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6314|评论: 10

蒲氏家祠:米丹山下的乡村文化记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4-24 09: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祠堂,是我国传统乡村一个家族用来供奉和祭祀祖先的地方,至今能保存完好且具有历史保护价值的祠堂已属凤毛麟角。在西充县双江乡,至今留存着一座百年宗祠———蒲氏家祠。4月19日,记者探访了这座保存完好的祠堂。
  驱车从西充县城出发,行驶20余公里后便来到双江乡米丹村。“欢迎,欢迎。”一下车,远远就看见米丹山村的村委会主任黄军雄在村口等候。看到记者一行到来,他连忙上前迎接。
  在黄军雄的陪同下,我们来到米丹山下。“你看,那座大院就是蒲氏家祠。”顺着他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在青翠秀丽的米丹山下坐落着一栋古色古香的大院,青瓦屋面,重檐翘角门楼,赭红色的木结构主体,古朴庄重……恍若穿越到了百年前的古朴乡村。
  来到大院,一位老人打开了大门。这位老人叫蒲体杰,陪伴这座大院已有84年了。一进大院,记者发现门楣上挂有“蒲氏家祠”的门匾,虽有损毁,但字迹仍清晰可见。整个蒲氏家祠大院是中规中矩的四合院,占地约720平方米。大门廊檐两侧木柱下有一对石狮柱础,高约40厘米,长约60厘米。
  蒲大爷说,像这种比较大型的狮子雕刻石础并不多见,蒲家大院除了大门有一对,正门对面的祖屋也有一对。可惜的是,这两对石狮的头尾部分都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被损毁,成了不伦不类的方形石墩。
  大门进去后是过厅式戏楼,穿过戏楼就是石板铺砌的天井。四水归堂的正面是祖堂,两侧底层为厢房,厢房上面是观戏的楼厢。因地势升高,祖堂踞七级高阶之上。蒲体杰老人说,旧时祠堂的修建是有规定的,但凡宗祠,一般只有三级台阶,修建七级台阶必须是家族中有经过皇帝封赐的人物,否则便是僣越。
  走上苔藓茵茵的台阶,就是宽敞的祖堂。以前这里供奉着蒲氏祖先的神龛,神龛上摆着6位祖先的牌位。牌位左边供奉的是文昌帝君,他掌管着士人功名禄位;右边是有关祖先的各种文字记载,是蒲氏家族发展史的重要档案。
  正面墙下放着一块残碑,这是一块墓碑。碑身只有上半部分,碑上“诰封武德将军蒲”七字清晰可见。碑体下半部分不知下落,后面的文字无从考证。据蒲体杰老人讲,县文化馆的相关专家来看过这块残碑,确认了它的文物价值。
  祖堂正对着戏楼,也是看戏的堂厢,通常辈分高的一代坐在堂厢看戏,以示尊重。两侧是看戏的楼厢,是晚辈们的坐席。祖堂两边有梯步可上,楼厢呈长方形。从二层楼厢尽头可以走到戏台。戏台两侧有艺人休息室、化妆室,设计时考虑得非常周到。戏楼两侧飞檐撑拱上雕有戏剧人物,色泽鲜明、栩栩如生。
  站在戏台中央抬头往上看,只见屋顶横梁上有“大清光绪十九”“蒲氏家族建修乐楼一座,堪舆衡德才、杨芝僣;木师黄开寿、黄开美;石师何玉贵、任仕仲各祈艺术精通”的题刻。
  根据题款年代推算,距今正好122年。据了解,古时上梁颇多讲究,大户人家或族人上梁前要在脊檩上写建房题记,题记建造年代和堪舆师、木师、石师的名字,甚至还有吉祥祝词等。
  蒲体杰老人说,清咸丰年间,蒲氏家族出了个武举人,享正五品武德将军职官,让族人引以为豪。蒲氏家祠最初建在现址的后面,占地面积和建筑规模都比较小。山村里出了这么一个远近闻名的武将军,所以族人决定集资迁建家祠,扩大规模,祠堂是在地方上显示一个家族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的建筑符号,也是光宗耀祖的地方。
  “地形坐南朝北,背山面水,环境很好。”老人告诉记者,迁建祠堂是族人的大事,蒲氏家族请来了风水先生,风水先生建议在原祠堂的基层上进行扩建。族人请来有名的建筑木师黄开寿、黄开美。他俩在建筑用材上严格把关,梁、柱选用的上等木料都是从外地采购,雇工运送到米丹村,木师再进行加工,制作出不同的型材、板材。
  “木材烘干、防腐处理得好,就能保证建筑质量百年不朽。”黄军雄说,由于蒲氏祠堂建筑房梁、房柱、楼板等结构件用料非常讲究,使蒲氏家祠在历经100多年风雨后依旧牢固如初,“像这样全木结构、保存如此完好的祠堂建筑,是极其罕见的。”
  记者观察发现,祠堂建筑结构整体非常完好,楼厢、戏楼板材非常厚实,即使有人在上面蹦跳,也没有闪动的感觉。建筑木构件、戏剧艺术木雕、大梁、支柱都没有腐烂、虫蚀的现象,装饰部件的彩绘新鲜如昨。
  “祠堂也是我们家族的社交聚会场所,祠堂建有戏台,每逢大事就要请戏班子来演戏。”站在祠堂庭院中间,蒲体杰老人饶有兴趣地回忆当年在祠堂里看戏的情景。那时看川戏是乡间唯一的精神文化生活,除了过年蒲氏家祠要请戏班子来唱几台大戏,一年内很难再看得到唱戏。上世纪80年代,西充县川剧团在祠堂戏楼上演过《四进士》,这是他看的最后一场戏。从那以后,戏台一直沉寂。
  不过,今年春节期间,蒲氏族人在米丹村举行联谊会。这天,众人聚会,热闹非凡。戏台上演出了川剧吐火、变脸,让老人兴奋了好几天。
QQ截图20150424095421.jpg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5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15-4-24 11:42 | 显示全部楼层


蒲氏家族在通江


覆满枯井的落叶,总有一丝叛离枝头的隐伤——题记


蒲江涛/


生命的茁壮,感谢一口井,是她给予了我们生命以灵慧,赋予了我们灵魂以传奇!

泽慧我生命的井,源自巴山腹地。她怀揽天地灵雨与银雾,汇集一线清流,穿越地下暗道,行至屋后坎岩,分成两股细流:一股挤出石缝,“滴滴”溅落,凿成地表一窝清潭;一股潜伏暗腾,穿越堂坝地底,奔涌成潭,最终化为老家一池印月的甘沥。

很多年前,我的祖先,历经辗转,落根老家山脚这汪清泉。他们以穿越数百年风雨的坚守,孵化清泉为古井;以一瓢井水的感化,抒写了蒲氏家族免遭“八王剿四川”灭顶之灾的奇迹。

记忆中的三道小径,也曾连通老井。只因先辈一心易道求捷,将它们弃置荒郊野岭,最终沦为时光长河无人问津的荒径。疏通我记忆丛林的,当是凿于成化四年的绝壁险径。这条山道,牵引我小小身影,踩着先辈三百多年光阴烙下的脚印,痛饮古井玉液,怀梦山外风光。

这口古井,冬暖夏凉,远近闻名。打我记事起,她就一直清澈,不分昼夜,不论雨晴,一直汩汩的冒,从不断流,也不增减。唯一的变化,就是大旱之年,我族仰仗古井恩泽,依然五谷丰登,方圆几公里的山民也会来此取水应急,成了远近闻名的圣水。

这口古井,在给家族带来荣耀之际,也为家族老小刻下了背井离乡的烙印。大家沿着“好男儿志在四方”的家训出走,再也没能返回家门,畅饮古井甘沥!

八十年前,我的二爷为了逃避还乡团的抓捕,在一个风声鹤唳的冬夜,拉开后门,逃出村子,跟着一支穿草鞋、披草绿军装的队伍,背起土枪,从此离开了老家。四十年后的一个清晨,当他头顶华发,一脸沧桑靠近家门,等待他的不是笑脸相迎,而是二婆改嫁他人的尴尬与寒心。在他含泪挪步、折身异乡的回望中,噙满眼角的不是老井浸润的甘沥,而是苦涩的泪。十多年前,在他弥留之际,他还托人告诉我的父辈,渴望将安埋老骨屋后清潭一侧,守护老井冒出的瑞气。

之后五十年来,我们一族八十多人先后离开老家,有的穿上军装,奔赴硝烟弥漫的战场,迎接退伍转业的那口润泽,不再是魂牵梦绕的老家甘沥,而是辗转川东北小城,或是落脚千里之外生根,成了独饮他乡苦酒的不归人;有的落业异域他乡,喝着自来水管流出的汁液,已将甘沥古井的时光弃之身后;有的辗转异乡求财,将树碑古井一侧“诚实厚道”的初衷,抛弃时光通道暗角,成了叛离古井遗训的人。

二十年来,我和家人也成了背井离乡的人!

去年老家来人,说起古井已经断流,我和家人心下黯然,唏嘘不已。老家古井,那些浸润了我们小小慢时光的记忆,那方丰盈了我们最初梦想的灵水,在我们相继离开老家、搬进新居之后,她如乳汁榨干的弃妇,最终掐断了我们思乡的脐带,走向了枯竭。我们,由此成了背井离乡的人!

人生旅途,我们这些背井离乡的人,其实都在不断刨开新的泉眼,却又不断抛弃了身后的甘沥。有的人,走着走着,就将孵化生命之芽的老井抛之脑后,把自己的故乡弄丢了;有的人,不管走多远,都背着自己的故乡在路上,最终化为时光滩涂一抹相思的魂!


发表于 2015-4-24 11:46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的兴趣从交通扩张到宗族文化了啊,赞一个:victory:
发表于 2015-4-24 14:30 | 显示全部楼层
经历过前三十年的辉煌岁月,能保存下来,是一个奇迹。多年前随已故律师蒲大辉去拜访过,甚为惊叹!

发表于 2015-5-11 22:5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姓蒲,第一次听说老家西充还有蒲家祠堂,欣慰啊,有机会会去看看,走南闯北的,见有蒲姓都很亲切,曾计划想去山东拜拜蒲家庄,寻找根,后曾有事未能成行,从小也蒲松龄为骄傲,此刻想念家乡哦,这里祝我们蒲氏家族兴旺发达!

发表于 2015-5-13 09: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有谁知道双江蒲道义的?现在在哪?

发表于 2015-5-13 16:58 | 显示全部楼层
黄岭垭村四五社有很多姓蒲的,也保存了好几个四合院。
发表于 2015-5-13 19:49 | 显示全部楼层
确实象双江米丹村的蒲氏家祠经过了百多年的风雨至今还有那么壮观,在西充境内没有第二处,据悉已上报市文物主管部门了。

发表于 2015-5-15 22:25 | 显示全部楼层
背井离乡,半生漂泊。泪眼中,难忘故乡那竹篾搭建的小屋。
当我们老了,累了,不知还能不能回去,
见一见儿时的玩伴,在那木门槛上坐一坐,歇一歇脚。
发表于 2015-6-17 23:02 | 显示全部楼层
         祝贺故乡西充双江米丹村蒲氏家祠乡友群的开通,希蒲氏家祠的长辈.平輩.晚輩及乡友进入这个平台来发表伱对家乡的赞美和对家乡的发展提出好的建议谢谢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