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岭山上哟,沟坎多哟,路险离不开背二哥,背二哥最爱唱山歌……”;“杜鹃花儿朵朵开,五月端阳搭歌台,望丛祠内唱今夕,四方歌手抒情怀……”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悠扬山歌,在四川大邑县西岭镇的文化中心内不时传出。
4月24日,由成都市郫县社科联,郫县文体艺术中心、郫县文联、郫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郫县团结镇文化站、郫县作家协会、郫县音乐舞蹈家协会、郫县文化志愿者协会联合主办的老山歌培训与交流活动在大邑县西岭镇文化中心举行。
独成体系的郫县老山歌和大邑县西岭山歌,是早就被立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文化瑰宝,是成都地区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其产生、流传、承继的过程,有着久远漫长的历史渊源。旋律流长的山歌,节奏自由,音域较宽,调子高亢,具有色彩鲜明的山味、野味和浓厚的民风味,真正体现出了原始古朴的韵律美感,是一种独特厚重的地方文化。并且,山歌还真实地抒发了劳动人民喜怒哀乐的情感,抒发了劳动人民内心世界的坦荡情怀,具有鲜明的地域生活特色,已经成为中国民间文学和民间文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这次来自郫县的20多名老山歌手与大邑县西岭镇的10多名老山歌手齐聚一堂,采取了以唱代训的形式,两地山歌手的演唱都精彩纷呈,出口不凡,现场演唱了各自地域的山歌代表作品,并就山歌的吐字、运腔等技能进行了切蹉砥砺,同时,山歌手还分别就各自山歌的发展历史、唱腔、调式等方面的情况,进行深入细致的交流。
通过此次活动,大家一致认为,开展山歌手的培训和交流,是一项迫在眉睫的重要工作,更是一项抢救民族文化,传承民族文化,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光辉业绩,是每一个文化工作者和山歌爱好者当仁不让的义务和责任。(李志能 钟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