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充裕之国 -------------- 南充
(南充作家) 魏继新
南充古时并不叫南充,它在春秋战国时代属于巴国。那时的四川分为巴、蜀两个小国,川西一带属蜀,川东、川北大巴山、巫山及嘉陵江中下游一带属巴。后来秦始皇统一中国,灭了巴、蜀两个小国,在原巴国地域设了巴郡。在汉时,因为当时的南充出了一个长得极象刘邦的名叫纪信的将军,有一次,汉王刘邦被包围,纪信冒充刘邦掩护刘邦突围牺牲了,刘邦得天下后,感念纪信的忠勇,于是便把南充命名为安汉。当然,除此外,还有另一层意思,那就是汉朝的安宁,也离不开南充,这是因为巴人不仅勒劳,而且勇敢,刘邦就是靠招幕巴人和得到巴人充裕的物质支援而得到天下的。当时,在取胜后,巴人挥舞着戈矛、藤作的盾牌,手拉手唱起雄壮的战歌,围着篝火跳起舞时,刘邦就感叹地说:这是他们当年帮助周武王打败残酷无道的殷纣王而遗传下来的“巴渝舞”呵!由此可见,南充在当时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南充由于在古代盛产柑桔,汉时还在巴郡专门设了桔官,负责管理柑桔的销售与生产,所以,唐朝时又叫果州,南宋时,南充称为顺庆,这之后,元、明、清均为顺庆府或顺庆路,直到近代,才改为南充。解放初期,那时四川分为四个行政公署,南充则为其一。胡耀邦当时任主任。后撤并行署建四川省,南充则为地区。下辖南充市和南充县等十二县(市),广安建市后,则辖六县三区一市。有意思的是,在中国古代,相反倒是南部县和西充县,先后叫过南充国县和西充国县。这是怎么回事呢?充字该作何理解?以前一直有人有一种误解,认为古代川北偏僻落后,民风强悍,为充军之地,加之地域为南,故为南充。其实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充军往往发配犯人往边塞之地,南充历代均为内地,且少战乱,更无常年大规模驻军,怎么会成为充军之地呢?相反,倒是因为南充在中国古代,由于嘉陵江贯穿全境,境内多为浅丘,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适合农作物生长,史料记载,川北嘉陵江流域盛产水稻,其中有红脚、江南、思南早等黏稻和各种酒谷(即糯米)以及高粱、玉米、大小麦、豆类等,物产充裕,所以才称充国县等,所以南充的充,乃是充裕的充。较早记载巴蜀历史的《华阳国志.巴志》中记载了一首古代巴族的民歌,也是这方面的佐证:
川崖惟平,其稼多黍。旨酒嘉谷,可以养父。
野惟阜丘,彼稷多有。嘉谷旨酒,可以养母。
这首歌,大意是在山谷平地和丘陵山坡上可以种许多水稻和小麦高粱等粮食,不仅可以供养父母,还可以酿酒来孝敬父母。可见,在古代社会,南充这个位于嘉陵江中下游流域的地区,由于人口并不是很多,物产丰富,人民生活还是相当充裕的。
史籍中说南充人:古称忠义之邦,民风淳朴温厚。而且,崇尚礼义诗书。既如此,当然,除了历史上有名的记信之类的将军外,便也出了不少文化名人。三国时的谯周、著名的《三国志》的作者陈寿,以及《太初历》的创始人、伟大的天文学家落下闳。宋时,还有陈尧叟、陈尧佐、陈尧咨三位兄弟状元。而在新中国的缔造者中,川北南充更是有无数红军战士的鲜血酒在了雪山、草地、长城内外、大江南北,而他们中的朱德、罗瑞卿以及民主主义领导人张澜,都是新中国的缔造者。
南充不仅过去盛产柑桔,而且盛产蚕桑丝绸,在唐代,阆中的“水丝”和“重莲绫”就闻名全国。而且,南充丝绸被定为贡品,享有“胜苏杭品质之优,享王宝物华之誉。”同时,南充盛产丝绸染料茜草和红花,现在南充的“蚕市街”、“红花街”的街名街道,都是当时的市场所在地。不过,有一点似乎被许多人忽略了,那就是南充作为古蜀道和嘉陵江水道的重要水陆码头及通道,他在古代社会,不仅是重要的商品集散地,还是南来北往的商人、官员以及文化人们落脚的地方,所以这里有著名的嘉陵驿等众多的驿站旅馆,据史迹记载:嘉陵驿在果州北,广、渝、邻、渠入京,皆取此道。古往今来,许多著名的诗人如元稹、杜甫、白居易、陆游等都留下了不少吟诵嘉陵江以及嘉陵驿的诗篇。如元稹的“今日嘉川驿楼下,可怜明练绕明窗”微之“嘉陵驿上空床客,一夜嘉陵江水声”武元衡的“悠悠风旆绕山川,山驿空蒙雨似烟”等。它们也同我们南充的山川名胜一样,是我们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和研究我们南充的重要文化资料。
“独泛扁舟映绿杨,嘉陵江水色苍苍。行看芳草故乡远,坐对落花春日长。曲岸危樯移渡影,暮天栖鸟入山光。”改革开放以来,南充无论是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但愿这种变化伴随着我们在新世纪里不断发展进步,无愧于“充裕之国”的雅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