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口纸房沟桃源桥位于南方陆上丝绸之路、川藏茶马古道纸房沟中段。由于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发展,纸房沟内的这条曾经人来人往、马铃叮铛、“上通西藏,下达北京”(桃源桥碑文所载)的茶马古道早已人迹罕至,荒草丛生。桥体中间的两边有龙头而无龙尾的桃源桥更显残缺。桥头上的三通碑也是副碑帽脱落,一页副碑身、碑柱缺失断裂,散落一地。好在主体依然完好无损。
桃源桥左边那页落款时间为清光绪三十二年□次丙午孟冬月二十日的副碑上面,一些这样的文字:“文昌帝君有云:修数百年崎岖之路,造□万人往来之桥,夫修路造桥……,功然亦作善之始基也。如本境桃源桥者,上通西藏,下达北京……,秋水泛涨,往来行人,望洋兴叹……,兄有□于此,溉然修建……,同堂善友,募化乡里……,数月厥功告成,虹腰高驾,雁齿齐排……。桃源桥者,□取陶靖节桃花源记意也……。”
从碑文上面,我们便可以大致了解到修造桃源桥的意义和过程以及“桃源桥”桥名的出处。
桃源桥桥碑上的“桃源桥”三字为邛州举人高重钊题。碑上的对联为庠生赵维垣撰,邛州何国栋书。主碑碑柱上的对联是:“走马斯桥如逢洞口;停车此地许问源头。”横批是:“别有天地”。
三通碑的外边碑柱也有一副对联,但由于碑盖脱落、碑柱残缺,所以无法了解完整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