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存续过长达728年的奉国县(治地为今阆中市老观镇,南朝梁天监八年至元世祖至元二十年),因种种原因保存于世的史料于今非常稀缺,从而也留下了一大 片历史的空白。凡有任何片言字语的发现,应该说对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按:我市也是目前全国仅有的,同时具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国家 历史文化名村称号的两县之一)都是弥足珍贵的,也是非常幸运的。
前些年由广陵书社在整理出版《刘申叔遗书补遗》中,就发现了一件辛亥革命时期刘师培陪同清大臣端方入川时采集到的唐代碑刻拓本《四川广元县千佛岩唐王何重建功德题记》,全文为:
四川广元县千佛岩唐王何重建功德题记小释
新授朝散大夫、巴州化成令王何,广明二年十月左藏,专知鸿胪主簿,除奉国令。罹乱前七日,挈家出京到官。五月遭替。中和二年三月赴行,在蒙圣帝鉴屈除官,赐章绶。五月赴使参谢。经此院,获骨肉平善相随,重建此功德。时中和二年五月九日题记。
县令王何当年留下的这通碑文大意为:我作为京城新任命的朝散大夫、巴州郡化成县令,本为京城鸿胪主簿,在广明二年(即中和元年)冬月改外派,出任山南西道 阆州阆中郡为奉国县令,在黄巢攻陷潼关及京师前七日,携家带口,离开京城赴任才五个月后遭解职。三月我到成都,蒙圣主隆恩,接受赐予的朝散大夫,巴州化成 县令一职。五月赴任参谢,以诚事上之礼。现又经过广元,庆幸的是骨肉亲人能平安相伴而随,特(在千佛岩)立功德碑以记事。
这件碑拓是由刘师培陪同端方入蜀时所采集,并由其表兄李肇称考证加注,具有很高的文史价值。
端方(1861-1911),全名托忒克·端方,清末大臣,金石学家。满洲正白旗人,曾任陕西巡抚、湖北巡抚,官至直隶总督、北洋大臣。酷爱传统文化,热 衷文物收藏。宣统三年入川镇压保路运动时,在资阳被起义新军所杀。后追赠太子太保,谥忠敏,著有《陶斋吉金录》等。
刘师培(1884年-1919),字申叔,号左盦(庵),北大教授,以博学著称,是与章太炎齐名的国学大师。1938年,由南桂馨、钱玄同、郑裕孚等人编 辑出版了《刘申叔先生遗书》;2007年又由广陵出版社出版了《刘申叔先生遗书补遗》,共计160余万字。
据悉,刘师培曾陪端方入蜀系1911年9月,次年元月受聘于四川国学院任副院长,同时又主讲于四川国学学校;1913年夏离川,他在蜀中时间虽短,但其影响深远。
这件碑拓是在1911年秋天入蜀途中,经广元游览皇泽寺时发现并搜集到的,虽未提及碑文出自何人之手,鉴于二位大家的学养见识,品位肯定很高,估计当时制 作的拓片水平也不低,否则难入二位法眼并请行家考释。碑文内容虽不多,记载了当时的奉国县令还是朝廷下派文散官等重要信息,而且也反映了在唐僖宗避难入蜀 期间(也是盛唐走向没落之际)的国家机器有序运转,社会尚未出现大的离乱症候之境况,但确实是一件难得的文史资料。
(选自王萌著《回望烟雨故园》一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