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稳当的“铁饭碗”羡煞人,他选择放弃;只身赴广州创业,事业刚起步,他却“转战”重庆;弄潮商海摸爬滚打历经艰辛挫折,他却从不气馁坦然面对;他研判市场看好会展产业,为商家搭上产品展销平台,也为自己搭建人生大舞台。他就是平昌籍民营企业家、重庆平昌商会会长陈平。 创业艰辛 阳光总在风雨后
在响滩镇石泉村长大的陈平从小就是一块“做生意的料”。小时候,七口之家的生活重担全压在当裁缝的父亲身上,懂事的他边读书边便勤工俭学为家庭“减压”。节假日,背上背篓走村串户收购土特产去赶集,赚取差价贴补家用。“积累的生意经至今管用。”回忆起当时“跑生意”的情形,陈平一脸自豪。后来,在亲戚的帮助下,陈平初中未毕业便来到湖北技工学校短训两年,凭着一技之长于1990年就业于湖北省潜江市江汉石油管理局地质勘探处2238勘探队。跳出“农门”,捧上“铁饭碗”,陈平兴奋不已,“工资高,还能工作半年耍半年。”闲暇时,他重操旧业贩卖蔬菜做点小生意,手头逐渐阔绰,也挑起家庭重担,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1993年,陈平随队到广东地质勘探,这一行彻底改变了陈平一生。第一次看到沿海城市繁华景象让他几夜不眠,“我一定要到大城市去打拼。”于是,1994年他辞职“下海”到广东一家鞋厂当工人。论件数计报酬,他拼命工作,每月拿到全厂工人最高工资。健谈,能吃苦,聪明好学的陈平备受上司赏识,从员工到高层管理者,不到两年时间便登上赛潮集团广州分公司总经理“宝座”。
事业小成的陈平有了新打算,“别人能当老板,我也能当。”1996年,陈平跳槽单干,招兵买马,筹资办厂。很快,“广州利宝鞋业有限公司”顺利挂牌营业。陈平既当老板又当工人,晚上搞研发制样本上展台,白天跑市场拉客源下订单。几年打拼,他在广东制鞋界小有名气。工作之余,陈平不忘“充电”,函授学习市场营销学并获得本科学历。
“广州制鞋厂过剩,没有自己研发品牌的鞋厂难下订单。”陈平深有感触。即使有自己的品牌,也很快被大厂复制而遭遇抢单。鞋厂只能加工知名厂商的品牌,从中赚取点加工费而已。相反,常在鞋海“混”,深知“鞋道”:销售品牌比研发品牌费力少,比加工品牌收益高。于是,陈平有了转战内地搞销售的想法。
从工人到老板,从生产领域到贸易市场,走不寻常路的陈平不听亲朋好友“规劝”。2000年,去意已定的陈平带上广州创业的“第一桶金”回到重庆发展。“在广州为生存,在重庆图发展。”陈平这样定位自己。在解放碑黄金地段地王商场拿下旺铺,面向高消费时尚人群,选择最时尚流行品牌经营鞋业。
没有深度调研市场搞销售往往会付出惨重的代价。由于市场销售定位过高,内地消费理念有别于沿海地带,陈平旺铺备受冷落。亏本经营三年,陈平的“第一桶金”所剩无几。
是进还是退?深思后的陈平选择退出商场,另辟创业路径。但不服输的陈平选择留在重庆,“在这个城市跌倒,我一定要在这个城市爬起来。”当时,重庆正处于大建设时期,建材市场发展空间大。于是,在九龙坡石桥镇建材市场占一席之地,代理巴丹和宝时洁陶瓷销售。同时,竞标代理江口醇、国窖1573在重庆片区销售权。
健谈,擅长外交,有歌者嗓音的陈平带上产品向重庆城乡市场进军。发展“下线”代理商,开设直销门市部、连锁店,迅速打开销售局面。经历“阵痛”的陈平很快恢复元气,决定多元化发展产业。2009年成立重庆银投集团,集会展服务、酒水饮料、建材销售于一体,旗下分设重庆乡友缘商贸有限公司、重庆龙大酒业有限公司、重庆银投投资有限公司、重庆银投金悦会展有限公司等子公司。
“在商海中搏杀,虽经历了失败,但积累了不少经验财富,就是调研判断市场经济,胆大心细创业。”跻身于商贾云集的大都市,陈平信心满怀。
主打会展 从低端向中高端挺进
廊桥、碧水、花海,三月的重庆歌乐山上天池渡假村春和景明,山花烂漫。在这里,重庆银投金悦会展有限公司员工为期两天的拓展训练拉开了序幕,重点培训员工安全生产、礼仪常识、企业文化等知识,旨在提高团队素养。期间,员工统一着休闲装,讲普通话,课间,员工必须沿上天池环形栈道跑步一圈,并响亮喊出“团结一新、务实求进、顾客至上、诚实守信”的企业口号。这只不过是陈平董事长打造会展团队的一个缩影。
会展业是会议和展览业的总称,是中国近十年才兴起的服务行业,被誉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和城市发展的“助推器”。2004年,陈平销售时尚鞋创业受挫后,深刻地认识到“商品需要一个展销平台”。知名企业实力雄厚,可以耗巨资在央视黄金频道“广而告之”,也可以在大城市一字难求的广告位大幅宣传展示。“酒好也怕巷子深”,对于一些发展中的中小企业,即使产品质量对等,由于没有广告优势往往“吃亏”。“举办会展,进场费不高,费事不大,给了小企业商家一个展示平台。同类产品同台‘竞技’,比拼的是质量,更会带来产品的广告效应。”陈平调研市场后,非常看好会展经济这个朝阳产业,“主攻会展产业,10年内‘会展天下’。”
“以前,会展产业走的是低端路线,只能解决温饱,前景不大。”陈平亏掉“第一桶金”后,元气受挫,低端发展是他“非常时期”蓄势待发不得不采用的发展模式。跑会展商,承包搭建业务,然后临时组建搭建队伍,有时还要租赁器材,会展结束队伍便解散。“投资少,收入不错,但没有自己的团队和设备,玩的是空手道,有寄人篱下之感。”
“要发展,就得有自己的品牌和企业。”2014年,注册“重庆银投金悦会展有限公司”,开始了向会展高端化发展之旅。银子投资,金子回报,寓意投入少效益高,企业名称表达了董事长陈平的美好愿景。同时,重庆悦来会展中心规模之大,影响力之深,排名亚洲第二,中国之最,这是陈平的企业所追求的奋斗目标,并把“悦”字嵌入企业名称随时鼓励自己。
如何打造企业团队?首先外修形内炼心。短、平、快是会展的显著特点,普通会展要借助城市广场、步行街等人旺之地搭台,周期一般在15天左右。由于搭台急、拆台快、要求高,这就需要一支高素质队伍。该企业从人才市场招纳贤才,成立一支由30人组建的技术人才队伍,并通过培训提升团队全能、文明、礼仪等素养。其次升级装备,投资购买世界一流的德国会展大棚及水电等高档设备。“有一流设备,有全能队伍,企业品位提升不少。”跟随陈平走南闯北多年的响滩老乡李枫如是说。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一个成功的企业背后一定有一个团结的团队。来自湖北的退休干部李广义是陈平的左肩右膀,他与陈平一见如故并结为忘年交。“企业眼界开阔,定位高远,我乐意跟着这样的团队干。”在李广义的眼中,陈平作风犀利,务实严谨。搭建展棚不仅要保证安全,不能破坏城市风景,还要让展台自成景观。“技术要求高,来不得半点马虎。”陈平在工作中不放过任何细节,哪怕展台电线摆放位置、螺丝松紧程度。
“效益和品牌成正比,做大企业首先得做好品牌。”陈平介绍道。目前,会展业务主要是,与政府企业签订会展合同,为他们搭建展台和会期场地服务管理,不参与入驻企业引进;受政府委托,会展公司“一包到底”,即搭建专题展台、引进入场企业和负责会期管理;也可转租场地和提供会期服务管理,主题参展商自办展台。去年,成功举办了重庆快销品巡展和第五届特产节展销,让巴山深处的土特产走向大都市。陈平代理的江口醇销售通过展台推销到重庆所有乡镇,实现了江口醇省外销售量重庆第一的跨越突破。
其实,陈平发展会展产业,为商家搭建了商品展销的平台,也为自己搭建了创业的平台。今年,陈平计划建设两条德国大棚会展精品线,市场拓展到渝、川、陕、鄂等地,让“重庆银投金悦会展”品牌走向省外市场。
成立商会 搭建老乡交流合作平台
2012年夏天,陈平到重庆北碚区与一房产商洽谈会展业务。席间聊天得知,房产商是平昌县白衣人。“‘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啊,特别亲切。”陈平感慨万千。平昌县108万人口,每年有30多万人口流动在外。重庆直辖市汇聚了更多的人流、商品流、信息流,也吸纳了不少近在咫尺的平昌人在重庆就业创业。“如果搭建一个平台,把我们这些在重庆发展的散兵游勇聚在一起该多好啊。”当时,作为巴中商会副会长陈平萌发了成立平昌商会的想法。
2013年,在重庆巴中商会会长王江平的鼎立支持下,重庆平昌商会正式成立,陈平被举荐为商会会长。“在商会平台能积攒很多人脉关系,提供不少创业发展信息。”在重庆发展的平昌商人谢旭说。创业初期,谢旭为找不到更好的创业门道而一筹莫展,在商会交流平台,创业的成功人士提供了不少创业思路和建议。一语惊醒梦中人,被 “点化”的谢旭迅速确定创业方向,借助商会人脉,正一步步向企业家迈进。
在商会老乡眼里,陈平很有组织号召力,是名符其实的会长。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县发生了地震。随后,陈平组织在重庆发展的企业家不到半天时间募捐了130多万元。陈平所在的企业捐款10万元,自己由此获得“慈善企业家”荣誉称号。一方有难,八方支援。2011年9月18日,平昌遭遇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陈平个人第一时间捐款2万元,并组织老乡捐款20多万元支持灾区发展……
其实,商会人才济济,其成员来自各个行业,在不同领域均有所建树。“一个好汉三个帮,拉拢各路英雄豪杰报团发展,不是对每个人的事业都有帮助吗?”陈平侃侃而谈。每年,陈平会长召集成员开一次大型交流会,加深会员友谊,增强交流合作。在商会成员眼里,商会就是第二个家,不仅搭建了报团取暖平台,还开启了游子记忆乡愁、关心支持家乡发展的窗口。常和“家里人”聚聚,拉家常,叙乡情,谈发展,乐哉悠哉!
“急!!平昌4名大一新生因家庭贫困上不了大学,寻求帮助。”2014年夏天,商会一成员转载了平昌工商联发布的向社会各界寻求爱心救助的信息,一时,在商会微信圈QQ群“疯狂”转载传播。当时,在上海浦东机场候机的平昌籍企业家王军看到信息后,先下手“认领”帮扶南风乡东岳村的大学新生陈桦直到大学毕业。前几天,在南充读书的陈桦接受采访时,说起助学一事记忆犹新,“没有好心人的帮助,我就上不了大学,非常感谢他们在我无助时拉我一把。”
“这是会员应有的本色,也是我们支持家乡发展所要的正能量。”陈平高兴地说,“既给我们长了脸,又给我们树立了榜样。”3月19日晚,重庆知青联谊会姚会长与陈平聊天,“我们凑足3万元后,准备去看望慰问在平昌安家的重庆知青……”上世纪70年代,重庆近8000名知青“下乡”平昌建设革命老区。后来,有少部分知青放弃返渝而安家落户平昌。陈平得知还有2万元的“缺口”时,爽快地答应了这笔费用由商会承担。
2014年,陈平10年间第一次回家过年。“交通很方便,开车不到3个小时就到了平昌。”平时,陈平也会回家看望年过古稀的母亲,只是来去匆匆,根本没有时间领略家乡发展新面貌。春节,他开车到新农村、旅游环线、金宝新区走一遭,还特意了解了平昌招商政策和投资软环境。他真切地感受到平昌变了,昔日贫穷落后的面貌已渐行渐远。
“家乡情永远是心中最动听优美的旋律,无论走到天涯海角,心总挂念着‘家’。”陈平有感而发。虽没有“常回家看看”,但他和会员时常在关注着家乡发展。“家乡发展好了,我们脸上特别有面子。”
“2015年,商会把支持家乡发展作为重要课题展开讨论。”陈平表示,平昌投资环境越来越好,企业开辟新天地,哪里投资都一样。相反,选择西部商业待开发区,更有利企业发展。选择家乡发展,于公,支持家乡发展,于私,发展自己的产业,公私双赢,何乐而不为呢?
陈平,“舞”者。在会展业平台,他“领舞”团队创新发展壮大产业;在商会平台,他“领舞”老乡和衷共济报团发展。
采访手记
这几天,报道组赴重庆采访报道平昌在外创业的知名企业家,与其说采访报道,不如说向企业家取经学习。跟随企业家重走创业路,所见所闻,无不强烈地震撼着我们的心灵!我们只看到企业家的光鲜闪亮,却没有看到企业家创业的艰辛付出。从农村走进大都市,从工人做到管理者,从创业者做到知名企业家,他们除了有吃苦耐劳的农家本色和持之以恒的拼搏精神,还有聪明睿智、胆大心细和市场经济的科学研判。
企业家安居在大都市,成了城里人,但始终没有忘记平昌是他们的故乡,巴山深处有他们的老家。乡愁似甘醇品不够,乡情随岁月意更浓,虽没“常回家看看”,但关心关注支持家乡发展的心始终没有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