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问让我们走进了这所村校
“我们又恢复了一所村校,学生由开学的三个增加到现在的九个,社会效益很好,能不能去看看?”
“怎么原来只有三个学生?怎么现在又增加到九个学生?”带着这些疑问,在热心人的引领下,我们去到了这所村——关路乡云台村小学。
好奇让我们追述村校停办的历史
这所村校原来是2011年闲置下来的学校,当时由于生源急剧减少,学校没有了学生,村校暂时停办。校舍由村委村支部管理。村委村支部派专人管理,定期翻盖屋面、定时打扫环境卫生,校舍一直维护得很好。
“校产就是国有资产,我们有义务、有责任管理好。”这个村的村主任告诉我们,“如果连学校都管理不好,我们就失职了。”
“一个村如果没有学校,这个村级组织就不健全,一时没有学生,不代表永远没有学生,管理好校产是我们村支部的责任。”村支部书记说,“干部换了几届,但学校依然存在,这就是我们办教育的决心。”
村民的呼声引起学校高度重视
2015年开学前,学校接到村民的反映,有一贫困家的两个孩子没有能力到中心校读书,有一个残疾儿童也没有上学,学校能不能再办村校,让这些特殊的儿童接受教育。
“群众的事无小事,孩子读书的事是大事。”校长在行政会上安排,“组织教师入村到户家访,搞清事实真相,学校好做决定。”
家访反馈的信息表明,该村一家因为女主人先天性癫痫致使家庭经济困难,一日三餐都是问题。有一个长女快7岁了、次女快5岁了,语言表达能力极差;另一个家庭的一个男孩快6岁了,因为语言障碍,他们由于大河阻绝,家庭特殊,距离中心校3公里,没有能力到中心校上学。
学校立马决定恢复这所村校。开学时就派进了一名教师,三名特殊的儿童顺利走进了久违的校园。
三个特殊学生让村校再度兴旺
在三个特殊儿童走进校园时,村委村支部来为学生搭桌凳,村民来为教师搬家具。每天上课前家长义工也来了,他们为教师打扫校园、擦洗玻窗,大家尽力做力所能及的事。
在中心校租房读书的幼儿返村了,在家闲玩的幼儿入学了,随父母在外读书的幼儿返乡了。
学生由开学的3个逐日增加到4个、5个,到现在的9个。原来闲置的村校又恢复了先前的热闹。
“据我们预测,今年下学期这里的学生还要增加。”校长很有信心地告诉我们,“农民工在返乡,村委村支部很重视办学,我们学校把师资配好,把设施设备配好,农村孩子读书肯定不会舍近求远的。”
多方关爱让师生倍感社会温暖
办学就像大家兴家一样,起步是还是很艰难的,不缺这样就少那样,想象与现实总归还是有一定距离的。
教室吊的顶陈旧了、脱落了,有危险。赶场片区纪工委书记严一鸣去了,当即捐资2000元把教室的房顶重新吊好了。
教室的粉刷墙壁被雨水浸湿了、斑驳了,村委村支部正在安排资金、人力粉刷,还为贫困儿童交纳了读书的费用。
一个女教师一堂学,九个娃娃一个家。上午要上课。中午要给孩子煮饭,就不说还要照顾娃娃大小便了。家长体谅老师的辛苦,早上送孩子上学时,下午接孩子回家时,这些家长就自觉自愿地在学校做半个小时的义工,打扫操场、教室,擦洗玻窗,清理花园杂草等等。
关路九义校的领导、老师去了,他们在规划落实为师生建食堂、休息室、活动室、图书阅览室的大事,为两个贫困儿童定时送去大米。“这里目前要做的事很多,我们按计划一步步落实,满足农村学生就近入学的愿望。”在返归的途中关路九义校校长说:“特事我们就去贴心办,为农村教育倾注一份热情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