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隐功50余载的人民功臣
在四川省蓬安县冬泳队里,有一位人见人夸的老人。他腰不弯、背不驼,眼不花、耳不鸣,清痩干练、精神矍铄,不论是盛夏酷暑,还是数九寒冬,人们经常都会看到他和年轻人一道,挥舞着有力的双臂在嘉陵江中畅游。他劈波斩浪的矫健雄姿,使人很难相信他已是74岁高龄的老人。更令人称道的是,这位平时非常健谈的老人,在半个多世纪的漫长岁月里却从未向人提及他那段辉煌的历史。他,就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二等功臣、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一级战士荣誉勋章获得者刘赓廷。
几年前,蓬安县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在走访基层人大代表(刘赓廷的老伴唐丽华系全国数学特级教师、蓬安县人大代表),意外地发现了这位隐功50多年的无名英雄。于是,刘老那段尘封的往事才被人们所知晓,他在平凡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的感人事迹,逐渐在巴蜀大地流传开来。
1950年10月,怀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强烈热望,英姿勃发的刘赓廷从四川省营山县东升乡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1951年3月22日下午,随着“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激昂旋律和人民志愿军的滚滚铁流,刘赓廷与战友们一道,冒着敌机的狂轰滥炸,于4月10日到达上级指定的作战地点。
刘赓廷当年所在的部队是60军180师540团一连。据刘赓廷老人回忆并经笔者查阅有关史料,当年的180师在朝鲜战场上的几次战役打得非常惨烈。该师在朝鲜共作战320次,扩展阵地84平方公里,歼灭敌人1.37万人,俘敌660人。180师也付出了受伤4100人、牺牲2400人的代价,为抗美援朝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1953年3月15日,180师接替181师24华里的防线。7月13日,金城战役打响,这是志愿军抗美援朝中最后一次大的反击作战。当晚9时整,我军大炮齐轰,将1900余吨炮弹倾泻在敌人阵地上。4支突击部队在我火力轰击后,立即向敌阵地发起攻击。7月14日中午,180师接受了向白岩山、黑云吐岭发起进攻的任务。538团和540团开始强渡金城川,538团于15日2时攻占黑云吐岭,540团于15日中午占领818.9阵地,21时占领白岩山主峰及1118高地,插入敌人纵深十多公里。
敌人企图堵住缺口,收复已失阵地,以3个师的兵力在飞机大炮和坦克的联合进攻下向我反击。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亲临金城前线督战,扬言要夺取金城以南失地,下令美军和韩军的4个师,向志愿军全力反扑。17日凌晨,敌军以6个团的兵力,在100架飞机、10辆坦克、200门大炮配合下,向白岩山、黑云吐岭同时反扑,敌机投下的炸弹像下雨似的倾向每一个山头。扼守在白岩山1118高地上的540团的官兵已两天两夜没有吃饭,也喝不到水,但大家以极大的耐力与敌人拼死搏斗,打退敌人30多次反扑。
在这场战斗中,刘赓廷所在的部队在西线接到赴中线白岩山阻击敌人的命令后,经过5天5夜的急行军,到达白岩山和1118高地之间鞍形地带的前沿。当时正值盛夏酷暑,为了有效地打击敌人,担任540团一连机枪班副班长的刘赓廷带领战友们一道,忍受着炎热和饥渴,迅速修筑隐蔽工事。战斗打响后,他们班运动到距离敌人阵地只有50多米的塄坎,向敌人发起了猛烈攻击。
刘赓廷老人清楚地记得,在白岩山战斗中,他光荣地在火线上被批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说,那次战场上的情景,没有切身经历的人是想像不到的,战火纷飞、硝烟弥漫,飞机在头顶狂轰滥炸,炮弹随时都可能落在身边。为了狠狠打击敌人的疯狂反扑,刘赓廷也不知道他的轻机枪在那次战斗中究竟射出了多少子弹,只要看见敌人像蚂蚁一样向我军阵地涌来,他们的机枪班就像秋风扫落叶般将敌人打得抱头鼠窜、屁滚尿流。弹药不够了,他就带领3个战士,在战友们的掩护下,冒着敌人的炮火,从敌人的尸体上去取,一直坚持到取得最后胜利。
在白岩山战斗中,180师的两个团在既无坚固阵地为依托,又远离后方无纵深火力支援,粮弹奇缺的条件下,坚守了三天三夜,为巩固新占阵地,调整部署,抢修工事,赢得了时间。截至7月27日,在整个金城战役中,志愿军歼敌5.3万余人,取得了辉煌的战果,胜利结束了抗美援朝的最后一仗。战斗结束时,刘赓廷所在的130多人的加强连,只剩下了20多人。在刘赓廷的二等功臣证书上,清晰地记载着:“该同志1953年7月在坚守白岩山战斗中,歼敌90余名,对战斗胜利起了显著作用。”1954年6月,刘赓廷荣获“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一级战士荣誉勋章”。
1959年3月,西藏地方上层反动集团公然撕毁《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悍然宣布“西藏独立”,发动以拉萨为中心的全区性武装叛乱。为维护国家统一,解放军被迫于3月20日上午10时开始反击。20日下午,解放军攻占了叛乱武装总指挥部所在地罗布林卡,并迅速对拉萨市区其余叛乱武装进行分割包围。在强大的军事压力和政治攻势下,叛乱分子于22日上午全部缴械投降。拉萨市区叛乱平息后,人民解放军及时截断外国势力援助叛乱武装的主要通道,并对西藏其他地区的残匪实施追剿。
1959年7月,经过两年的学习,刘赓廷刚刚在南京步兵学校毕业,就接到上级命令,紧急赶赴西藏参加追剿叛匪残余势力的战斗。同年10月,担任解放军某部骑兵支队侦察连指导员的刘赓廷,来到了藏北高原号称“世界屋脊的屋脊”——阿里地区。这里的平均海拔都在4500米以上,高寒缺氧、气候恶劣,10月份的时节,已经是寒风怒号,飞雪漫天,直到翌年5月份还有冰雹大雪。刚去的时候,很多人得了“雪盲症”并出现了严重的“高原反应”。为了尽快投入剿匪战斗,刘赓廷带领战士们以顽强的毅力,开展了一系列对抗性训练,不仅强化了生存能力,还让许多新战士练就了“铜裆”、“铁腿”、“钢屁股”,成为了善于横枪跃马的合格的骑兵,使他们很快就和老兵们一起,参加到侦察敌情、追击叛匪的战斗中去。
剿匪的形势非常严峻。狡猾的残匪虽已溃不成军,但他们常常化整为零,四处藏匿;有时则集结成小股武装,在月黑风高的晚上对散居的藏胞进行骚扰抢掠。有些穷凶极恶的叛匪残余分子甚至狗急跳墙,他们惨无人道地杀害党政干部,袭击我哨所,活埋我哨兵,把为我们通风报信的藏胞断肢、剥皮、挖眼睛。为了沉重打击残匪的嚣张气焰,刘赓廷和连长带领全连战士,跃马扬鞭,疾驰在茫茫的雪域高原上,一旦发现残匪的蛛丝马迹,立即果断出击。在阿里地区及扎东(仲巴县境内)一年多的剿匪战斗中,他们共击垮二十多起残匪武装势力。此后,他们又在日喀则地区配合兄弟部队先后参加了与残匪的三十几次遭遇战,歼灭、俘获残匪1300多人。
刘赓廷老人记忆最深的是在日喀则地区吉隆县剿匪的日子。吉隆是西藏与尼泊尔之间最大的通商口岸之一,素有“商道”和“战道”之称。一次,一群残匪在追剿中企图通过吉隆口岸逃往尼泊尔,被边防军堵截后,又妄想从口岸另一侧的山坳里偷越国境。得知残匪的阴谋后,在扎东的一次剿匪中腿部受伤尚未痊愈的刘赓廷,又和副连长带领战士乔装成藏民,跟随两名带路的藏胞抄近道提前赶到叛匪将要通过的山坳设下埋伏圈。叛匪进入山坳后,刘赓廷冒着生命危险,站在山头向叛匪喊话,要求他们缴械投降。不料,负隅顽抗的叛匪竟然开枪射击,一梭子弹从他耳边呼啸而过。副连长根据藏胞的指认,马上端着冲锋枪几发点射,就将叛匪中的3个大小头目打得人仰马翻。其余50多个叛匪眼见大势已去,纷纷落鞍下马,乖乖的跪地求饶。
刘赓廷老人回忆说,由于部队严格遵守群众纪律,尊重藏族人民风俗习惯,耐心宣传并严格执行民族政策,受到了藏族同胞的热烈欢迎。那些饱受叛匪蹂躏之苦的藏民们,经常提着酥油茶来慰劳骑兵指战员,有的背来牧草帮助喂养军马,有的赶着牦牛、骡马来为部队驮运粮食和物资。他们也经常把从叛匪手中缴获的牛羊,分给贫苦牧民。1962年3月,西藏平叛全面结束。扫平匪乱之后,他们继续坚守在西南边防,并同藏族人民一道,投入了建设边疆的新战斗。
1969年11月,刘赓廷结束了20年的戎马生涯,转业到家乡所在地双河区卫生院担任院长。解甲归田的刘赓廷卸下戎装后本色不减,保持和发扬了我军光荣的革命传统。
双河区是营山县的一个偏僻山区,卫生院建在“出门就爬坡,遍地石头多”的山腰上。60年代末期,我国农村医疗卫生的基础设施整体都非常薄弱,地处贫困山区的双河区卫生院的条件是可想而知的。该区所属的大多数乡都没有医疗站,药品和医疗器械短缺,专业医护人员匮乏,对农民进行健康和防病治病的宣传无法及时有效地开展。作为一名历经战火洗礼的转业干部,刘赓廷没有被困难所吓倒,他将我军敢于打硬仗的作风带到地方,开始书写他新的人生履历。
上任院长后,他根据自己在部队多年担任指导员的工作经验,采取了一系列管理措施: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改变松、散、懒的现象;为方便群众就医,逢场天在本区各乡增设医疗门诊点;采取“请进来、派出去”的方式,从县上请有关专科医生来院定期坐诊疑难杂症,解决周边地区群众到外地看病难、费用高的问题;选派医疗骨干到上级医院参加培训,解决本院人才不足的矛盾。同时,他还组织巡回医疗队在农忙时间送医送药下乡,配合防疫部门开展计划免疫、妇幼保健和地方病的防治等群众性卫生工作。他经常和医务人员一道,吃住在农村,为农民群众防病治病奋战在田间地头和劳动工地。1972年夏天的一个傍晚,几名食物中毒的病人被送到卫生院急诊室,为了抢救阶级兄弟的生命,刘赓廷连夜组织医务人员奋战36个小时,终于将病人从死亡线上抢救回来,受到了当地群众的热烈赞扬。
刘赓廷的妻子唐丽华是一位数学教师,可夫妻俩却不在同一个县工作。为了解决他们家庭的实际困难和夫妻两地分居的具体问题,经营山县和蓬安县的有关部门协商研究,1973年底,刘赓廷被调入蓬安县医药公司任政工科长。在平凡的岗位上,他履职尽责、任劳任怨地埋头苦干。因工作业绩突出,刘赓廷多次被当地党委政府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模范转业干部和优秀政工师。1993年5月,刘赓廷光荣退休。
几十年来,刘赓廷甘于平淡、默默无闻,他从不向别人提起自己作为人民功臣那段值得骄傲的历史。他的子女有时问起他当年抗美援朝、平叛剿匪的情况,他总是轻描淡写地说:“我们那个年代当兵打仗很正常,没啥了不起的。功绩都属于过去,没有理由居功自傲。”由于单位效益不佳,加之他退休不久后儿女又相继下岗,家庭经济十分拮据。一些亲友曾多次劝他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请求照顾,但刘赓廷始终不同意。他说:“不能把过去的荣誉作为现在向组织索取的资本。战争年代那么苦的日子都挺过来了,现在这点困难算什么,想想那些在战场上牺牲的战友,我应该知足了!”儿女深知父亲的脾气,他从来不会为家里的私事给组织添麻烦,便各自寻找就业门路,到私营企业打工去了。
退休赋闲的刘赓廷老人本可颐养天年,但他却始终不减军人本色,继续发挥着余热。前两年,海口市景山学校盛情邀请他南下海南,担任少年军校的国防教育辅导员,为那些生活条件优越的孩子们专门讲授革命传统教育课。刘赓廷老人不顾年事已高和舟车劳顿,辛勤地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而奔波忙碌,以朴实的行动践行着为党的事业贡献毕生精力的入党誓言。近几年来,该校每学期开学他都要如约来到学校为新生讲课。他说,关心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思维清晰、口齿清楚的刘赓廷老人,用朴素的语言把每一堂课都讲得生动感人。从艰苦奋斗到团结互助,从遵章守纪到文明礼貌,从社会实践到人生理想,每一个章节都穿插着革命前辈所经历的烽火岁月中那些动人的故事。他总是语重心长地告诫学生:“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早日成为祖国建设的栋梁!”
刘赓廷老人常常对老伴说,自己晚年最大的愿望就是教育这些孩子“不要忘记过去”,因为“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他不为名不为利,老有所为,余热生辉!最近,四川省南充军分区已整理出这位人民功臣的英雄事迹材料,作为部队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人生观教育的“活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