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全国中小学生自杀问题调查》的作者、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程平源表示,更深入的分析表明,中小学生的自杀并不是单纯的心理脆弱,而是高度的学习压力导致的普遍心理崩溃,从根本上减少因此造成的中小学生自杀问题,还需从中国教育体制上做一些根本改变。
[大多数中小学生自杀具有突发性]
调查发现,从小学6年级起,自杀率开始攀升。自杀多发于青春期中期,大致对应初中阶段。大多数中小学生自杀具有突发性,是当时压力下的瞬间意志力崩溃或一时冲动,有的自杀源于长期的压力。调查显示,学习压力是中小学生自杀的首要因素;36.5%的自杀案例发生在学生家中或所在的小区,30%发生在学校。
[自杀主要成因有四]
根据2013年统计数据的实际情况,调查将中小学生的自杀成因分为师生冲突、家庭冲突、学业压力、相约自杀等四个主要类别。
[需从制度上做根本改变]
首先,将高度单一的唯分数至上的评价体系,改革为以个体的能力为核心的个性化和多样性的评价体系;其次,回归教育的本质目标。让孩子在中小学阶段形成丰富的精神生活,成为一个有理想的人;最后,营造爱的教育,在师生关系中杜绝一切语言、身体和精神暴力的发生。恢复师生之间爱的关系,恢复教育的本质目标,培养一个身心灵全面发展的个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