,不能没有担当;可以遭遇非议,不能没有良知;可以没有回应,不能没有作为。(摘自网络评论)
确实,当代中国需要一大批柴静式的知识者,为两个阶段的过渡搭起人梯。
壶公评论2015/3/2写于东岩山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