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战略就是利用互联网的平台,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在新的领域创造一种新的生态。简单地说就是“互联网+XX传统行业=互联网XX行业”,虽然实际的效果绝不是简单的相加。比如,传统集市+互联网有了淘宝,传统百货卖场+互联网有了京东,传统银行+互联网有了支付宝,传统的红娘+互联网有了世纪佳缘,传统交通+互联网有了快的滴滴,而传统新闻+互联网有了柴静《穹顶之下》病毒式的传播。那么,当“互联网+孩子”之后呢? 当“互联网+孩子”不可避免时,一个难题便摆在每个家庭面前:如何让孩子既能享受互联网成果,又可避免被其伤害?不能因为网络的弊端就因噎废食,上还是要上,关键是去哪上。新闻?论坛?聊天室?QQ?这些在网上最广泛的服务怎么看都不像是适合孩子的东西。几个所谓“少年网站”也无非是放上些幼稚的Flash游戏和弱智的童话故事而已。 所有人都知道告诉孩子们不该做什么,却没有人真正关心孩子需要什么,也没有人真正为孩子做什么。孩子虽小,却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他们自己的愿望、要求兴趣和爱好。我们要学会洞察他们内心世界,要用商量、引导、激励的语气与孩子交流,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而不是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不能因为孩子小,随意斥责、批评,要尊重他们。 韩国有这样一个网站,很简单的模式,就是一个问答网站,每个注册用户都可以在上面提问、寻求帮助,每个用户也都可以回答别人提出的问题,为别人提供帮助。回报是积分奖励,分多了就可以换各种很时尚的奖品。这个网站的内容特别丰富,趣味性也很强,即使你什么也不做,只是随便看看,也绝对是一件既有乐趣又长知识的事。由于它的奖罚机制设计得很好,所以大家都认真的答题,内容的质量非常高。很多韩国家长都鼓励自己的孩子在上边问题、答题、换奖品,目的就是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学生们也确实特别有兴趣参与,一开始是为了得分换自己喜欢的奖品,但是渐渐的,他们通过这种方式体会到了知识的用武之地,原来很抽象的“学习目的”在他们眼里变得直观了、可见了、明确了。他们不仅获得了成就感和自信心,最重要的一点,是他们感受到了帮助别人的快乐,他们理解了帮助与被帮助的价值,他们能够更融洽的与人相处,他们会抱着这种乐于助人的处世态度走向社会。 当下,“护苗2015·网上行动”正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进行,只有通过疏堵结合才能让孩子赢在“互联网+”的时代。
|