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934|评论: 5

[社会•争鸣] 日渐沉寂的农村,一个沉重的社会课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3-11 14: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5年的春节来得有点迟,元宵节刚过,农村的油菜花就肆意盛开了。在庸懒的春光下,无论你是驾车还是步行在油菜花盛开的农村,看着远近的一片,青绿与嫩黄交错其间,油菜枝叶的青香和浓郁的花香不时地随风扑来,心情就会出奇地好,因为这就是实实在在的春天。    在太阳还正值头顶的中午,我从黄溪乡场镇,一路驾车到马龙村,约3公里左右,来到名为马头咀的村庄前。一座有300多年历史的廓桥立在村庄口,桥边约5亩左右的水塘微波荡漾,水塘左右两边分别横亘着两片明国时代的旧居民房,时光好像穿越到了上世纪70年代,不由自主勾起我儿童时的记忆:在一处相互牵连的四合院中,住着几十户农民,一群穿着补丁服的儿童在院里快乐地追逐游戏,不时有几个童伴被几声好听的小名喊回了家,又不时加入一个新伙伴。少年不知愁甜味,但我们当年的孩童时代谁又没有这样那样的忧愁呢,正是这些点点的忧愁沉甸为我们今天挥之不去的乡愁。
    短暂的穿越后,我的神智又回到了眼前的村庄。稀疏的房顶上冒着吹烟,几个孤独的老年人在房前忙碌着,宽阔的农田中两三个农民在接近荒芜的农田中整理杂草,孤寂了多年的廓满肚子的诉说没人听,这又是一个日渐沉寂的村庄。在一处四合院前,一位年近花甲的大娘告诉我,这个村在清朝时代就是一个远近有名的大村庄,出了很多人才和乡绅,周边许多人来这里交易、读书,所以建了一座廓桥,名为“迎禄桥”,解放前这里出了一名乡绅,负责远近几十个保、甲的捐税征收。现有这些旧房子都是原来大户人家的院落,解放后才分给各家各户的。在上世纪90年代,这里有群众400多人,每个院子里都住着4、5户30多个农民,那时这里很热闹。随着这20多年的变迁,现在马头咀只人50多个老人和儿童在家了,即使是春节期间也不到100人。大娘告诉我,这里的人长时间在院子里生活,很团结,求学上进的风气浓厚,许多人都通过读书考学到城市里工作和生活,这么多年来大家对这些老房子产生了浓厚的感情,都舍不得拆除和搬迁。她和近70岁的老伴因为舍不得家,不愿意到城市里的儿女家生活,所以还在家里做点耍农活。望着山脚下的油菜花,大娘又诉说,以前眼前的几十亩田里都种着油菜,这个时节这里是一望无际的油菜花,花香扑鼻,那才美呢!
    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是当今新农村的标准。面对工业化、城市化日渐主导社会的当下,丘区农村如何应对,如何不被淹没,这是一个沉重的课题,更是一个不能拖延的课题。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最佳新人

发表于 2015-3-11 14:35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城市化大潮,农村越来越空心化,

发表于 2015-3-11 21:42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认为:落后的农村仅仅可以作为文化记忆,历史记忆,文化符号,而不能作为物质生活的现实。城市化,现代化是一个地区一个国家发展的真正方向。包括日本,韩国,台湾,农村都仅仅作为文化符号,而不是现实生活。

发表于 2015-3-12 09:16 | 显示全部楼层
适应新常态,就好比柴静一边控诉着雾霾一边仍然舍不得从污染最严重的首都挪窝是一个道理。

发表于 2015-3-12 13:22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好办啊,以身作则搬回农村去不就行了吗?

发表于 2015-3-12 23:01 | 显示全部楼层






:):(:time::time::dizzy::sleepy::hug::victory::handshake======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