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第二届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在京启动。中宣部副部长、中央网信办主任、国家网信办主任鲁炜在启动仪式上呼吁全社会携起手来,培育有高度的安全意识、有文明的网络素养、有守法的行为习惯、有必备的防护技能的新一代“中国好网民”。 做“四有”好网友,其中一点即是“有文明的网络素养”。文明包罗万象,蕴涵丰富,并不容易定义。但是,如果一个网民动辄骂骂咧咧,出口成脏,就离文明很远。做文明网民,就应该崇德向善,自觉把网络谣言、网络暴力、网络欺诈、色情低俗等污泥浊水清除出去,让网络空间清朗起来。 遗憾的是,目前尚有一些网民迷恋网络低俗语言。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6月2日发布的《网络低俗语言调查报告》,“尼玛、屌丝、逗比、叫兽”等词语,在2014年网络低俗词语的使用中位居前四位,原发微博数量达到亿次以上。这些低俗的网络用语很不雅观,却被不少网友随意使用。有人把网络低俗语言称为一种语言雾霾,就像充斥在小区内的垃圾。确实如此! 更可怕的是,有的网友根本不觉得使用网络低俗语言有何不妥,随口就说,随手就用,简直成为一种下意识的习惯。应该说这些低俗词语很流行,但流行的未必就是好东西;这些低俗词语也颇有市场,在网上泛滥,以至于网民见怪不怪,越是如此越让人担心。甚至有时,一些人把使用低俗语言当成了一种时髦,用来耍酷,或者凸显个性。 别把肉麻当有趣,更不要把低俗当个性。低俗用语使用不当,不只是一种道德命题,还涉嫌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比如你看某人不顺眼,上去就辱骂“草泥马”、“特么的”,尽管披上网络用语的马甲,仍难掩辱骂之实。对方较起真来,完全可以拿起法律武器维权。 当然,有的网民使用低俗语言并无恶意,只是一句口头禅,或者刷存在感的方式。即便这样仍不妥,一个嘴上不干不净的网民,不会给人留下良好印象,也与“四有”好网民背道而驰。在网上不能随便骂人,在网上同样不能低俗。正如《网络低俗语言调查报告》所称,尊重言论表达的自由,并不意味着可以肆意放纵;包容每个人的话语权力,并不意味着可以为所欲为。 有人说网络语言环境是培育中国好网民的“第一粒扣子”,做一个合格的网民首先从不低俗开始,如果连不低俗都做不到,就不可能成为好网民。网络不是法外之地,也不是某个网民的垃圾场,而是公共场合,有些话可以说,有些话不可以说。做中国好网民,除了提升素养、敬畏规则,还需要严格的约束机制。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网络低俗语言调查报告》 人民网6月2日电,今日上午,由国家网信办传播局指导,中国文化网络传播研究会主办的净化网络语言主题座谈会在京召开。会上,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了《网络低俗语言调查报告》。 报告指出,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不断进步,网络舆论的广度和深度前所未有的扩大加深。目前,微博账户已达12亿个,微信系统日均发送信息更达到160亿条。但互联网的虚拟特性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社会公众的消极情绪和烦躁心态,对低俗语言再组合、再创造拉低了网络空间的文化氛围。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根据网民用到的低俗词语,进行简要筛选统计,选取25个(组)网络低俗用词进行信息检索,可以发现2014年全年中,16个(组)网络低俗用词的原发微博数量达到千万次以上,其中4个(组)网络低俗用词的原发微博数量达到了亿次以上。
网络语言低俗化较为突出
报告指出,网络低俗语言产生主要有四大途径。一是生活中的脏话经由网络变形而受到广泛传播,例如“草泥马”、“尼玛”等词语同音利用;二是词语因输入法运用而呈现出象形创造,例如艹、“我屮艸芔茻”、“我凸(艹皿艹 )”;三是英文发音的中文化、方言发音的文字化使网络低俗语言不断翻新,比如“碧池(bitch)”、“逼格(bigger)”、“滚粗”;四是网民自我矮化、讽刺挖苦的创造性词语,如“屌丝”、“土肥圆”、“矮矬穷”、“绿茶婊”等。
网络低俗语言向传统媒体转移
值得注意的是,网络语言低俗化向部分纸质媒体转移已有显现,一些媒体使用《绿茶婊只是明骚女汉子才是暗贱》、《马年将到 “草泥马”给您拜年了》、《让明星情侣“撕逼”飞一会》等标题。如此无禁忌地使用网络低俗语言,不仅表现出社会文化对女性不自觉的歧视,也反映出部分文化载体无视社会责任的恶俗狂欢。通过信息检索发现,中文报刊媒体在标题中使用最多的三个用词是“屌丝”、“逗比”和“叫兽”。
网民使用低俗语言三种现象
网络语言环境中低俗语言的使用,主要有以情绪发泄为目的的网络谩骂、以恶意中伤为手段的语言暴力、以粗鄙低俗为个性的网民表达三方面的现象。部分网民在不深入了解事实的情况下,将情绪性的谩骂宣泄向公共空间。现实社会的粗鄙、市侩也在互联网上蔓延开来,并经由网络再创造,如野草一般疯长,论坛、微博、微信中广泛应用的“撕逼”、“装逼”、“逼格”等污言秽语污染了语言环境的清洁。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网络低俗语言调查报告》认为,尊重言论表达的自由,并不意味着可以肆意放纵;包容每个人的话语权力,并不意味着可以为所欲为。网络不是某个网民的“自留地”,而是数亿网民的“公地”,公认的文化认知、共同的道德操守、一致的运行规则、严格的约束机制,才能让低俗淡出、让文明回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