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屾
缅北,在我们的脑海里一直都是那片盛产毒品、动荡混乱的金三角。直到2009年,缅甸军政府一场突如其来的“扫毒行动”,让我们知道那里不止有远征军的骨骸、败退蒋军的孤旅,还有一块华人世世代代聚居的独立王国——果敢特区。果敢这个词从此进入我们的视野。
2014年底的缅北民族混战,让果敢再次成为焦点。先是有人讨论果敢算不算中缅两国的“克里米亚”,接着,果敢地方武装开始反攻,甚至一度宣称光复果敢,这也引来了驻扎缅军全城戒严,甚至当街施暴。在舆论纷纷的时候,外交部发言人表示这属于缅
国内政,国内媒体跟进指出果敢华人实为明朝遗民......
明朝遗民怎么会出现在国境另一侧?鸟不拉屎的地方怎么会冒出个华人特区?今天,我们就来聊聊1942年以前的果敢。
小孩没娘,说来话长。这些“明朝人”出现在缅甸,还要从一个不太为我们熟知的政权——南明说起。
被遗落的明朝子民
时光回到公元1644年五月,此时的中国同时存在着四个政权:刚刚入关的满清,正在败退回陕西根据地的大顺(李自成创立),四川的大西(张献忠建立),还有长江以南的明朝残余势力——南明,正好一桌麻将。
崇祯一下没想开为国死节了,可是江南、湖广、两广、云贵还在明军的控制之下。日子还得接着过,于是明朝残余势力立南逃到南京的福王为帝,是为南明。虽然江北板荡,但此时的南明还是有一手好牌的:明朝的两都(北京、南京)制度为南明保留了一整套行政班子,淮河一线聚集了四镇强军,和流贼缠斗了半辈子的左良玉坐镇武汉,手下拥兵号称80万。牌不错,也要看是谁来打。大明王朝早已在极端皇权的淫威和畸形的政治生态中丧失了自我修复能力,新立的弘光皇帝更没有岳飞韩世忠这样的中兴名臣,要想像南宋的赵构一样保住江南半壁江山,难矣!此后十几年里,南明朝廷被清军打的满世界乱窜,皇帝也换了四任,到第四任永历帝的时候,已经只能流窜到云贵了。
在云贵迎接永历的是大明朝曾经的死敌——大西农民军,不过此时他们已经奉永历为正朔,成了有正式编制的大明军队。原来,张献忠早在六年前就被攻入四川的清军击毙了(此人有屠川之罪,和清军刚一接战就遭天谴了),被清军打败的大西军残部在张献忠的“干儿子”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带领下退入云南,镇压了少数民族分裂势力后,在云南、贵州站住了脚,现在果敢人的祖先就有部分来自这批转战了大半个中国的农民起义军,日后吴三桂造反的主力军也有这伙人。由于几个“干兄弟”实力相当,清军压力又近在眼前,遂决定归附南明,共同抗清。
永历入黔之后,南明朝廷还真的一扫颓势。在孙可望、李定国的领导下,二十四万明军反攻进入四川、湖南、广西,将原本岌岌可危的云贵变成了稳固的后方基地,控制区大幅增加,还在桂林击毙了“老汉奸”孔有德。此时的南明朝廷形势大好,如此发展下去,即使不能反攻江南,保住滇黔湘川根据地继续和满清周旋应该问题不大。好景不长,老大孙可望野心膨胀,觊觎皇位,其他几个“干兄弟”不干了,双方刀兵相见,孙可望大败,走投无路之下,一跺脚剃发降清了。
黔剧《龙城惊变》中的孙可望
满清朝廷正愁啃不下西南这块硬骨头,孙可望来降,如获至宝,遂调集吴三桂、洪承畴的部队,在孙可望的指点下进攻贵州。老中青三代汉奸同台献艺,孙可望指点清军攻破了自己一手打造的严密防线。
消息传入昆明,明廷震动,才消停了几年,这又要跑路了,但是跑路去哪成了讨论焦点。
小朝廷还是有明白人的,他们提出逃入四川。那里明军控制着大片土地,只要永历在,全国各地的反清势力就有主心骨,还可以斗争下去。不过,大明皇帝要是能听明白人的早不是今天这样了,永历最后采纳了奸臣马吉翔的意见——逃入缅甸。马大人的理由是,缅甸是明朝臣子(明初册封的西南宣慰司之一,不过那是200多年前的事了),逃入缅甸可以远离清军,清军迫于“
国际压力”一定不会追入缅甸。于是,南明朝廷放弃昆明,有不少昆明百姓也追随永历向西溃逃。
永历出逃之后,李定国、白文选带领明军(此时实力还很可观)退入明缅边境一带接续对抗清军。
永历一路狼狈至极,护军夜里哗变,抢夺随行财物,沿路土司也大肆迫害随行人员,大发横财。终于走到了缅甸国境,缅甸人被这么一大帮人吓尿了,怎么也不相信大明上国皇帝会来“幸”他们。就在缅人狐疑之际,世镇云南的黔国公沐天波(鹿鼎记里的沐王府大家不陌生吧)出来说话了,缅人对这位爷可是毕恭毕敬(云南土司都是沐家下属,缅甸理论上也是),这才准许南明朝廷入境,但是必须解除武装。于是,在关前留下了堆积如山的兵器甲胄之后,一行2000余人仓皇逃入缅甸。
永历出逃缅甸,国内反清势力的斗志大大受挫,南明军队开始大规模降清,彻底失去了抵抗的基础。国境外,缅甸人也犯嘀咕。他们真的是来避难,还是打算占据缅甸呢(边境还有忠于明廷的大军)?不管咋样,先把这几千人控制起来,看看时局再说。
这时,白文选带大军赶来,要迎永历回国,继续指挥边境的明军。缅甸人脑袋不太灵光,以为白文选也是落魄来投。说来也巧,白文选部入缅,士兵难敌酷热,纷纷卸甲休息,缅人错以为这伙人是装备不整的溃军,又想捏软柿子。他们哪知道白可是南明出名的勇将,北伐的时候打得清军满地找牙。明军渡河强攻,缅军被杀得大败,最后只能让永历下旨,要求白文选退出缅境。此后,李定国、白文选多次入缅要求迎回永历,都被缅人用这个办法逼退了。
李定国、白文选的
军事行动给缅甸很大压力,而此时的清廷已经表现出冠军相,再留着南明朝廷,肯定会得罪清廷。在云南吴三桂的武力威胁下,缅甸决定出卖永历朝廷换取清军攻打明军残部。
1661年七月,缅甸谎称要求明廷部分高级官员渡江,并饮“咒水”盟誓,一干明臣已经感觉到形势不祥,奸臣马吉翔强烈要求黔国公沐天波同往(缅人对沐氏十分尊重,马吉翔也认为有沐天波同行就算买保险了)。明臣刚到,就被3000缅军包围,沐天波一见有诈便夺下缅人军刀,连毙九敌(本来缅人要将他拖出包围圈,这位“沐王爷”最终用自己的勇武为大明殉难),明臣中的武将也有多人以木石拼死抵抗。最终,一行人全部死于缅军枪(火绳枪)下,史称“咒水之难”。
此后,缅军大掠明廷随行,只剩下永历的太后、太子、皇后等二十几人幸免,曾经的赫赫大明就在这不毛之地终结了。
接下来,永历被解送昆明,吴三桂将其勒死于“逼死坡”。据说,果敢人回昆明祭祖,还会祭奠逼死坡,这里可以算是果敢民族的起点。
昆明的永历帝殉国处碑成了果敢人的“歪脖树”
永历死了,徘徊在边境的白文选也已山穷水尽。吴三桂派出白的老战友马宝(还是鹿鼎记里的人物,本是南明朝廷里的能人,后来做了平西王的首席军师,永历逃缅后后悔薄待了他,民间传说吴三桂死后是他和陈圆圆护送吴三桂尸骨回滇)前来劝降。白文选既降,李定国悲愤之下病死于边境,临终前嘱托大军不得降清。可是,大军困顿边陲,走投无路,最后不得不在李定国儿子带领下降清。
就在这个时候,一些不愿降清的明军小股部队辗转来到了果敢。当时此处是真正的蛮荒之地,除了为数不多的“老葫人”就是大片的原始森林,这些孤军就在此安置下来。
此后,其他不愿降清或担心清军报复的前明军人、百姓陆续聚集于此,这里面既有逃难的云南人,也有一路追随明廷的江南人,还有张献忠部的川陕老兵。果敢的
历史由此开始。
独立王国的肇兴
果敢的面积只有小小的两千多平方公里,相当于中国的一个县。大明的难民们起初的落脚地更小,果敢能有今天的规模,除了明朝遗民们的不断开拓,还要归功于一个执掌果敢200多年的家族——杨氏家族。
杨家的后人出版过一本关传记,让我们能够详细了解杨家以及果敢的历史。
杨家的始祖杨高学是一位一直追随南明皇帝的武官。杨氏祖籍江苏,这里是南明的起点,最终落脚于南明的终点,可见杨高学对大明的忠诚。但杨高学并不是最初落脚果敢的那批李、白残军,杨高学并没有追随永历入缅,而是来到了云南顺宁,并在此安家置业(当时很多人觉得前途无望而四处逃散)。
1682年,杨高学的儿子杨映一家遭告发,称杨家为前明忠臣之后,不得不逃往兴达户(果敢的前身,就是今天的大水塘)。杨家后人书中并未说得很详细,不过在前一年发生了一件大事——历时8年的三藩之乱被清廷彻底镇压,清军于1681年收复云南。不知道杨映的被告发和出逃,是不是与清军入滇后更加紧张的政治形势有关。从杨映逃跑的去向来看,当时的兴达户应该已经小有规模,所以才能吸引落难的汉人前来。
安定下来之后,杨氏家族开始壮大,不过此时的兴达户土地狭小,人心涣散,首领“陈驸马”(不知道是音译,还是官名)并不能带领大家抵御土匪和周围的少数民族侵扰。果敢周围有克钦(我国称为景颇)、佤、掸等多个少数民族土司,民族矛盾十分复杂,种族战争常年不断,汉人要在这样的环境下生存,必须有一位强有力的领导。在之后的斗争中,杨映的儿子杨献才脱颖而出,被大家公推为领袖。
杨献才要求民众接受军事训练,但又不完全依仗武力的强大,而是积极发展和周围的关系,还制定了基本法律,使兴达户保持稳定和发展。在杨献才时代,兴达户得到了极大发展,为杨氏土司管理果敢200余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杨献才死后,儿子杨维兴继任兴达户首领。在杨维兴的带领下,汉人多次击退了克钦人的进攻,兴达户的土地也较杨献才时代扩大了10倍,果敢的雏形开始显现。这时候,不消停的缅甸把北京城里的“十全老人”(乾隆,其中一全就是征缅甸)惹毛了,清帝国派出大军讨伐缅甸,同时要求边境的各个土司出兵助战,果敢也派了300人(实力还是比较有限)。距李定国、白文选入缅迎永历帝100年之后,中缅两国再次交锋。
自以为天下无敌的满洲铁骑这次却在缅甸吃了大亏,前后打了四次,连平定新疆有功的名将明瑞都战死在了缅甸,最后连阿桂都派出去了,也没把缅甸怎么样,只能草草撤军。100年间,清军早已不是那支能追着南明暴打的满洲铁骑了,缅甸的国力倒是大涨,和大清交手前刚刚攻灭暹罗。
大清吃了哑巴亏,缅甸也是见好就收。毕竟大清要死磕,20个缅甸也受不了。果敢人在清缅战争中的损失情况不详,但是已经表明了对清廷的归顺。同时,果敢也向身边的木邦土司(掸族)纳贡,在大土司与皇帝的夹缝中生存。
把乾隆心疼坏了的明瑞
杨维兴死后,杨有根继承父位。在杨有根执政期间,“果敢”这个名字正式出现。杨有根进一步拓展果敢的疆界,同时清朝也派人对果敢的土地进行了勘察,并将果敢划归永昌府。果敢每年要向中央进贡,战时还要征调士兵出战——这是典型的对待土司的办法。到了1840年,清廷正式承认了果敢的自治地位,第四代领导者杨国华被清朝册封为世袭果敢县令。
此后的果敢不断壮大。1867年,果敢击败木邦军队,还参与到一场更大规模的战斗之中。
这会的云南比明末还乱,自打天平天国起义以来,整个中国都乱了,云南也有这么一伙人趁机举事。造反的是云南回民,为首的是杜文秀,史称“云南回民起义”。杜文秀没有采取西北回乱的民族仇视政策,而是选择和各民族合作反清,当时杜文秀手下号称有“十八司”,果敢就是其中之一。
果敢为什么跟随杜文秀反清?还是因为自身的弱小,必须要依附周围的大势力,对大明的怀念,远不如现实生存的压力。
杜文秀1867年率领“十八司”攻打昆明,果敢军队也参加了。清朝调集优势兵力,击溃了“十八司”的攻势。此后,清军加大进剿力度。1872年,清军攻破大理,杜文秀被杀。杜文秀死后,有一支回民部队逃入果敢,怎么对待这支武装成了棘手的难题。土司杨国华主张善待回军,遭到了弟弟杨国正的反对。杨国正在清军的帮助下赶走了回军,果敢从此开始和回族相互攻打。等到回民起义势力被彻底镇压,果敢的土地再次得到了扩展。
经过差不多200年的发展,果敢从最初的“难民点”发展成了一个汉人独立王国。这些大明忠臣的后代,在故国消亡的地方不断发展壮大,在各种势力之间游走,找到机会就发展自己,把这片蛮荒之地发展成了汉人的永久家园。但是,形势很快就要发生重大变化,因为一股新的势力已经开始向果敢渗透。
“脱中入缅”的开始
1886年,曾经强大的缅甸没了!那个曾经羞辱大明,打退大清,占领暹罗的地区强国没能经得起工业化帝国的碾压,被大英帝国收入囊中,成了英属印度的一部分。要说这和“自古以来属于我国”的果敢没什么关系,再说中间还隔着几个土司,远着呢。
但就是这几个土司成了大清和英国之间拉扯不清的糊涂账,为啥呢?
相比起大清和缅甸,这些土司和果敢一样很弱,只能两头讨好。问题来了,这些土司到底是谁的呢?缅甸和大清很像,都是朝贡体系,只要你服了,就是我的人。这会儿来的是什么都讲国际法的英国人,不承认朝贡体系,领土就是领土。
麻烦大了!鸡同鸭讲完全不在一个频率上。还好,英国人从1860年以后就不那么爱来拳脚功夫了,虽然谈判很费功夫,但双方还是想出了办法——暂时一人一半。
此后,中英就边境划界问题一直进行谈判,以这会儿大清的实力,基本没有谈判的资本。1897年,《中英续议缅甸条约》签署,果敢被划入了英属缅甸国境,果敢华人成了日不落帝国的子民。
英国人能占领那么多殖民地,还真不是一味靠着蛮横武力,其对殖民地情况的了解是深入的,管理也是比较有效的。英国对缅北的土司采取了比较宽容的政策,基本没有剥夺他们的权利,土司仍然管理着土地和人民,英军只是象征性的进驻。土司在英国做官和在大清做官没什么区别,但是英国的实力和大清的衰落是明摆着的,这些本来看实力下菜碟的土司,当然不会傻到和英国人作对了。
杨氏土司对果敢的有效管理得到了肯定,英国人还为杨氏颁发了奖章。不知道是不是这些明朝遗民保留了更多的民族精神,在英国人眼中,他们比起华北平原上到处撒癔症的“大师兄”们要好的多,也更值得尊敬。
果敢土司杨文炳(1897-1949)
但是,英国人在带来文明曙光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种为祸果敢的植物——罂粟。此前到过果敢的商人发现,这里不适合稻米的生长,果敢一直以茶叶作为主要作物。但是当鸦片之风吹遍神州大地,四川、云南开始大面积种植鸦片(出名的云土一直到民国仍然是云南一大财政收入),很快也波及到了果敢。这里的土壤种鸦片再适合不过,到19世纪后期,鸦片已经占据了果敢2/3的土地,如果没有鸦片种植,果敢将陷入严重的经济困境。
英国人还带来了缅北短暂的安定。英国人软硬兼施,分化利用,很快就摆平了整个缅甸。在英国统治下,缅北的各个土司不再能随意发动攻击,桀骜不逊的克钦人也没能抵挡住英国人的进攻,果敢迎来了“最稳定、最安全”的时期。受地理条件限制,一直到上世纪中叶,毒品仍是果敢的经济支柱。在米字旗下虽然稳定安全,但对毒品的过度依赖也成为了果敢后来长久的伤口。
1942年,日军攻入缅甸,缅甸迎来一个新的时代,缅北充满了变数,果敢也无可幸免的卷入了新的纷争。日军入侵成为果敢历史的分水岭(个人
观点),这之后的事情就不是单单说一个果敢能理清的了,以后有机会再讲吧。
果敢问题伴随着不断高涨的民族主义进入我们的视野,这块土地也许永远都不可能象克里米亚一样买“票”回国,但是当作异域一样漠视也是民族感情所不能接受的。
果敢先民誓死不愿入清,在原始丛林里保持着那个时代难能可贵的臣节和民族的倔强,即使落魄到与难民无异也比剃光脑门的封疆大吏们高尚;果敢子孙们在万难之中靠双手打拼出一片天下的生活远比被一条发辫禁锢到麻木的秀才们过的精彩。这些都是我们应该铭记和怀念的。
责任编辑:沙枣花
来源: 多个维度看世界
相关推荐:
果敢缅甸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